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玉之溪

    這個用曾國藩的話來說,這些事留給後人去做吧!

    推翻有可能,但是善後如何做,誰來做,做成什麼程度?

    我想曾國藩是考慮過的,不會那麼幼稚。

    要知道,當時的清朝的形勢是非常的危險的。

    清朝面臨的危機有以下幾點:

    1、1840年,西方列強完成或者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中後期,工業化武裝起來的列強不論是綜合國力、軍隊裝備、組織協調還是人員素質都領先清朝一個時代。這些西方列強,為了工業經濟和市場不斷在全世界尋找勞動力和商品銷售地,實施經濟侵略,人口掠奪,市場佔領,領土侵佔等。十八世紀中後期 ,清朝淪為了半殖民半封建社會。

    2、1852年,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後又是捻軍大起義、同治回亂都使得清朝統治搖搖欲墜。對內不斷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捻軍起義、同治回亂,對外又要不斷面對西方列強的鯨吞蠶食,戰事不斷。清朝不斷化解著一個又一個難題。對內完成了對太平天國、捻軍起義及同治回亂的鎮壓,對外應對西方列強的侵略,軍事行動都以失敗告終,但是卻是以割地賠款為代價,化解危機。

    3、在應對這些危機的過程中,崛起了一大批漢族地主階層,改變了1840年以來,清廷以滿族官員為主,漢族官員為輔的局面。在此之前,漢族官員是不能進入決策圈和封疆大吏的。由於清庭所面對的前兩項危機,發現化解和應對危機無人可用,於是開始大力啟用漢族官僚集團,比如說清末中興四臣的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的漢族官僚集團,為應對危機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清朝千瘡百孔,但是在面上也是基本保持國家統一的。

    這些漢族都府把持著地方實權,維護著地方的安全和穩定,西方列強也無隙可乘。形成了一種微妙的關係。

    但是,如果如曾國藩聽從弟弟曾國荃的建議:起兵反清,將面臨三個方面的制約:首先造反在中國是大不敬之最,失敗必將被滅九族;同一時期雖然以湘軍為首的地方派,大多都是湘楚人士,淮軍首領李鴻章也是曾國藩的學生,說是學生,其實亦師亦友。左宗棠也是湖南人,但是處處和曾國藩鬥,之後和李鴻章鬥,當然這些鬥爭都不妨礙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發生的。但是如果曾國藩發起推翻清朝的活動,他們不一定會跟隨。

    其二,西方列強和清朝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巨大利益,如果條約不能履行,將會損失很大,所以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清朝滅亡。

    三是戰事再起,沒有一方能夠完全整合當時的中國,和西方的實力又處於不對等。受苦受難的將是中國百姓。國家的統一局面將會被打碎,處於割據狀態,中國將提前半個世紀處於軍閥割據狀態,嚴重點將會亡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個能提升個人的新工作機會,但目前單位領導不放人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