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在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皇帝穿的龍袍與皇子穿的蟒袍。乍看之下,龍袍與蟒袍極為相似,以至於很多人將這兩者混為一談。事實上,龍袍與蟒袍還是存在不少區別的。

    所謂的龍袍,從廣義上說,以龍紋為主要裝飾紋樣的袍服便可稱為龍袍。宋元時期,皇帝的服裝上龍紋漸多。元代有云肩式龍袍、胸背式龍袍和團窠式龍袍。從明代開始,龍紋裝飾皇帝袍服形成制度,並在典章中加以規範。除了帝、後外,其他官員不得穿著,若的皇帝親賜,須在穿前將龍紋“挑去一爪”,以示區別。

    明清時期的龍紋,是經過千年的演變趨於定型的。先秦時期的龍紋,大部分沒有肢爪,近似於爬蟲類動物;秦漢時期的龍紋,多呈獸形,肢爪齊全,但無鱗甲,常繪成行走狀;至明清時期集多種動物特徵於一身:牛頭、蛇身、鹿角、蝦眼、獅鼻、驢嘴、鷹爪、魚尾等。我們現在影視劇中見到的龍的形象,多是定型於明清時期的龍。

    蟒與龍形體相似,但蟒袍上的蟒比龍少了一爪,為四爪龍形。蟒袍是明代永樂以後,宦官的禮服袍。清代皇子、親王等親貴,以及一品至七品官員俱有蟒袍,以服色及蟒的多少分別等差。如皇子的蟒袍為金黃色,親王等為藍色或石青色,皆繡九蟒。一品至七品官按品級繡八至五蟒,都不得用金黃色。八品以下無蟒。

    可見,龍袍與蟒袍不僅在紋飾、服色存在巨大區別,連著裝者都有嚴格的限定。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龍袍與蟒袍不再是簡單的衣物,它是身份與權力的象徵。

  • 2 # 黃強黃不息

    蟒袍因為繡有蟒紋而得名,龍袍因繡有龍紋而得名。

    蟒袍是清代官員的禮服,朝代不同,名稱有異。明代官員的禮服稱為蟒衣。為了便於稱謂,我將蟒衣、蟒袍歸類,統稱為蟒服。詳細可參閱拙著《中國服飾畫史》(百花文藝出版社2017年版)。

    清代徐珂《清稗類鈔》記載: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

    蟒服是一種僅次於龍袍的顯貴之服,原因在於蟒紋近似龍紋。明代的蟒衣,”最早是供皇帝近臣服用的,《明史》卷六十七記載:“永樂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繡蟒於左右,系以鸞帶,此燕居之服。”、 內閣賜蟒衣,始於弘治年間,明人餘繼登《典故紀聞》記載:“內閣舊無賜蟒者。弘治十六年,特賜大學士劉健、李東陽、謝遷大紅蟒衣各一襲,賜蟒自此始。”

    龍袍又稱龍袞、龍章、龍火衣、龍服、華袞、滾龍服、袞龍袍等名稱,皇帝穿的朝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西漢以降,龍的祥瑞漸漸為後人利用,龍終於成了皇帝的象徵,至明代龍紋成為皇帝的專用。

    龍袍上的各種龍章圖案,歷代有所變化,龍數一般為九條:前後身各三條,左右肩各一條,襟裡藏一條,於是正背各顯五條,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龍袍還鏽有“水腳”(下襬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圖案),隱喻山河統一。

    清代在名稱上,已經將龍與蟒劃分的十分清楚,蟒紋類似龍紋,與龍紋的區別在爪和角。蟒本是無足無角,龍則角足皆具。因此,五爪為龍,四爪為蟒。但是在具體執行時,並不一定如此。實際情況是,地位高的,照樣可以穿“五爪之蟒”,而一些貴戚也得到特賞可穿著“四爪之龍”。

    龍袍與蟒袍在名稱上是嚴格區別的,龍是皇帝的化身,其他人不得僭用。於是,一件五爪二角龍紋的袍服,用於皇帝,可稱為龍袍,用於普通官吏,只能叫蟒袍。皇帝若賜服於功臣,必須“挑去一爪,”如此一改,臣子所得的賜服就不能算是龍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庸小說中有哪些借鑑古典小說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