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之善

    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孔子曰:陰陽合德;一陰一陽之謂道。

    中國古哲人老子、孔子稱謂的“德”,主指“道之德”或“道德”,而且是針對“萬物之本之一”生化“萬物之體之多”的生命機制中客觀存在行為原則之“德”而言的,當然也包括人道中的人類。

    中國哲學中的道德,其本義是指宇宙本體的行為原則(“第一推動者”的行為原則),或宇宙萬物的行為原則。因此,“道德”也就是人類世界之上的無時間、絕對性、終極性的“道德普遍行為原則”或“道德普遍原則”。

    根據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和“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孔子的“一陰一陽之謂道”和“陰陽合德”的哲理本義。在哲學範疇,我可以給出“德”的終極性、普遍行為原則的定義:

    道之性中“有與無”共同存在,並且是由“有”中的陰陽雙方產生“無”;則“無以勢之行”之形式,推動“有”中的陰陽雙方之“和”之目的,稱之為道之德(或稱之為道德普遍原則)。

    注:道德普遍原則,必須具有一般的形式,必須普遍有效適用於一切場合和一切人,即適用於宇宙萬物(不涉及具體的人、習俗、宗教、意識形態)。也就是說,針對人道而言,道德普遍原則能夠作為人類相對行為標準秩序的終極絕對標準來接受。

    特別指出:中國哲學中的“道德”的本義,不是西方哲學中的“Morality”的含義。西方哲學中 “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充其量可以認為狹義的人道中人的倫理道德。人道中人的倫理道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宗教和意識形態,其倫理道德的行為原則或標準是不同的。

    當下有些學者在解釋“德”的含義時,好“形而下”從甲骨文的“德”字的字形、字義中去解釋“德”的本義,這種解釋不是老子、孔子的哲理思想。

    在近代,由於日本和中國學者沒有透徹地理解中國古哲人稱謂的“道”與“道德”的哲理本義,將西方哲學中的“Morality”錯譯成“道德”,使得中國哲學核心概念“道德”被狹義化,進而也就影響了後學及中國哲學的正規化。

    正因為,中國古哲人解釋、回答了“道之德”是最高的、無時間、絕對性的道德普遍原則,所以“道之德”之“和”的行為原則,就是全球人類自身有時間、相對的倫理道德(Morality)的本體,就是人類共同價值觀的共識,就是全球人類社會中不同的種族習俗、國家政治意識形態、宗教意識形態必須遵從的倫理道德底線。

    摘自《老子的智慧之學》南京出版社,201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會偷偷給父母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