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生敗多勝少,卻能活到最後。所憑藉的,是識人和氣度。
孔明一生忠誠謹慎,卻能大開大合。所憑藉的,是見識和清醒。
所以,在識人層面,劉備秒殺諸葛亮。但在其他方面,諸葛亮則秒殺劉備。
因為識人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能識人的劉備當了主公,唯謹慎的孔明做了謀臣?
也不能這麼說。
劉備出道的時候,天下到處都是低垂的果實,隨便拉出一支隊伍就能當諸侯。而諸葛亮比劉備小了20歲。所以,諸葛亮出道的時候,天下全是能打的諸侯,自己也就只能給諸侯打工。
運氣是宇宙的通行證。時運不濟,無需自怨自艾,但要因勢而為。而除了運氣,還有膽量和魄力。
劉備之所以一生敗多勝少,就是因為事前沒有充分考慮、一切憑著感覺走。但這也是優點,換個說法則是膽量和魄力。特別是在亂世,等你想清楚、看明白,人家早就掄刀把你砍死了。這還怎麼玩?所以,亂世之中,做得對未必是對、敢去做才是對。毛毛躁躁的劉備,恰是這種不管對錯都敢去做的人。而唯謹慎的孔明,則最好做謀臣。他缺少“拼命硬幹”的膽量和魄力。
識人,是劉備的看家本領。
關張,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趙雲,忠義無雙、渾身是膽;糜竺、孫乾,皆能領政一方。這些都是被劉備發現且被劉備重用的人才。劉備一直在亂世胡亂折騰,卻沒被亂世折騰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這些人才的忠心輔佐。
寄居荊州的時候,劉備發現諸葛亮是人才。隨即,拿出“拼命硬幹”的精神,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三顧茅廬,等同禮賢下士。這可以算美德,卻算不上什麼精神。但放到當時的情境,就能知道三顧茅廬的可貴:
一是年齡代差。劉備當時46歲、諸葛亮當時26歲。一個年近半百的老江湖卑躬屈膝地請一個乳臭未乾的帥小夥。這種事,曹操和孫權未必幹得出來。
二是身份差距。劉備是被曹操稱為英雄的人,雖不是諸侯但卻也是諸侯級的存在。而諸葛亮僅是一介書生或一介村夫。這種事,劉表可沒有做過。
關鍵是當時誰也不知道諸葛亮有捭闔亂世的能力。現在知道諸葛亮是人才,但當時誰能知道?這就是劉備的識人之明。
如果一次兩次識人英明,那沒啥稀奇。但劉備可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終其一生地識人英明。劉備一直窮、一直弱、一直被人揍。所以,他能選拔的人才並不多。曹操有整個北方中原的人才供其選拔;孫權有這個江東的人才供其選拔。劉備沒這個好運氣。但是,劉備身邊一直人才濟濟。諸葛亮之後,還有龐統、黃忠、張松、法正、嚴顏、馬超、劉巴、李平、馬良。這些人隨便拉出一個,都能比肩其他王朝的廟堂俊傑。
自立為漢中王之後,劉備需要返回成都處理軍政事務。這時候,就要留下一員大將鎮守關中。關羽鎮守荊州,所以漢中應該交給張飛鎮守。但是,劉備並沒有選擇張飛,而是晉升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選擇魏延鎮守漢中。事實證明,魏延絕對是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同時也是蜀漢的超一流名將。
諸葛亮南征平叛、北伐曹魏,南征北伐既要有兵又要有將。兵好找,也好練,但一將難求。那將從哪來?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能帶兵的猛將、能打仗的精兵,全是劉備一點兒一點兒攢下來的。諸葛亮之後,蜀漢為啥沒能組織大規模北伐?國力吃不消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則是劉備發現和重用的那些人才,都死沒了。“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諸葛亮都已自然死亡,這些人當然也會自然死亡。人才雖然逐漸凋零,但蜀漢已經沒有識人的劉備。
跟劉備相比,諸葛亮在識人上差了一個段位。
為啥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要用馬謖這顆人頭給自己的過錯埋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早有評價。但諸葛亮不聽,而且還任人唯親,非要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弟子馬謖。這直接導致首次北伐徹底失敗。如果用魏延守街亭,結果怎麼都比馬謖好。
楊儀為關羽舉薦,得劉備贊善,卻未受劉備重用。劉備死後,楊儀竟得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讓楊儀領兵退回四川。然而,楊儀這傢伙竟半路殺了魏延。這個操作,真心叫人看不懂。《三國演義》把魏延糟蹋得不像樣,實際上魏延非常忠勇。他在荊州時開始跟著劉備,從大頭兵一直幹到漢中守,足以比肩守荊州的關羽。自毀長城的楊儀,十足一個小人。而這個用人過失,誰來負責?只能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勉強用得對的人,是姜維。其他後繼者,如蔣琬、費禕這些人,都是劉備留下的。“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的這個評價不假。但姜維僅僅敏於軍事,卻難堪一方鎮守。鄧艾就是在姜維眼皮底下插到了成都。同時,姜維也沒有操縱廟堂的能力,無法凝聚蜀漢朝野一致對敵,更沒能得到皇帝劉禪的信任。所以,姜維之才,難堪棟樑。
識人用人上,諸葛亮遠在劉備之下;但其他方面,諸葛亮卻能秒殺劉備。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胡亂折騰。沒被折騰死,一是運氣好、二是人才多、三是天下亂。劉備跑到哪,都能找到盟友。但是,劉備的操作一直毫無章法。
在遇到諸葛亮之後,劉備立即有章有法。赤壁之戰,聯孫戰曹;出兵四川,雄踞一方;跨州聯郡,北伐中原。劉備一直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來捭闔亂世。最後,終成一方諸侯。
原因就是諸葛亮的輔佐。
幹大事的人,首先要頭腦清醒。頭腦清醒,才能抓住重點。抓住重點,才能提綱挈領。劉備沒有這份清醒,但諸葛亮有。清醒是筋骨,見識是血肉。謀劃隆中對,不僅要了然山川形勝,而且要洞悉當時形勢,還要牢記過往經驗。這一點,諸葛亮軍師,不僅秒殺劉備,而且秒殺整個劉備集團。
見識和清醒,是諸葛亮的優長。擁有這個優長的諸葛亮,被劉備發現,而且被劉備重用。這既是劉備的幸運,也是諸葛亮的幸運。
而諸葛亮能夠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蜀漢忠臣滿滿,則是因為劉備的氣度。這些人才,被劉備發現、被劉備重用。而他們也真能為劉備肝腦塗地、捨生忘死。
所以,劉玄德憑藉識人和氣度成就蜀漢,諸葛亮憑藉見識和清醒維繫蜀漢。這對君臣組合,古今難遇。
劉備一生敗多勝少,卻能活到最後。所憑藉的,是識人和氣度。
孔明一生忠誠謹慎,卻能大開大合。所憑藉的,是見識和清醒。
所以,在識人層面,劉備秒殺諸葛亮。但在其他方面,諸葛亮則秒殺劉備。
因為識人是最重要的能力,所以能識人的劉備當了主公,唯謹慎的孔明做了謀臣?
也不能這麼說。
劉備出道的時候,天下到處都是低垂的果實,隨便拉出一支隊伍就能當諸侯。而諸葛亮比劉備小了20歲。所以,諸葛亮出道的時候,天下全是能打的諸侯,自己也就只能給諸侯打工。
運氣是宇宙的通行證。時運不濟,無需自怨自艾,但要因勢而為。而除了運氣,還有膽量和魄力。
劉備之所以一生敗多勝少,就是因為事前沒有充分考慮、一切憑著感覺走。但這也是優點,換個說法則是膽量和魄力。特別是在亂世,等你想清楚、看明白,人家早就掄刀把你砍死了。這還怎麼玩?所以,亂世之中,做得對未必是對、敢去做才是對。毛毛躁躁的劉備,恰是這種不管對錯都敢去做的人。而唯謹慎的孔明,則最好做謀臣。他缺少“拼命硬幹”的膽量和魄力。
識人,是劉備的看家本領。
關張,皆有萬夫不當之勇;趙雲,忠義無雙、渾身是膽;糜竺、孫乾,皆能領政一方。這些都是被劉備發現且被劉備重用的人才。劉備一直在亂世胡亂折騰,卻沒被亂世折騰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這些人才的忠心輔佐。
寄居荊州的時候,劉備發現諸葛亮是人才。隨即,拿出“拼命硬幹”的精神,三顧茅廬,請孔明出山。三顧茅廬,等同禮賢下士。這可以算美德,卻算不上什麼精神。但放到當時的情境,就能知道三顧茅廬的可貴:
一是年齡代差。劉備當時46歲、諸葛亮當時26歲。一個年近半百的老江湖卑躬屈膝地請一個乳臭未乾的帥小夥。這種事,曹操和孫權未必幹得出來。
二是身份差距。劉備是被曹操稱為英雄的人,雖不是諸侯但卻也是諸侯級的存在。而諸葛亮僅是一介書生或一介村夫。這種事,劉表可沒有做過。
關鍵是當時誰也不知道諸葛亮有捭闔亂世的能力。現在知道諸葛亮是人才,但當時誰能知道?這就是劉備的識人之明。
如果一次兩次識人英明,那沒啥稀奇。但劉備可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終其一生地識人英明。劉備一直窮、一直弱、一直被人揍。所以,他能選拔的人才並不多。曹操有整個北方中原的人才供其選拔;孫權有這個江東的人才供其選拔。劉備沒這個好運氣。但是,劉備身邊一直人才濟濟。諸葛亮之後,還有龐統、黃忠、張松、法正、嚴顏、馬超、劉巴、李平、馬良。這些人隨便拉出一個,都能比肩其他王朝的廟堂俊傑。
自立為漢中王之後,劉備需要返回成都處理軍政事務。這時候,就要留下一員大將鎮守關中。關羽鎮守荊州,所以漢中應該交給張飛鎮守。但是,劉備並沒有選擇張飛,而是晉升魏延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劉備選擇魏延鎮守漢中。事實證明,魏延絕對是鎮守漢中的最佳人選,同時也是蜀漢的超一流名將。
諸葛亮南征平叛、北伐曹魏,南征北伐既要有兵又要有將。兵好找,也好練,但一將難求。那將從哪來?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能帶兵的猛將、能打仗的精兵,全是劉備一點兒一點兒攢下來的。諸葛亮之後,蜀漢為啥沒能組織大規模北伐?國力吃不消是一個原因。另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則是劉備發現和重用的那些人才,都死沒了。“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諸葛亮都已自然死亡,這些人當然也會自然死亡。人才雖然逐漸凋零,但蜀漢已經沒有識人的劉備。
跟劉備相比,諸葛亮在識人上差了一個段位。
為啥揮淚斬馬謖?諸葛亮要用馬謖這顆人頭給自己的過錯埋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早有評價。但諸葛亮不聽,而且還任人唯親,非要把守街亭的重任交給自己的弟子馬謖。這直接導致首次北伐徹底失敗。如果用魏延守街亭,結果怎麼都比馬謖好。
楊儀為關羽舉薦,得劉備贊善,卻未受劉備重用。劉備死後,楊儀竟得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讓楊儀領兵退回四川。然而,楊儀這傢伙竟半路殺了魏延。這個操作,真心叫人看不懂。《三國演義》把魏延糟蹋得不像樣,實際上魏延非常忠勇。他在荊州時開始跟著劉備,從大頭兵一直幹到漢中守,足以比肩守荊州的關羽。自毀長城的楊儀,十足一個小人。而這個用人過失,誰來負責?只能還是諸葛亮。
諸葛亮勉強用得對的人,是姜維。其他後繼者,如蔣琬、費禕這些人,都是劉備留下的。“姜伯約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諸葛亮的這個評價不假。但姜維僅僅敏於軍事,卻難堪一方鎮守。鄧艾就是在姜維眼皮底下插到了成都。同時,姜維也沒有操縱廟堂的能力,無法凝聚蜀漢朝野一致對敵,更沒能得到皇帝劉禪的信任。所以,姜維之才,難堪棟樑。
識人用人上,諸葛亮遠在劉備之下;但其他方面,諸葛亮卻能秒殺劉備。
在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直胡亂折騰。沒被折騰死,一是運氣好、二是人才多、三是天下亂。劉備跑到哪,都能找到盟友。但是,劉備的操作一直毫無章法。
在遇到諸葛亮之後,劉備立即有章有法。赤壁之戰,聯孫戰曹;出兵四川,雄踞一方;跨州聯郡,北伐中原。劉備一直按照《隆中對》的規劃來捭闔亂世。最後,終成一方諸侯。
原因就是諸葛亮的輔佐。
幹大事的人,首先要頭腦清醒。頭腦清醒,才能抓住重點。抓住重點,才能提綱挈領。劉備沒有這份清醒,但諸葛亮有。清醒是筋骨,見識是血肉。謀劃隆中對,不僅要了然山川形勝,而且要洞悉當時形勢,還要牢記過往經驗。這一點,諸葛亮軍師,不僅秒殺劉備,而且秒殺整個劉備集團。
見識和清醒,是諸葛亮的優長。擁有這個優長的諸葛亮,被劉備發現,而且被劉備重用。這既是劉備的幸運,也是諸葛亮的幸運。
而諸葛亮能夠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以及蜀漢忠臣滿滿,則是因為劉備的氣度。這些人才,被劉備發現、被劉備重用。而他們也真能為劉備肝腦塗地、捨生忘死。
所以,劉玄德憑藉識人和氣度成就蜀漢,諸葛亮憑藉見識和清醒維繫蜀漢。這對君臣組合,古今難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