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逸金桔Qu
-
2 # 好學柏樹
我們小時候沒上學之前,沒有人教我讀什麼詩,只有上小學一年級年的下學期才學到第一首詩。因為下學期已經認識了一些漢字,這首古詩也正是在巳學過的多數漢字之內,加上新學的漢字,老師要求背,並默寫於作業本上。某些繁寫的字,可用拼音標上。因為已經都會拼音了。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學校從小就教育我們,我們吃的糧食,是養命的,是農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不要浪費。我們從小就知道要愛惜糧食,和糧食的重要性。
-
3 # 秦一農夫
是李紳的"憫農"詩二首。
其一,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其二,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轉眼間六十年過去了,農夫仍記憶猶新。未敢忘懷。
-
4 # 陌上行任
小時候,童年時代是最幸福的,學什麼詩啊,那不是正常的兒童。三五歲時,大人口口相傳的兒歌倒學了不少。你聽:“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下不來…”,“扯大鋸,拉大鋸,姥娘門口唱大戲,接閨女,叫女婿,丈母孃,也要去…”,“小小雀,尾巴長,娶了媳婦忘了娘,媳婦放在被窩裡,老孃睡在草窩裡…”等等,這才是孩子應該學的,真善美趣,何等好啊!潛移默化中,孩子們懂得了事理,懂得了傳統美德,懂得了尊老愛幼。現在對孩子抜苗助長,學些不切實際的東西,從小就不想讓他們成人,結果許多孩子神沒當成,人也做不好。
我們大一些,到三年級,是“戴花要戴大紅花,騎馬要騎千里馬…”,盡是些激人向上的歌謠。
到了四年級,開始學些詩,寫點小作文。記得第一首詩是魯迅先生的無題詩。
“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兒時學的不多,確是孩子必備的東西。但是,社會在發展,有些東西讓我越來越看不懂了。
但願我們的一代一代,能更好、更高,更有些人味。
-
5 # 薇緹惹
是登鸛雀樓。那是一個秋日的傍晚,爺爺帶著我上樓梯,夕陽從樓道的窗子衝進來、暖暖的有些晃眼。然後爺爺就一邊走一邊教我背這首詩。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想來應是當時的行動和景色讓他想起這首詩,就當下教我背,而理解基礎上的背誦就連情帶景直接寫入小孩子的記憶。
所以現在的家長如果想讓小孩子背古詩、喜歡古詩,也不要拿本書考題一樣死記硬背。詩本就是即景抒情,可以多帶他們出去看和感受,在情景中體會詩歌的魅力。這要求高不高?高。有人說我自己就不知道幾首。但現在有百度啊……你晚上帶孩子散步之前,看到明月在空,清風習習,搜下明月夏夜的詩,然後再找個比較形象簡單的,比如:王維的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背下來。找到合適的時機教給他。時間長了就是積累。以後孩子大一些就可以和他玩飛花令。
-
6 # 愚叟釣淺灘
我記得我小時候背的第一首詩是小學語文中的:
《憫農》二首
(一)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
7 # 直率星辰ax
我小時候背第一首詩是《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
紅掌撥清波。
我記得很清楚,我四五歲就學。
-
8 # 符165229060
床(窗)前明月光,
床(窗)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
9 # 黃成文94436201
我小時候背的第一首詩是唐.駱賓王《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創作背景》
駱賓王的家住在婺州義烏(今屬浙江省)縣城北的一個村子裡,村外有一口池塘叫駱家塘。每到春天,池塘邊柳絲飄拂,景色迷人。有一天,家中來了一位客人,客人見他面容清秀,聰敏可愛,問他幾個問題都對答如流,使客人非常驚訝。當駱賓王跟著客人走到駱家塘時,正好一群白鵝在池塘裡戲水,客人叫駱賓王以鵝作詩,駱賓王略加思索就作了此詩。
回覆列表
小時候記得第一首詩是:
床上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第二首詩是: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小時候記憶力好,這兩首詩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張嘴就來,以後也學很多詩,還有毛主席的詩詞,在記憶中就有點模糊了。所以,就記住這兩首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