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隨山刊木

    澳洲常常同另外一個大洋洲國家相提並論。這就是紐西蘭。

    兩國不僅在全球所處的地理位置上很接近,都在太平洋的西南側,而且都是英國的前殖民地,就連國旗都非常相似。

    ▲上為澳洲國旗,下為紐西蘭國旗

    更重要的是,現行澳洲聯邦憲法第六條的定義中,除了現在真正屬於澳洲的這幾個州(新南威爾士、昆士蘭、塔斯馬尼亞、維多利亞、西澳、南澳及北領地),還將紐西蘭作為澳洲聯邦的一個州與其他州並列。

    然而就是這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兩國,為何沒能合併為一國?看似一體的澳新兩國又有哪些牴牾?在大洋洲的這倆國家背後,美國又有哪些操控?

    ▲澳洲和紐西蘭曾於20世紀初組成“澳大拉西亞”參加奧運會,這是當時澳大拉西亞參加奧運會的旗幟

    1.殖民時代的一奶同胞

    澳洲和紐西蘭的地理位置決定了,這兩地方遠離人類文明的中心(歐亞大陸),因此一直是荒涼之地,說是世界盡頭,一點也不為過。

    兩個地方被納入近代文明體系的過程,也十分相似,猶如孿生兄弟的降生一樣。

    澳洲是於1606年被荷蘭國Nautilus揚孫發現的,人們把1606年之前的澳洲定義為史前時代。

    紐西蘭則是在1642年被荷蘭國Nautilus塔斯曼發現。和當時的澳洲原住民一樣,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也沒有文字(現在毛利人文字是後來歐洲人用拉丁字母新創的),因而1642年也可以定義為紐西蘭進入文明世界的元年。

    文明世界的兩個新生兒——澳洲和紐西蘭,也獲得了類似於孿生兄弟一樣的兩個名字。澳洲最初被命名為“新荷蘭”;紐西蘭的乳名就是“紐西蘭”。

    西蘭省和荷蘭省則是荷蘭國(準確說是尼德蘭國,荷蘭國一說本來就是以省代國的用法)當時最重要的兩個航海大省。

    ▲十七世紀的地圖,澳洲當時還被標註為新荷蘭(NewHolland)

    雖然都被荷蘭人發現,但真正紮根在這裡的則是後來的英華人。

    把澳、新兩地納入英華人版圖的,則是同一個人——英華人庫克船長。

    ▲庫克船長首次訪問紐西蘭時繪製的地圖

    1769年和1770年,庫克船長先後在紐西蘭和澳洲登陸。庫克船長的到訪,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宣稱了澳洲和紐西蘭都屬於英國。

    於是,澳、新這倆兄弟就有了共同的主子——英國。1788年,英國殖民者將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和紐西蘭的殖民地統一劃歸為“新南威爾士”。

    ▲1786年英國版的《新荷蘭總圖》,包括新南威爾士州、植物園灣以及毗鄰的國家和新發現的土地

    然而,分化也從此刻開始。1825年,塔斯馬尼亞島首先脫離新南威爾士,成為與新南威爾士平起平坐的殖民地,都直接隸屬於英國。

    隨後,“新南威爾士”多個區域也都隨塔斯馬尼亞的步伐,從“殖民地的一部分”變成“直接殖民地”。

    1841年7月,紐西蘭也步人後塵,宣佈脫離新南威爾士。這意味著紐西蘭總督此前是向新南威爾士總督負責,現在則對英國國王負責。

    之所以新南威爾士有這樣一波殖民體系內的“獨立浪潮”,正是因為1788年到1841年之間,新南威爾士社會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1788年的新南威爾士州,英華人只把這裡當成流放罪犯的地方。英國指派的新南威爾士總督,就是一個大監獄長,而且一貫蠻橫暴戾、獨裁專斷。

    19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由於英國本土失業率攀升,英國把新南威爾士作為安置過剩勞動力的場所,同時也輸出過剩產品。

    幾十年間,新南威爾士逐漸發展起和歐洲文明非常接近的商業、農業。這裡的新移民們,更是要求新南威爾士也如同英國一樣,讓國王(總督)的權力接受議會的約束。

    於是,新南威爾士掀起了深刻的社會變革。在英國式的議會制被移植的同時,地方自治運動也風起雲湧。紐西蘭也正是這一階段從新南威爾士獨立出來,成為直接隸屬於英國的殖民地。

    2.不同的人口種族,兩國漸行漸遠

    不深入瞭解澳新兩國,很容易忽略他們之間一個重大區別:民族構成。

    紐西蘭的原住民毛利人,時至今日也是紐西蘭非常重要的一個族群。紐西蘭毛利人現在雖然只佔總人口的15%,但足以構成一股強大政治力量。

    ▲庫克船長航行時船員所繪的毛利人圖,現存大英博物館

    ▲1840年由英國王室和各毛利酋長簽署《懷唐伊條約》

    這份條約主要精神就是,紐西蘭土著毛利人將此地的主權出讓給英國殖民者;作為補償,英國許諾毛利人可得到英當局的保護,並可享有“英國國民所享有的一切權利和特權”。

    起碼看起來,這是一份“君子之約”的投誠協議、和解協議。

    ▲1863年《倫敦新聞畫報》上的畫,描繪了在紐西蘭霍克灣舉行的英國定居者和毛利人的會議

    然而,澳洲對待原住民則完全是另一番態度。殖民當局與土著關係劍拔弩張,英國殖民當局大肆屠殺消滅澳土著人。僅僅當時一起白人屠殺土著人的“弗雷澤慘案”,一次就殺了近兩千人(這在地廣人稀的澳洲是很大的數字)。

    ▲描繪澳洲殖民者屠殺土著人民的畫

    殖民者還用卑劣手段,以土著人殺土著人。總之,就是要種族滅絕,使澳洲成為白人的天下。

    澳洲這種唯白人獨尊的基本國策一直延續著。1901年,澳洲聯邦成立後,實施了臭名昭著的“白澳政策”,就是要嚴防華人入住澳洲,也要堅決扼殺土著人群體死灰復燃式的增加。

    ▲1901年澳洲第一屆國會開幕

    不過最後兩國還是談崩了,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種族問題是關鍵以外,還有距離問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相隔塔斯曼海的紐西蘭其實距離澳洲很遠(墨爾本到惠靈頓的距離相當於瀋陽到海口的距離)。

    3.軍事和外交上的分道揚鑣

    畢竟,澳、新兩國都是地處世界邊緣的兩個國家,軍事和外交上的合作是少不了的。這就好比《倚天屠龍記》裡面,金毛獅王謝遜和張翠山夫婦,都被困在了遠離中原的北極冰火島,也就不得不組成聯盟。

    武俠小說中,謝遜等人到處惹禍;現實中,澳、新兩國也不甘寂寞,漂洋過海去參戰。一戰時,兩國組成的澳新軍團,在老主人英國的麾下打了不少仗。

    ▲1914年,新兵在紐西蘭皇后街上游行

    至今,定於4月25日的“澳新軍團日”,還是澳洲和紐西蘭共同的公共假日。

    二戰前,澳、新兩國軍事和外交上全依仗老主人英國。19世紀80年代紐西蘭總督傑維斯曾俯首帖耳向大英帝國宣誓,

    二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重大轉變:英國實力衰敗、美國躋身超級大國、蘇聯式革命浪潮在東南亞孕育激盪。

    東南亞如果要變紅,直接可能鉗制著澳、新兩國。二戰中,遠在東北亞的日本都給了南太平洋地區很大的威脅,日本再來一次怎麼辦?這些焦慮都讓兩國坐立不安。

    於是,澳新兩國改變策略,投靠美國。起初美國是不願意的,但1950年開始的北韓戰爭,讓美國發現自己必須鞏固在西太平洋的戰線,因而接納了澳、新兩國當自己的新盟友。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澳洲、紐西蘭三國簽訂軍事同盟協定,是在1951年9月1日的舊金山簽訂的。僅僅幾天後,《美日媾和條約》(翻譯地中性一點就是《舊金山對日和約》)同樣在舊金山簽訂。

    也就是說,1951年9月,美國密集部署了他在西太平洋的棋子。澳新兩國同在美國陣營,似乎軍事上更加緊密了。

    然而,這也是澳新兩國分歧暴露的開端。美國給澳新兩國安排軍事任務的時候,澳洲往往欣然接受,而紐西蘭則多次暗中抵制。

    1983年,美國打算試射一種新的洲際導彈,恰好,澳洲和紐西蘭之間的塔斯曼海適合這麼遠的射程。美華人找到澳、新兩國說:你們來幫我建立試射設施。

    ▲1985年,美國驅逐艦布坎南號在悉尼附近海域,上圖遠方就是澳洲標誌性建築悉尼歌劇院

    1984年底,美國以軍事演習為由,要求美軍艦布坎南號進入紐西蘭港口。布坎南號驅逐艦雖然是常規動力驅逐艦,但設計製造時候預留了核能力。紐西蘭堅持“無核化”政策,拒絕了美軍艦入港口的要求。

    紐西蘭與澳洲親美、從美的外交軍事態度形成鮮明反差。也正是這之後,紐西蘭直接退出了1951年簽署的《澳新美同盟條約》。

    近些年,澳、新兩國在處理內政上也頗多分歧。在西方政治座標軸上,澳洲相對於紐西蘭來講,屬於比較保守的右派(不要胡亂聯絡中國歷史上“右”的含義,與之無關啊),簡單講就是和美國的川普粉絲共同語言很多,追求降低福利也降低稅收,維護大財團利益,主張減少工人和工會的權益。

    而紐西蘭則偏“左”。“左”在西方政治中的含義是:政客們熱衷大談“平等”,增加稅收當然也增加福利,對著各種少數群體大喊“我們是一家人”,左派人士一出場,五彩繽紛,有白有黑有棕,有彎有直有環保主義者。

    不要忽視西方政黨政治中“左”和“右”巨大的矛盾衝突。別忘了去年北歐小女孩對著歐美右派政黨憤怒的喊出那一句“你們豈敢?”

    在對待內政上基本態度的分歧,也讓澳、新兩國不存在任何可能重新組合成一個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奧密克戎病毒最終會以怎麼樣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