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Sunny一涵
-
2 # 黃茂庫醫療律師
印象中一直是“斯人”,突然變成“是人”,內心還是比較難以接受的。
也想不明白,原來很多的讀音、字詞都慢慢修改了,尤其是和輔導孩子的時候,更難適應。
-
3 # 月下簫語
兩者皆可。都是“此”“這”之意。我查了一下影印民國時期的巜孟子》一書,上靣是“是人”。但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是“斯人”。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如果讓我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我肯定會選“斯人”。
最近“斯人”與“是人”可謂是網上最火的,大家都在爭論不休,甚至是權威部門都下場了。而由此也讓更多的人知道了一個詞語“曼德拉效應”,也就是群體記憶錯誤。
我不知道是不是認為是“斯人”的人都記錯了,我也不是專門研究古文方面的專業人士,但是我確實記得是“斯人”。也許其他的內容記得不清楚,但是這句話時不時地就會聽到,或者自己偶爾也會說說,我是堅信當時學的肯定是“斯人”。
剛開始的時候,確實很多朋友都去查證了,不管是從古文裡,還是不同版本的課本里,包括人教社都證明,那確實是“是人”。我也曾一度認為,難道真的是自己記錯?因為已經無法找到當年的課本了,也沒辦法自己去求證。不過最近有網友找到“斯人”的課本,我又感覺自己應該是沒有記錯的。
很多人將此事情歸結到曼德拉效應,說是個體的記憶受到群體記憶干擾,所以大家都記錯了。但是相信每一個認為是“斯人”的都是第一時間的反映,而並不是在其他人的干擾下做出的反映。如果說幾個人這樣認為,那可能會受到干擾,如此多的人這麼認為,難道不應該是考慮事情本身的問題嗎?當然不是說人多就是對的,而是說既然這麼多人認為有這麼個事,我們應該去考究這個事是否存在,而不是說你記錯了,歸結到某個現象這算完事了。
錯了就是錯,或者說這不應該是錯,只是因為技術與社會的發展,我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所以對之前的內容有所改變,以使現在內容更貼合當初的實際情況,或者適應現在社會發展。為什麼會把這個問題全部歸結到廣大群眾身上呢?為什麼一定是認為“斯人”的人錯了呢?並且“斯人”的解釋也是符合文章思想的。
俗話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我們不可能憑空想象出來,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也許某一個人能夠憑空想象出來,但是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群同時憑空想象出來這是“斯人”,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隻能說明我們曾經確實見過“斯人”,也許是在課本上,也許是從老師的板書中,也許是在某本其他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