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南醫聊
-
2 # 路衛兵
五禽戲是華佗在道教導引術的基礎上衍生拓展而來——關於這點我在上篇問答中已有說明,在類別上屬於仿生式體育養生操。簡單說就是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身形與神態,做有節奏、有規律的重複性運動。
仿生運動在中國並不鮮見,武術和舞蹈中也有類似門類,如虎鶴拳、孔雀舞等,只是側重不同。關於五禽戲的具體演練方式,宋朝道教圖書《雲笈七籤》中有詳細記載。為了便於直觀瞭解,現將全套動作引述如下:
虎戲者,四肢距地,前三擲,卻二擲,長引腰,乍卻仰天,即返距行,前、卻各七過也;鹿戲者,四肢距地,引項反顧,左三右二,左右伸腳,伸縮亦三亦二也;熊戲者,正仰,以兩手抱膝下,舉頭,左僻地七,右亦七,蹲地,以手左右托地;猿戲者,攀物自懸,伸縮身體,上下一七,以腳拘物自懸,左右七,手鉤卻立,按頭各七;鳥戲者,雙立手,翹一足,伸兩臂,揚眉鼓力,右二七,坐伸腳,手挽足距各七,縮伸二臂各七也。五禽戲基本都是原地做動作,除“猿戲”外也不需要藉助工具,對場地的要求也很隨意。從上述記載來看,五禽戲分解動作雖多卻並不複雜,有點類似今天的瑜伽,只是動作難度和幅度略小。華佗奉行生命在於運動的宗旨,《三國志》中記載了他的健身養生理論:“動搖則谷氣得消, 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不過華佗並不提倡劇烈運動,而是講究溫和舒緩、適可而止——“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
五禽戲遵循的也是這個運動原則,“遣微汗出即止”,不能跟在健身房似的大汗淋漓。出汗後最好“以粉塗身”,那樣就會通體舒暢。這裡的“粉”具體是什麼不太清楚,我想大概是爽身之類的東西,為的是迅速除汗並防止風寒。《雲笈七籤》轉引《抱朴子》說,五禽戲應“食畢行之”,也就是在飯後練習,練完會有飢餓之感。
五禽戲的原理是“導引於外,而病癒於內”,即透過舒展筋骨、鍛鍊肌肉和活動關節,達到疏經、調氣、助消化的養生、益壽功效。華佗的弟子吳普透過練習五禽戲活了90多歲,耳聰目明牙口還好,吃飯比年輕人還帶勁。華佗的另一弟子樊阿透過練習活了100來歲。《抱朴子》中還說,樊阿“不知餘術,故不得大延年”。說他要結合“餘術”練習還能活得更長。“餘術”應該指的是人體內部調理,也包括心情舒暢、不動怒等。這點就連華佗本人都沒做到,最後跟曹操慪氣丟了性命。
有沒有一種既可以充分活動筋骨,又不至於對心肺功能帶來太大負擔,還可臟腑氣血的養生運動呢?
答案是肯定的,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學科唐曦博士今天就為您介紹五禽戲。
(五禽戲,網路圖)
五禽戲為東漢時期名醫華佗結合中醫學陰陽,五行、經絡,髒象和氣血執行理論所創,是中醫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
練習者透過模仿“虎、鹿、熊、猿、鶴”五種生物的動作,分別鍛鍊了四肢、頸椎、腰椎、關節及胸腹。
動作要求“動中有靜”,“剛柔並濟”。
現代醫學研究證明,五禽戲不僅使人體的肌肉和關節得以舒展,而且有益於提高肺與心臟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提高心肌排血力。
1、虎戲:
自然直立→彎腰俯身,雙手著地→向前跳躍伸展腰腹,同時吸氣→落地後停頓5秒,身體儘量後縮並呼氣,重複三次(量力而行)。
雙手先左後右向前移動,同時雙腳向後移動,頭儘量抬起(吸氣),稍停片刻可將頭放低向前視(吐氣)。
最後,同側手腳並用,先左後右,向前爬行七步,然後後退七步。
(虎戲)
2、鹿戲:
頭部動作:接虎戲動作,頭先儘量向左轉,同時吸氣,停留5秒後,恢復中立位(呼氣),同法向右轉,重複左轉3次,右轉2次。
腿部動作:腿抬高,腳儘量後伸(吸氣),停留5秒,復原位後(呼氣)。先左後右,左腿3次,右腿2次。
(鹿戲與熊戲)
3、熊戲:
仰臥,屈膝卷腹,要求雙腳及背部離開床面,同時吸氣,維持5秒→先左肩落到床面上(吐氣)→繼續卷腹(吸氣)→右肩下落(吐氣),左右交替反覆7次。
起身,坐位,雙手置於體側,抬左手和右腳,用左手和左腳撐起身體至稍離床面,然後換右手和左腳,反覆3次。
動作宜慢。
4、猿戲:
雙手握住橫杆做引體上向(向上吸氣,向下呼氣),重複7次→先用左腳背勾住橫杆,雙手放開,成倒懸姿勢,稍停→卷腹,雙手握杆,換位右腳,反覆左右交替各7次。
這套動作危險度較高,需量力而為。
(猿戲)
5、鳥戲:
直立位,吸氣,抬左腿,雙手側平舉,做欲飛狀→呼氣,恢復自然直立位。
左右交替,各重複7次→坐位,彎右腿,雙手抱膝,儘量貼胸(吸氣)5秒→恢復原位(吐氣),左右各7次→雙臂側平舉,上下揮動7次。
(鳥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