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諸葛亮北伐是歷史上有名的北伐事件,已經作為專門的詞條被收錄進各大百科裡,一般指的是從公元228年到234年諸葛亮對曹魏政權發起的5次進攻戰。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北伐呢?

    這在諸葛亮寫的《後出師表》,列舉了幾大原因。

    其一,諸葛亮這是報答劉備的恩遇。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

    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是劉備的畢生夙願。劉備臨終託孤之際,還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由此可見劉備以託國託孤之重,諸葛亮又是一個很重情義的人,所以北伐成功,完成劉備未竟之心願,是諸葛亮北伐的第一原因。

    劉備、諸葛亮君臣相知

    其二,蜀漢偏安一隅,人才凋零,必須儘早北伐。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

    劉備從涿郡起兵,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除了西北沒去,東北、中原、江南、華南都去過),加入其創業團隊的人才也是來自五湖四海。川蜀地域太小,不可能產生如此眾多的文武人才,這是導致蜀漢人才凋零的一大原因。諸葛亮如果不趁著這些人才還在世,盡力為蜀漢打出來一個好的局面,等這些人才凋零之後,蜀漢就再也無力北伐了。

    後來的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北伐規模都很小,蜀漢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休養期,但結果卻是蜀漢在面對曹魏的進攻時,將不能守,兵不能戰,最後劉禪只得投降。

    其三,北伐是道義制高點,是蜀漢的立國根基。

    這是諸葛亮沒有在奏章裡明說出來的內容。

    蜀漢又稱“季漢”,自命正統。

    可是天底下怎麼可能會有兩個正統呢?曹魏有著漢獻帝禪讓的政權合法性,而且佔據中原,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人才中心,蜀漢能沾著邊的是皇室血統,本身底氣就不足,如果再不以征討篡逆為名進行北伐,那麼蜀漢的政權合法性從何而來?難不成真要自甘墮落,成為一個割據政權?

    這個政權合法性雖然很虛,卻是非常重要的,意味著政權的向心力和號召力。就拿人才來說,同樣是做官,在一個割據政權做官能有多大前途?而且很容易就會成為“偽官”。再舉一例,蜀漢老百姓憑什麼要支援一個偽政權?正統政權打過來,那不成了“附逆分子”?蜀漢政權只有牢牢地佔據“正統”這個制高點,才能讓老百姓和士子接受自己的統治。同時,這也是諸葛亮借用“正統”理論壓制益州本土勢力的理論高點。

    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一旦蜀漢放棄了北伐,天下形勢很快就變得有利於曹魏,蜀漢人心盡散,導致鄧艾兵還沒有到成都,蜀漢一眾官員就力主投降了。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諸葛亮以蜀漢之微弱國力進行北伐,是有著內在的原因的。如果諸葛亮不選擇北伐,試問:

    1、諸葛亮如何保持自己的人設,進而總攬大權?要知道,劉備託孤時,還有一個託孤大臣李嚴,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後來,諸葛亮調李嚴去漢中,李嚴不願意去,就說:“丞相干嘛這麼拼命?為啥學司馬懿開府治事,大家一起升官發財?”諸葛亮拿到書信之後,嚴厲駁斥了李嚴,進而在道德高點上將其調離崗位,進而集中了權力,從而順利推動北伐。

    2、再過十年,蜀漢人才更加稀少,鄧艾偷渡時,朝廷都派不出將領來阻止,後來還是衛將軍諸葛瞻上陣,最後戰死。

    3、諸葛亮不北伐,如何向蜀漢士子解釋自己的政權存在的意義?如果不解釋,一味橫徵暴斂,那豈不成了軍事殖民政權?那時,蜀漢人心不固,四散分離,不待曹魏來攻打,蜀漢都有可能爆發農民起義。

    這還是從蜀漢大陸的情形來說的。

    如果放大到當時的國際情形,就更加讓諸葛亮睡不著了。

    其一,別看蜀漢國土面積不小,但實際能夠有效利用的國土,僅成都平原一帶,可謂小國寡民。與之對比,曹魏佔據中原,土地肥沃,人口眾多,雖經戰亂破壞,但是恢復潛力和天花板都很高,這是蜀漢不能比的。事實上,曹魏政權在淮南和關中一帶屯田,以中原一帶作為後援,同時應付蜀漢和東吳的進攻不僅能夠打得有來有回,還能最終反超,實現碾壓局。

    其二,蜀漢如果不北伐,曹魏就會讓蜀漢安心發展嗎?要論起對戰爭的支援能力來看,關中平原要比蜀漢的漢中一帶強得多,曹魏的關中屯田大軍一旦恢復實力,自命正統的曹魏,會由著蜀漢割據政權生存嗎?

    雖然以上說了很多諸葛亮不北伐的不利形勢,但是實際操作起來,蜀漢卻未必沒有勝算。

    新版《三國》諸葛亮劇照

    蜀漢的勝算,不在國力比拼,不在兵將多寡,只在偷襲。

    偷襲是弱者勝強的唯一途徑。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差一點偷襲得手。這是曹魏政權大意所致,因為蜀漢在輸掉夷陵之戰後,國力三去其二,命在旦夕之間,曹魏因此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東吳方向,以為只要攻下東吳,蜀漢就只需要傳檄而定。於是,在曹丕當政時,曹魏與東吳接連發動了三次大戰。

    蜀漢在這個期間平定叛亂,穩定後方,發展生產,訓練軍隊,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到夷陵之戰的六年後,蜀漢已經能夠湊出一支10萬人的軍隊了。這是曹魏沒有想到的事情。

    諸葛亮在此時,率軍突襲曹魏,打得曹魏措手不及,接連丟掉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隴右一帶只有郭淮固守上邽待援。此時,諸葛亮只要在曹魏援軍到來之前,吃掉郭淮,就能把關中、隴右連成一片,進而圖謀河西和西域,以此作為後方再圖關中。

    可惜,馬謖兵敗街亭,讓諸葛亮損兵折將不說,全盤限於被動,處處捱打,只好草草收兵。

    這是諸葛亮距離成功最近的一次北伐,後來曹魏有所防範,諸葛亮北伐取得的成果就越來越小了,這是國力的限制,與人力無尤。

    所以,諸葛亮能否北伐成功,在當時的情形看,不在於十年的期限,而在於是否能在曹魏不防備的時候偷襲,一擊得手。如若不能,即使再發展20年,論起國戰,蜀漢依舊不是曹魏的對手

  • 2 # A齊江濱

    蜀漢自關羽失荊州後已經屬於三國中的弱國了!弱國怕欺負怎麼辦?就是主動出擊去打擊強國曹魏!不然等曹魏主動出擊蜀漢自然被消滅!事實證明如此。所以是不會給蜀漢十年時間的!

  • 3 # 心燈無影海

    諸葛亮北伐的目的,根本不是與曹魏決戰。

    先分析一下諸葛亮北伐之前,蜀漢面臨的內憂外患:

    首先,蜀漢國力根本無法與曹魏相比。一個州怎麼的抗衡九個州?所以北伐並非與曹魏進行決戰。

    其次,蜀漢與吳國的孫劉聯盟,在關羽北伐時已經破裂。曹操和孫權聯合收拾掉了關羽,孫權奪回荊州。劉備東征東吳失敗,夷陵之戰後劉備很快託孤白帝城。孫權確立了對荊州的所有權,隨時孫權都有逆流而上進入益州的可能。

    其三,劉備死後,諸葛亮並非大權獨攬,另外一個託孤大臣是李嚴,李嚴一直與孫權對峙,保衛著蜀漢的西大門。

    其四,蜀漢政權內部山頭林立,每個派系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利益和政治主張。劉備起家的幽州系,代表人物是簡雍及劉關張等人的後代等。劉備在豫州時收服了孫乾,在徐州的合作者糜氏兄弟,在荊州收編了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在益州收服的東州系,益州系,還有涼州系,先是馬超,後有姜維。就算荊州系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諸葛亮和魏延就不和睦。各個派系都想保護自己的存在感,不甘心被邊緣化,諸葛亮無法真正統合這些派系。

    綜上所述,諸葛亮北伐有以下目的:

    其一,高舉先帝遺願口號,重修孫劉聯盟。如果蜀漢不能為孫權帶來利益,孫權難道不能直接滅掉蜀漢,然後與曹魏爭天下嗎?關羽滅亡時,蜀漢水軍已經滅亡,蜀漢根本無力進攻孫權。

    其二,諸葛亮北伐,在西線挑動戰爭,客觀上減輕了東線曹魏對東吳的戰爭壓力,為孫權帶來切實利益。而蜀漢也無需重建水軍,不用防備東吳逆流而上進入益州。這是一舉兩得的妙招。

    其三,利用北伐,逼迫蜀漢政權各個派系站隊,凡是反對北伐的必然遭受打壓,只有忠心合作的才能有機會維護政治地位。

    其四,利用北伐,訓練蜀漢軍隊山地作戰能力,提升軍隊後勤保障能力,保持蜀漢政權的戰爭動員能力。

    其五,利用北伐,迫使蜀漢全面捲入戰車。迫蜀漢使各方勢力轉移注意力,不敢公然挑動大陸內鬥,諸葛亮達到統合各方勢力的局面。

    其六,因為北伐,東吳用糧草換取蜀錦,客觀上支援諸葛亮北伐。這樣就能進一步把蜀漢麼東吳利益捆綁在一起,鞏固了孫劉聯盟。

    諸葛亮北伐的確是一步妙棋,不僅修復了孫劉聯盟,減輕了東吳對蜀漢的壓力。北伐提升了蜀漢軍隊戰鬥力,使曹魏和東吳都無法小看蜀漢的武力,不敢輕易進攻蜀漢。北伐統合了蜀漢政權內部勢力,樹立了諸葛亮的權勢,諸葛亮藉此把李嚴貶為庶民,一家獨大,徹底架空皇帝。

  • 4 # sunjin6278

    現在很多人覺得,諸葛亮如果不選擇連年北伐,而是韜光養晦,一心發展蜀漢國力,數十年後再進行北伐,定能成功。其實說的就是先打牢基礎,再行北伐。

    其實這就是一種錯覺,在當時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一,蜀漢資源條件不允許。

    在當時,蜀漢只有一州之地,土地資源有限,能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的,也就是成都平原和漢中一些土地,但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這些地方能供養的人口有限,一旦人口大量繁殖聚集,人多地少的矛盾就會出現,承受不了過多的人口聚集。劉鄢、劉璋父子經營的益州就當時而言已經算很不錯了,達到了“沃野千里”、“民殷富”的程度,諸葛亮治蜀,既改變了“劉璋闇弱”的局面,以法治蜀,讓蜀人受法律約束,規矩了很多,也大力興修水利,改善農業生產,繁榮手工作坊,發展經濟。蜀地社會治安一度達到“路不拾遺”的程度。但成都平原的土地也僅夠供給蜀漢朝廷運轉和人民自食,軍隊的糧草主要還是靠諸葛亮在漢中推行軍屯所得,他北伐的大多後勤保障都來源於漢中屯田,並不是來自成都平原。因此諸葛亮北伐並沒有太大增加人們的賦稅。

    蜀漢統治下的益州,人力資源有限。據有關史料顯示,當時整個三國時期,人口不足八百萬,曹魏有人口四百多萬,東吳有人口二百多萬,而蜀漢只有人口不足百萬。整個三國時期,可以說都是地廣人稀,但曹魏統治的中原地區,是當時農業生產最為發達的地區,開發歷史悠久,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曹魏一旦穩定下來,拋荒的土地很容易能得到開墾,戶口繁殖也會成倍增加。而蜀漢所在的益州呢,只有區區的成都平原,可供開墾的土地資源很有限,不利於人口大量繁殖,同時呢,中原一旦穩定了,有誰還願意遠遷進蜀地生活呢?因此以當時的情況看,蜀漢即使韜光養晦一心發展經濟,也很難趕上同時期曹魏經濟發展的速度的,過不了十年,曹魏的國力就會是蜀漢國力的數十倍。

    其二,蜀漢的立國基礎不允許。

    當初蜀漢之所以能建立,很大程度上在於劉備打出了“恢復漢室”的旗號。兩漢建立四百餘年,漢室正統已深入人心,就連當時的曹操創業,也不得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著漢家旗號,做著“掛羊頭賣狗肉”的勾當,這才統一了北方。但隨著曹操的朝權獨霸,引起遠近很多忠心漢室人的不滿。劉備是漢室宗親,不失時機地打出了“恢復漢室”的旗號,讓這些心懷大漢的人,都很有歸屬感。而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都是心無大志之人,只想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管天下怎麼樣。雖然他們在他們自己的的一畝三分地上治理得不錯,但因其不能迎合很多人“恢復漢室”的要求,逐漸失去眾人擁護。而劉備既忠厚仁義,又為“恢復漢室”奔走不休,這些人自然就把希望寄託在了劉備身上,希望他能再創漢光武帝的功業。

    因此說,蜀漢之所以能立國,就在於它的奮鬥目標是“恢復漢室”。如果受託孤後的諸葛亮選擇韜光養晦發展蜀漢經濟,十年後再北伐。不說古人平均壽命不允許,就是蜀漢朝廷的各派也不允許。你說十年以後再北伐,有誰能相信?不北伐,一心經營蜀漢一州之地,這不和劉表、劉璋一樣是割據軍閥嗎?那我們當初還不如擁著劉表、劉璋,還瞎折騰個啥?既然同是割據勢力,那我們哪勝投靠曹魏?以曹魏的實力,如此下去早晚是要統一天下的。正因為不北伐失去了蜀漢立國的基礎,蜀漢內部必定派別林立,難以團結一心搞經濟,整天處在明爭暗鬥的內耗中,蜀漢就會更早滅亡。

    其三,蜀漢北伐利大於弊。

    首先蜀漢北伐凝固了人心,使朝野上下團結一心,有目標有奔頭。當時的蜀漢人士,都對劉備能光復大漢深信不疑,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時,益州本土人士楊洪就向諸葛亮提出“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建議,甚至比諸葛亮都積極。諸葛亮數次北伐都得到了益州百姓的鼎力支援,諸葛亮去世,劉禪不讓朝臣到漢中迎吊諸葛亮,但譙周第一個先去迎吊,致很多朝臣也紛紛前去,表明蜀漢群臣的團結一心。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各地多上書請立諸葛亮廟,蜀漢朝堂以此違背禮制不納,於是黎庶百姓在四時的節日於道路上私祭諸葛亮,如“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蜀漢後來之所以走向滅亡,是因為諸葛亮、蔣琬、費禕之後,朝堂昏暗,宦官專權,北伐連連失敗,民有菜色,而曹魏卻開始欣欣向榮。這讓本來一心支援蜀漢的益州人士,對恢復大漢失去了信心,轉而成了投降派。

    其次,有力阻滯了曹魏的經濟發展。正因為蜀漢的北伐,才讓本來一向畏懼臣服曹魏的東吳,也對曹魏開啟了一連串的北伐騷擾。吳蜀此起彼伏的北伐,使曹魏軍來回奔波,邊境地區不敢恢復生產。正如魏臣高堂隆所言:由於“二虜(吳蜀)合縱,謀危宗廟”,使魏國“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曹魏與吳、蜀相鄰的邊境是淮南、關中和荊州等地,這些原本是農業生產發達地區,因漢末大亂,軍閥混戰,農業生產一直得不到恢復,到了三國時期,因吳、蜀的不斷北伐,這些地區依然難以恢復農業生產,自然讓曹魏“海內虛耗,事役眾多”、“百姓積弊”,沒有體現出國力優勢。直到蜀漢末期,吳、蜀再無力北伐,給了曹魏喘息機會,曹魏的農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國力也得到空前提高,魏滅蜀,晉平吳,天下一統的局面才成了不可抗拒之勢。

    再次,北伐讓蜀軍越戰越強。我們知道,地處中原的曹魏軍隊久經野戰,其騎兵、步兵的攻城野戰能力都很強。諸葛亮的第一次、第二次北伐,蜀漢軍都是乘虛而入的,根本不敢與曹魏軍正面野戰。當年街亭失守,張郃帶領的五萬曹魏軍進入隴西,蜀漢十萬大軍竟不戰而退,可見蜀漢軍當時在野戰上根本難匹曹魏軍。但從以後的幾次北伐和反擊看,蜀漢軍不但敢於與曹魏軍野戰,而且還在曹魏地盤縱橫馳騁,來去自如,曹魏軍卻由之前的橫衝直闖,到最後只能龜縮營寨堅守反而不敢野戰了。如果諸葛亮不死,北伐很可能就會取得勝利,蜀漢“恢復漢室”的目標就能實現。

    因此說,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就失去了立國之本,選擇韜光養晦之策,只能讓蜀漢朝野分崩離析,恐怕用不上十年,蜀漢就會不戰而亡了。

  • 5 # 栽竹耕者

    諸葛亮北伐從228年春~234年,經歷了大概的七年北伐,都沒能成功,自己卻累死在五丈原,後人感嘆,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地區,部隊休養兩年,就開始了北伐戰爭,說真的,長期的征戰,讓蜀國百姓不堪重負,國力也越發虛弱。

    蜀國最鼎盛的時期,是劉備擊敗曹操於漢中,策封五虎上將的時期,後因關羽大意失荊州,以致荊州兵全軍覆沒,蜀國一下子丟失了關羽、關平、劉豐等眾多驍勇善戰的將領,間接中也喪失了張飛這個萬人敵猛將,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若這次的損失還沒有致使蜀國由強轉弱,那麼,隨後的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破劉備75萬大軍,兵馬死傷過半,很多未來的傑出人才,國家棟梁也都葬身於這場火海與兵敗之中。

    夷陵之敗,從此讓蜀國由強轉弱,國力與人才大不如前,以至於後期諸葛亮的北伐缺乏將才,才有了“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一說。

    既然國力已是由強轉弱,將才也青黃不接,這個時候,還出兵北伐,勝算肯定是不高的。當時,蜀國名臣譙周利用觀星宿勸阻過諸葛亮北伐,但諸葛亮沒有接納他的意見。

    那麼,諸葛亮若暫不北伐,而採用韜光養晦的策略,十年後,能否一統天下呢?

    以諸葛亮的才智,他更清楚衛鞅幫助秦孝公的“商鞅變法”,秦孝公當時因長年戰亂,國力困頓,將才凋零,採用了“商鞅變法”,大力發展農工商,修水利、啟用人才、製造武器、屯兵積糧、暗中操練天下最強軍隊,而表面對外是以示弱避禍,運用韜光養晦的策略,十年後,秦國雄起,大敗魏國,讓其它六國臣服,以至後來的掃平六國,一統天下奠定基礎。

    諸葛亮如果也採取了“韜光養晦”的策略,那肯定要頗費時日,這個恰恰有違諸葛亮未出茅廬時的志向,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他的理想是為天下統一而來,他自信有這一能力,他知道人生光陰有限,很多事情,只有用盡全力以赴,才會贏。

    因此,諸葛亮六出祁山,雖然每次都無法成功,但可以看出他對北伐堅定的意志,而他也明白,長期的征戰不斷,會加劇了蜀國發展不利的局面。

    六出祁山,也可以看作是諸葛亮一生的豪賭,他知道輸不起,可現實,卻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陷入了十分缺乏人才的窘地。

    因而,他耗盡心機,操勞過度而終,留下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無奈感嘆!

    分析了這麼多,我們大概就知道,如果諸葛亮不急於北伐,那麼,透過他十年的全面發展,培養人才,暗中操練強大的軍隊,在十年的韜光養晦之後,等待時機,或等待魏吳不和兵戎相見時,再出手,肯定會讓魏國措手不及,終能一統天下,實現心中的理想抱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安全度過這個2022年的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