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光頭叔xie
-
2 # 取暖基本靠抖
我小學是在農村上的,那之前都是看的露天電影,初中到縣城以後才在電影院看電影。
第一次看電影應該是在初中一年級學校開學典禮上,學校給放的電影應該是《火燒圓明園》。是劉曉慶演慈禧和梁家輝演的是咸豐皇帝。
-
3 # 小侯工作室
這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學校要求看《媽媽再愛我一次》,於是第一次走進電影院,當時候自己年紀小不太懂什麼意思,就是感覺新鮮,彩色的畫面,看的人還挺多。
之後長大了又看了一遍才明白了其中的意思。現在電影院也成了多功能廳,自己想看什麼可以選擇,不過還是挺懷念以前的那種氣氛的。
-
4 # 深湖無聲2
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電影是我剛從東北來西寧那一年,好像是1973年。記得當時是父親找了一個認識電影院的人,透過關係沒買票,由人領著進到電影院 ,電影院位於西寧大廈附近的大眾電影院,當時叫“東方紅電影院”,我跟弟弟兩個人,站在最後一排,站著看的電影,電影名字,是《賣花姑娘》。
當你聽我說下面這些電影片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在腦海裡勾勒著一幅畫像?是的,這是對那個年代有著特殊情感的一個群體的共同記憶。
說起和那個年代有關的電影,總會被心底漾起的一些情緒所感動。因為在那個物質和精神同樣匱乏的背景下,留給我們的並不僅僅是生活的清貧,歡笑和歌聲一樣充滿了我們對未來的希望。
這是那個時代的特徵,並不富足的人們儘可能的保持著對生活的樂觀態度,稀缺的娛樂資源讓每一場電影都顯得彌足珍貴;孩子們不會因為沒有一張單獨的書桌而煩惱,卻可以為了電影劇情的分歧而爭執不休。
沒有電子產品,沒有電視劇追劇,當然也沒有網上游戲。一場電影就是大人們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幾段臺詞和劇情就足可以讓孩子們從開學說到放假。“消滅法西斯,自由屬於人民。”小時候最喜歡的事情,莫過於把爛熟於心的電影場景複述了一遍又一遍。
“北韓的又哭又笑,越南的飛機大炮,阿爾巴尼亞的莫名其妙,羅馬尼亞的摟摟抱抱,中國的新聞簡報”,是人們對當時僅存不多的電影資源的形象描述。
電影對於那時的人們,不單單是文娛活動,更是一種信仰——有了電影就有了喜怒哀樂。
過年了,拍一張全家福,一家人一起看一場電影,就可以讓年多了一份儀式感;開學了,包一場電影,就能夠收一收學生們撒歡兒的心。
事實上,這一時期很快就過去了。從為了“賣花姑娘”的悲慘而唏噓不已,到被卓別林的“摩登時代”激活了壓抑的幽默,人們如夢方醒。原來歡快的笑聲中同樣可以有批判,這種跨越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很難想象,屈指可數的幾部電影,竟可以貫穿了我們從孩提到青蔥的整個成長歲月。以至於直到現在,夢境裡還會常常出現有關那些電影的情景。“摘蘋果的時候”、“海岸風雷”、“寧死不屈”、“第八個是銅像”、“多瑙河之波”;“列寧在一九一八”、“列寧在十月”、“夏伯陽”;甚至於“紅燈記”、“白毛女”、“杜鵑山”,始終和市內不多的幾家老電影院聯絡在一起。
羨慕現在的孩子,很小就可以透過手機、電腦來瞭解世界的精彩。可是在我的七、八十年代,露天電影卻不亞於一部教科書。大十字、文化宮燈光球場、鄉里的打碾場、部隊禮堂、地質隊大院裡,或席地或站立,或凳子或椅子,都有可能是一場露天電影的盛宴。真的會有搬過小板凳、擠過人群堆、人縫裡踮過腳尖的場景出現在眼前:地道戰、地雷戰;閃閃的紅星、南征北戰、渡江偵察記、上甘嶺;東進序曲、三進山城、永不消逝的電波…。因為電影,我們的成長裡多了許多快樂;因為電影,我們第一次感覺到了困惑。
很幸運,在我們的朦朧青春裡,電影更是以那個特殊時代突然迸發出來的熱情,感染著我們:小花、瞧這一家子、知音、歸心似箭、芙蓉鎮、人生、人到中年、天雲山傳奇、紅高粱、還有城南舊事和高山下的花環,就是烙在我們心裡深深的印記。
的確,人這一生會經歷很多第一次。
記憶裡第一次看到彩色寬銀幕,是陳強主演的立體電影“魔術師奇遇記”,類似於現在的3D吧。
如果要說劃時代的影片,則非“少林寺”莫屬。精彩震撼的武打場面,伴著一首“牧羊曲”,很快風靡了大江南北。不同於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的打鬥情節,“少林寺”讓我們第一次看到了如此真實的武打場面。
而在戀愛題材還是欲說還“羞”的1980年代,“廬山戀”的上映,無疑是在沉悶了許久的窒息後,熱血激情的奔湧——人們大多也是第一次,被影片中浪漫而純真的情調所打動,臉頰上的輕輕一吻,喚醒了幾多青春年少的愛情“荷爾蒙”。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或者稍後上映的“Wrangler”、“人到中年”、“駱駝祥子”、“茶館”,使人們對電影有了新的審美和評價。而隨著葉塞尼亞,巴黎聖母院、尼羅河上的慘案、卡桑德拉大橋、佐羅、追捕、人證、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虎口脫險等譯製片受到追捧,在思想解放潮流的推動與激勵下,中國電影也迎來了全面復興與發展的繁榮時期。
再往後,老電影院漸漸地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聽說看電影的場所變得極富情調和享受。只是記不得從什麼時候起,基本上不進電影院了。
喔!說遠了,跑題啦!
你問我“第一次進電影院看的哪一部電影”?好像是上幼兒園的時候,隔壁“人民電影院”。對,記憶裡我的第一部電影——《小兵張嘎》。至今還記得裡面好些鏡頭和臺詞,“不怕你現在鬧得歡,就怕將來拉清單。”胖墩,老鍾,摸魚,掏鳥窩,探情報,懲漢奸…,嘎子的形象印在我幼小心靈裡的,不僅僅是抗日小英雄,還有無憂無慮的年少的歡樂。
對了,堵煙囪、掏鳥窩,大概也是那時候《小兵張嘎》帶給我們快樂又刺激的記憶吧。
跟現在的孩子透過電視滿足消遣一樣,我們那時候是從電影裡汲取精神的養分。沙家浜、青松嶺、閃閃的紅星、平原游擊隊,大浪淘沙、草原英雄小姐妹…。在那個年月,我們走出課本,透過電影學習辨識真善美!
樓下老李家七歲的孫子,正是好奇的年齡。趕上我們説過去的趣事,湊過來聽聽,覺得那都是遙遠的近乎古代的事情了!
可不是嘛,一晃幾十年過去了。可也奇怪,那麼久遠了,有些事情還歷歷在目。卻怎麼也想不起來剛才大門口打招呼的老頭姓什麼來著?面熟!
好了,你們接著聊吧。
說電影呢,倒勾起了我好些回憶。下次吧,誰起個頭,我給你們聊一聊小人書的那些事。
回見嘍您!留步,請留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