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浮木盲龜

    “色”狹義是男女之情,廣義是飲食男女,以至於音樂、繪畫、歌舞、藝術等等人本能喜歡和追求的事物,“色”本身就有公認的、統一的標準,大家都知道“色”是什麼,不用去教,“色”為人帶來愉悅。

    但是“德”是什麼,恍兮惚兮——如夢幻泡影,窈兮冥兮——如黑暗中的鬼魂,“德”甚至是違反常識違反良知,不僅不給人帶來美感、愉悅,反而是讓人反感、厭惡和恐懼。

    如果“德”同“色” 一般可知可好的話,孔子也不會發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概,而“德”,其中有“真”、其中有“信”,佛經有云:“我不入地獄 誰入地獄”,“德”在地獄之中,凡人不知唯在地獄中才有可能認知“德”的真實面目。

  • 2 # 白玉子

    謝謝邀請ヽ(^0^)ノ文如其人,言為心聲:“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就充分顯示出了→孔“聖人”未聞道之實情!也證明了孔子三次拜訪“老子天下第一”的道祖老子,“視老子為神龍”,多次拜訪欲求得道,然而,臨終前尚嘆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可見,確實一輩子也未“聞道”。得道,就更不用提了!

    孔子所以被奉為“聖人”,而“老子天下第一”的道祖老子卻沒有。這是因為孔子的→儒家思想理論體系,是以“忠於”封建帝王“皇上”為“核心思想”宗旨的。其所編制的“禮教”大法→儒“術”,就是為維護封建王朝家天下的長久統治,而制定的控制人民改革創新思維,以防“造反”的“封印”魔術、魔法!所以被稱為“儒教”。宗教信仰,就是統治人們思想意識,令人嚮往的一種“理論、理念”。大都是抓住人們普遍嚮往的美好意識心理,而編制出的一套法則。

    當然,其間得有令人信服,符合人情世故、事理之習慣意識的具體內容為媒介,步步誘導。從而使人鑽入套中而不自知!其實已被“套牢”“封印”。孔子就明言:“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也就是說,靠學文化長知識以提高智商,增加智力,就能成為“人上人”!就能治服“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的老百姓。從而成為“治國平天下”的聖賢!孔子深通拍馬奉承“君王”之妙道,是以畢其一生,苦心孤詣,制定出了奉迎“皇上”的“克己復禮"“禮法”→儒術。

    然而,由於其委實未聞“道”,而其“儒術”也確實難能解決,由於“皇上”周王失道,而業已形成的→春秋戰國,列國爭雄爭霸,天下大亂的現實問題。事實勝於雄辯!“治國,平天下”,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空談誤國而已!也只能拿來,被取得天下的“家天下帝王家”使用,用以迷惑人民,使之安分守己,切切實實遵從“天子”的領導,聽從“金口玉言”之聖旨。死心塌地忠於皇上。切莫違背儒術“禮教”,而越雷池一步!才是正人“君子”。這就是“克己復禮”的真旨。“封印”革命,革新,改革創新思維,規規矩矩當順民就行了!革命就是“造反”,殺無赦!少正卯宣傳革命創新思想,立馬被只任宰相七天的孔聖人斬殺了!然而,孔子“治國平天下"的儒術,卻沒能使魯國稱霸天下反而被秦國統一。

    不過,卻在孔子死去幾百年後,被穩坐江山的漢皇帝視為至寶,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傳國“憲法”!並且追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遺憾的是,“先師”→已死去的“聖人”“宗師”。孔子生前周遊列國求職求官,卻累累如喪家之犬,沒有享受到這份無上的榮光榮耀!也真的是悲乎哀哉!

    其實,“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這句話也正是其未聞道的證明。“老子天下第一”的《道德經》有言:“道常無私,衣養萬物”“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就是不執著於“德”的人才是真有“德”的道之行為!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低階的“德”,是心心念念於“德”的刻意追求。是為了自私自利的“名"和“利”而已!這就是不失德之“下德”,是以→“無德"!

    孔子把“好德”比於“好色”。好色,本就是人劣根性的執念,而非人人具有的“如來智慧德性”(佛性)。而且孔子還表示,沒有見過“好德”和好色一樣的皎皎者!好德,喜歡而追求之也!喜歡有“德”之“名”,而刻意追求之。非道也!“道常無私,衣養萬物”,“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就是無為於私!無慾無私去做為→去“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才是道之“德”的真旨。也即“天人合一”真境界。孔子的思想境界,離“道”差十萬八千里!道祖老子→才是“老子天下第一”的得道真聖人。

  • 3 # 雷永明

    又曰,好兒如好色,食色性也。從道家和儒家言色,它單一的為兩性的吸引,佛家言色,它包含了所有的愛好。色之一字,在很多達人的做作下,便人談之色變,其是是人為的在道德邦綁架,色,是大自然的自然規律,知道吃就知道色,否則就是另類,英雄難過美人關,多麼誠實的一句話,捫心自問,如果你把色和兒女看的一樣重,那這個世界……

  • 4 # 愚叟釣淺灘

    我認為孔子說的“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完全對的。”

    因為好色是人之天性,本能,人人如是;好德是靠各自修養積聚,也就是修行積德,是修養出來的高尚人性,也就是人之自律之本能。

    古代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就是說人有本性,有學習得來的進步各有不同,相差就有甚遠端。好的猶如寶塔尖差的猶如寶塔底。也可以說是好色與好德之分吧。

  • 5 # 南海好古齋主人

    孔子無虛言,你看看周邊的人是不是如此呢?人性如此呀!“德”非自律不能得,彭家勒說,所謂道德就是自律。而自律非自然狀態,難以長保。孔子無虛言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想要知道怎樣可以正確戒菸不容易復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