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嶺南小笨熊

    知道李連杰,還是從他的電影開始。最早的《少林寺》到《霍元甲》,李連杰的風格雖然在變,但不變的是李連杰的武術風格。

    李連杰武術風格,是傳統武術的展示。從傳統武術的根基練就的傳統武術和在系統的體育加科技訓練下的武術是不同的吧。

    這很明顯的是,李連杰的表演風格和他的個人哲學息息相關。同樣一套動作,看她的精氣神。儘管動作是套程式,但是從神態和表情上看,就會產生完全不同的感受。

    同樣是動作影星,李,成,甄,趙,吳。如果讓導演來安排一部電影,每人演一遍,風格就很明顯。可以說的是,最接近李連杰的一定是趙文卓。

    當然對趙文卓,不像對李連杰那麼瞭解。但是透過他們的電影和風格,似乎可以推敲出他們有部分類似的經歷。從黃飛鴻系列到趙文卓的中華兒女,兩個人的出招驚人的相似。

    但不同的是,兩個人的表演風格畢竟有差異。傳統武術在李連杰身上達到了表達她的最好狀態。正如李連杰的正東所拍攝的《精武英雄》,船越文夫的一句話“擊倒對方的最好的方式,是用手槍”。

    設想一下,李連杰打得再出彩,也未必就是退役散打戰隊的對手。演員,運動員,和戰士,在心理上有著本質的不同。這樣的情況不是想當然的。在進入對戰狀態的時候,李連杰只可能是運動員或者武術家。從招式入手的李連杰,自然可以有很多進攻的方式。不同的就是,李連杰想著出招的時候,戰士想著他必須倒下。

    從心理到出現對抗開始,儘管同樣是緊張,卻緊張的不一樣。最重要的是,不是誰倒下,而是他們體能所指的方向不一樣。在李連杰從運動員到演員的過程中,李的風格和他的武術學習及成長是個同步運作的過程。

    在黃飛鴻系列電影的李連杰,往往以王者風範出現。如果要看懂李連杰的電影,就要知道傳統武術,同時也要知道中國的文化。顯然的是,如果一個外國觀眾,他把黃飛鴻系列看做是挑釁的話。無疑他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李連杰在黃飛鴻系列的表演,他的風格吸收了中國儒文化的“仁”字。

    仁者,推己及人。這是說,同樣是人,每個生命都應該得到尊重。

    所以李連杰的打鬥,往往技巧為主,不急不躁,心態平和。無論是文化還是對抗,都反映李的風格極其電影背後的文化歷史背景。

    在黃飛鴻系列中,李連杰的風格可是出盡了風頭,王者不驕不躁,不驕不餒,勝亦然,敗亦然。在黃飛鴻系列中,《壯志凌雲》一部中,嚴正東勝燥,敗羞,而黃飛鴻卻沒放在心上。黃飛鴻想的是身邊的親人和民族的命運,同時考慮的是事件的走向。

    他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救人自救。與一般志士不同的是,黃的風範不是一棒打死一概而論,同樣是清末,黃的處世和白蓮教一比,自然再清楚不過。

    就以此為例,李連杰極其黃飛鴻系列和以往的黃飛鴻系列不同。不同就在於,李連杰的風格更能塑造出這個形象。到《精武英雄》,李連杰的表演風格突變。從傳統武術的風格表現,到哲學化的搏擊。

    顯然李連杰雖然成功的表現了這一主題。但是,傳統武術依然是傳統武術,李的風格只是在哲學層面上做了變化。李的套路雖然改為短直快,但這並說明不了什麼。哲學搏擊的風格和思潮只是改變了李的進攻策略。

    所以看黃飛鴻系列和《精武英雄》,其視覺和其他方面的感受是不一樣的。就像吃傳統中國餐和吃用西洋餐具吃中國餐一樣。感受的不同,往往會給人新的感覺。至於那是享受還是磨時間,觀眾的感覺,第一直覺往往最能說明問題。李連杰的傳統武術比較全面,但是李連杰同樣融入了西洋的搏擊元素到電影的表現上。

    或許作為演員的李連杰沒有考慮這麼多,但是從導演來看,他要考慮用什麼樣的人的時候,李連杰的價值就會得到業內的體現。李連杰的商業價值和教育意義或者說文化形象來說。都在不同的方面和地方得到體現。其商業價值,在於多少觀眾買他的單。其教育意義在於,政府考慮讓他演哪些電影。文化形象類似於教育那種情況。但是無論從哪個方面,這三者是一貫而成的。限制任何一個方面,其他方面都會同步受到限制。

    如果離開商業模式,那麼李連杰會慢慢淡出人們的視線。而這樣的情況下,其它兩個方面的效果,天知道會產生多大作用。李連杰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太極張三丰》。這部影片回溯到中國文化的根源,從易經開始。

    李連杰之所以是李連杰,就在於這部影片可以用代換法來試試。如果沒有李連杰,那麼這部影片的效果要打多大折扣。對於習慣文戲的觀眾來說,無疑語言很重要。但是文化有時候就是無聲的。

    李連杰的張三丰,可以有很多餘地讓人去回味。從小在少林的生活,往往對於厭倦客套生活的觀眾來說是一種享受。這個時候,人感覺到的是美好。因為對於忙於客套應酬的人來說,直率,天真,善良的張三丰往往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生肖表面上很軟弱,心卻很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