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哈囉七叔

    中國一直是禮儀之邦,在中國古代,人們對於名的重視也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在那個時候,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字,只有一些出身書香門第的人才有資格取表字。

    而表字很多都是在成年之後由親密的長輩所起,在相互稱呼時呼表字以示敬意。但這種現象也一般存在於讀書人這個群體之間。

    古代時對於名字的避諱也是特別嚴重,在平時交往或者寫文章都會注意避免長者或尊者的名諱。 如司馬遷在《史記》中為避諱父親司馬談的名字,就在書中避免使用“談”一字。

    既然有避諱的說法,於是在平時相處中對於家人、師長、朋友 不能直呼其名,但又想更親密一點,於是表字就應之而生了。

    可是現在我們很少見過有表字的人或者說父母不會再給孩子取表字了。那麼這種現象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據瞭解,在民國的時候就已經不盛行取表字了, 民國時期的身份證上也沒有了字這一欄的訊息。更重要的是,民國議員的《選舉法》中關於“字”也有相關規定: 如果票號寫字號而不寫名,做廢票處理。由此可見,字的重要性已在慢慢減弱。

    民國時期,成人禮逐漸消失,相伴隨的二十歲成年後表字的儀式也已衰落。

    加之後來的新文化運動反古文、反儒教、反傳統的性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那麼表字也因此受到衝擊。

    同時由於 新文化運動中倡導師生平等,名字合二為一之後,人們開始相互稱呼對方的姓名。

    再接著辛亥革命後,封建帝制的崩塌,讀書人的政治貴族地位而隨之發生巨大改變。等級制度的消失使大家地位平等,沒有了區分身份的必要,那麼字的實際應用基礎也沒有了。

    於是就這樣隨著歷史的發展加上華人思想觀念的變化,於是表字就這樣漸漸消失在大眾視野裡了。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傳統的沒落,更不如說是一種平等的象徵,與時俱進的發展。我們應採用正確的方法和態度看待傳統文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心人士呼籲政府出資支援救助流浪狗,你支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