回覆列表
  • 1 # 圖圖愛回憶

    一朝被蛇咬,終身怕草繩,這肯定是大多數理財人目前的心態。逃都來不及,還要往火炕跳嗎?本以為理財風險小,卻不知跌起來慘不忍睹,不僅利息虧,理財理了個寂寞,甚至還涉及到本金,關鍵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來呀。對銀行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故再大的誘惑僅僅是騙人的把戲,相信近期不會有多少人買銀行代銷理財產品了。寧願買點定期存款也願意,雖然利息低點但安心。

  • 2 # 客從松山來

    今年五一,我在本地農商行,購買了一期預期年化收益率3.6—3.8%的低風險理財產品,封閉六個月後取出,銀行支付兌現了3.8%的收益率。取出後存入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存單利率1.9% 。本來存錢的目的是保本為底線,今後形勢不確定,就沒必要去買銀行理財產品,何必繼續拿著看不見的微利,去冒損失本金的風險。

    理財產品不保本,每個入場購買的人,都會進行風險測評,還有合同規範,銀行都進行了風險告知。肯定還有人會繼續購買因為現在投資渠道相對較少,對於不缺錢的人來說,也是一種選擇。

  • 3 # 時間萬能

    我是不會再買銀行的理財產品了,幾年前在建行買了華人壽保險的一個國壽紅贏啊是叫啥來,每年交一萬交三年,問題是沒有任何保障就是純存錢性質的,結果三年下來收益還不如存銀行死期。賠了好幾千一算賬,從此再不買銀行推薦的任何理財產品。

  • 4 # 餘生要有趣

    還是會有人買。但是,數量和人數會明顯下降。

    今年11月份以來,理財產品的淨值出現了明顯下跌,有的跌的幅度還很大,購買者虧損很多,給購買人的心裡打擊很大。我也是虧損嚴重者之一。今年由於外部環境不好,股票市場跌跌不休,我的閒錢大部份都購買了低風險(期限不一樣)的理財產品,今年元月以來,收益還不錯。然而,11月份以來,特別是11月14日以來,我的賬戶一下虧損了3000多元,明顯被啪啪打臉,心疼死了,我們老百姓的錢可是平時節衣縮食省下來的啊。因為像我們這樣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的,大多都是厭惡高風險,屬於心裡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的人群。然而,沒想到,穩健、低風險的理財產品竟也會大跌,還跌的讓人接收不了。

    另外,近期理財產品的淨值還在不斷波動,所以近期不是買入的好時機。

    其次,隨著外部市場環境的逐步改善,經濟逐步好轉,權益類投資(股票)市場預期上升,會造成低風險的理財產品吸引力下降,購買者也會逐漸減少。

    最後,強烈建議還在代銷理財產品的銀行,一定要給購買者提供足夠的風險教育。

  • 5 # 玲6k3o

    國債收益率,尤其是十年期國債收益率對債券市場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大家要搞清楚一個邏輯,債券收益率上漲意味著債券價格下跌,這兩者是成反比關係的。

    銀行理財產品的操盤經理在配置資金時或多或少會把部分錢投到債券市場裡買入各類債券,如企業信用債、金融債等,隨著10年期國債收益率的上升(價格下跌),其他債券的價格跟著一起調整。

    這就是理財產品近期淨值連續下滑的直接原因。

    我已經看到很多朋友在遭受損失後表示再也不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了,寧願存定期存款,哪怕年化預期收益率低1%到2%也沒關係,至少保本保息,不會像理財產品那樣一個不留神就虧了。

    我相信不少人持有這樣的想法,對於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本就是風險厭惡型,不願意接受本金有任何損失,否則也不會購買理財產品了,索性投資預期收益率更高、風險也更大的基金或者股票了。

    所以,短期來看購買理財產品的人員數量會大幅減少,投資的產品不在封閉期內的人甚至不僅不會繼續購買還會贖回已經購買的理財產品。

    不過,這不代表就沒人購買理財產品了,至少有兩類人會購買。

    一是不明所以之人。很多人並不關心金融新聞,他們一般只聽銀行客戶經理的介紹購買理財產品,買了以後也不會關注淨值變化,到期後取出錢繼續購買。

    這類人由於資訊閉塞的原因不知道目前的債券和理財產品市場發生了什麼,買就是了。

    我相信大家周圍有這樣的朋友。昨天我的一位朋友突然告訴我理財產品跌了好多(這事都已經發生了快一個月了),最後她想想也沒有好的投資去處,決定以後還是購買理財產品。

    二是長期堅持定投的人,如我這類人。理財產品和基金一樣都是可以定投的,並不是所有理財產品都是封閉式,有的產品在持有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每日申購和贖回了。

    長期定投或者持有較長一段時間是能夠規避短期淨值下跌的問題的,關於這點不用懷疑,我是有親身經歷的。

    比如,我一直在買的一款債券基金(和r2級理財產品類似),期間為了買房全部贖回過一次,後來又開始定投了。

    紅色的點就是我重新開始定投的買入點,最近幾次的定投買在了比較高的價位,是由於債券近期的價格下跌,但長期來看定投價格均是比較低的。

    另外一方面,本輪調整的幅度其實不算高。大家可以看看我用紫色圈出來的部分,下跌的幅度和週期均比這次厲害,那是2020年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同樣出現了“恐慌”,但站在現在回看發現那時的淨值調整真不算什麼。

    因此,在第一類人和我這樣的第二類人存在的情況下理財產品依然還是有人購買的,只不過買的人相比於此前確實少了一些。

    建議已經贖回的朋友短期內不用購買,買了你還是會因為害怕而贖回,虧得更多。一直持有的朋友用不著過分擔心,甚至還可以繼續加倉定投,降低持有成本,一年後你會發現現在的淨值其實也不算高。

  • 6 # 勇者海燕8u

    大千世界,各種人都有。理財產品也不例外,有贖回的,有近期還會繼續買的,不能一概而論。有的相信理財已經跌到了底部,現在介入是個好時候,又開始買了。有的人相信理財產品還會下跌,會繼續贖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所以買賣的人都是同時存在的。

  • 7 # silentlake

    別人買不買我不知道,我是不會買的。之前買過一點兒保本理財的產品,雖然收益不高,但是比較保險。現在沒有保本理財產品了,乾脆不買了。

    俗話說,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但我膽子小,掙不到認知以外的錢。索性,不去冒險。

  • 8 # 百靈鳥小紅

    銀行最近賣理財產品,我覺得還會有人買的。因為有的人還沒吃過虧,或者說吃過虧,吃虧吃得不多,沒怎麼長記性呢。原來對理財的感覺很好,沒吃過虧的話他還會買,吃過虧的話肯定會躲得遠遠的了。

  • 9 # 天使在水一方

    肯定有人買。理財產品有的可以掙點錢。能在銀行代銷也有一定的道理。買與不買在於人們對它的認知觀念。當下能以錢生錢的渠道不多了。切記安全第一。

  • 10 # 貓眼說事兒

    會的。只要有賣的就會有買的!

    因為銀行信譽在

    在他的心中相當於國家!只要國還在,錢就不會瞎!

    所以,什麼銀行破產法了、銀行不是隻有儲蓄一種攬儲類目了、銀行也有各種銷售話術和各種米麵油的小恩小惠以及高階宴請的理財講座了都會忽略不計……

    總之銀行員工會利用各種上述魚餌誘導簽單,總有人傻錢多的會主動送單。

    只要還有人類,監獄和警察就不會消失;

    只要還有銀行,員工和儲戶就像貓捉老鼠!

    世上套路千千萬,這套不行馬上換。

  • 11 # 冬夜繁星閃閃

    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還是會有人買的,估計買的人少了。

    兩週前的債市波動,引發理財產品虧損,造成銀行理財產品大面積贖回,從而導致投資者的恐慌。大家沒想到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也會虧,以往年份理財產品還是很穩定的。

    贖回來的這一部分人,估計短期內是不會買理財產品了。有鎖定期取不出來的,只能希望損失的少一點。最近,新聞裡常常報道說,大額存單一出售就秒光,應該是有一部分人從理財賬戶上撤出,把錢搬到存款上。畢竟大額存單還有3%左右的利率,收益固定,穩定安全。

    舉例說,招商銀行app上銀行理財產品年利率從百分之二點幾到百分之七點幾,難免還是會有人心動,會購買。

    近期買理財的人要麼是受前期波動影響小的,要麼是心存僥倖的。多數老百姓買理財產品是不會仔細研究產品說明書的,說白了還是投機。

    等到理財產品收益穩定回升,買的人就又會多起來。

  • 12 # 心向Sunny努力成長

    任何產品只要有賣的就會有人買,只是買的人多與少的問題,很多產品消失不是因為完全沒有人買,只是順應市場買的人少了,成本大於銷售額,利潤達不到期待,慢慢就消失或停售了。

    疫情三年,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過,很多手裡沒有錢了,有一點錢的怕長時間沒有收入也不敢買理財產品怕想用錢的時候拿不出來,但真正有錢人還是有很多餘錢,還是想錢生錢買各種理財產品、各種投資的,所以現在銀行代銷的理財產品,可能與以前相比買的人少了,但絕不會完全沒有人買的

  • 13 # 小鴿子g

    當然會。

    現在定期利息已經跌到2點多了,錢存放銀行就是靜看它貶值,所以人們很容易被那些高至3點多4點的理財吸引。

    但是這裡要提醒一下,四大行例如農行工行的理財要慎重買,因為確實不保本,小老百姓承受不起風險的很容易心態崩了。

    像一些成立比較久的,十幾二十年的城鎮銀行的理財反而可以買一買,因為這些銀行代銷的理財都是他們自己發行的,他們不敢不保本。

    這些銀行的優勢就是服務好和利率高,來和大銀行搶客戶。一旦理財都不保本了,有誰還敢去這些銀行存錢,沒有存款它們怎麼貸出去賺利差?

    所以這些口碑比較好的城鎮銀行發行的理財基本能保證他們承諾的收益。反正我們家也是買的我們這邊一個歷史久,口碑好的城鎮銀行的產品,我還認識行長,從來沒有出過問題。

    當然千萬別去爆過雷的銀行,這些銀行內部已經有問題了,人家本身都不追求長久運營下去你還投錢進去不是找死麼。

  • 14 # 我是一個平凡的人8421

    銀行代銷理財產品,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短期內理財產品全線下跌,但也不是說全部都虧損,只是說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了。

    以前的理財產品,大部分是有正收益的,這樣普通人隨便買,基本上都有不錯的收益。但是現在的理財產品很多都不保本了,當經濟不好股市下跌的時候,理財產品會大部分下跌。

    那麼近期還有人買嗎?

    當然有人買,有二種人,一種是不太瞭解情況的,聽人一忽悠,就買了,這樣的事情每年都會上新聞,年年有年年有人買,還有一些新手小白,也是會買的;另一種人,就是長期投資的人,他們認為現在的理財產品就是未來的低點,人家不在乎一時的下跌,看的是長期收益,這部分人現在也是會買的。

    現在的銀行理財產品相對於國債收益,是沒有價效比的,大家都跑去買國債了,因為收益高呀,理財產品本來收益低,又遇到贖回,恐慌性下跌,就造成現在的現狀。

    理財產品要看個人怎麼看,如果短期投資者,建議離場,未來一段時間都是走低的,如果有能力,可以進入股市。沒有能力還是觀望一段時間再說。如果是長期投資者,也許現在就是機會,不過要了解理財產品的具體方向,投錯了即使長期投資也不會有好收益!

  • 15 # 金海洋一

    我2021年買的一年期理財,無不以全線崩潰告終——不僅沒掙到一分錢,還賠進去一萬多塊錢。若將這些本金存銀行,利息都近一萬塊。

    因此,一年時間,賠進去近兩萬塊!

    理財產品本9月底到期。因為見本金有七千多塊虧損,因此一直想等再長一兩千再贖回。

    未料今年國慶期間,眼看著本金一兩天內又跌兩千,最終贖回時,以本金虧損一萬一千多塊錢收官了。

    想想都肉疼!平日裡自己省吃儉用,卻都被別人大肆無情收割了去!除了就此收心再也不碰理財,還是安心把血汗錢存到銀行裡為上。

    銀行雖然利息低,有可能跑不贏通脹而貶值;可起碼不會虧那麼多!

    想起今年初,網上有不少人提醒著,從今年開始,連續三年,千萬不要進行投資——買房,買股票基金等等,否則只會虧本,後悔莫及。如今都一一應驗。

    前段時間,華為老b發出警告:寒冬來臨!

    各網際網路大廠也紛紛大肆裁人;

    不斷有人不得不加入房子斷供的沼澤中;將面臨的是被加入失信名單,不僅會影響個人的社會信譽,甚至會影響到子女的將來……

    因為經濟規律,尤其連續三年的口罩,使人們對未來充滿恐慌和憂慮。

    大環境如此。

    如果口袋裡有餘錢,那就儘量捂緊,老老實實存銀行吧。

  • 16 # 清閒的山雀CZ

    我是不買了。怕了,提心吊膽的過日子。我在農行買的“匠心天天利”持有最低一天理財產品。一萬塊錢本金,一週時間,沒有一分收益,還倒貼0.26元。好在已經贖回。其它銀行理財都能止損轉正收益。唯有農行,

  • 17 # Xgs5890

    賣不賣是銀行的事情,是銀行的日常工作,要有各種各樣的理財,要讓百姓有獲得感。買不買是另外一件事,你可以買,相信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也可以不買,叫做不立危牆之下、過自己的日子最好。

  • 18 # 亞姐看生活

    近期應該沒人買,銀行理財產品進入淨值化時代,閉眼買的時代已經過去,投資者必須要有自擔風險、自負盈虧的心理調整。普通人投資渠道越來越窄,到處是雷,最近很多文章都在推薦保險產品,建議多研究,弄明白了再決定是否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只要稍一感冒就會牙根牙齒劇疼,是否與長時間以來天天吃醋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