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榆木疙瘩牌慧根
-
2 # 戰爭子午線
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的實力,在英美這兩個經濟、科技、工業、資源大國面前,根本無法相提並論,而且日本海軍在二戰中的表現,也只不過是大腫臉充胖子,最終落得個曇花一現罷了。
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在文化思想方面深受中國的影響,所以日本整體社會對於任何事情的看法和處理態度,都完全運用了來自於中國的謀略。
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開始學習西方文明,從此走上工業化道路,而英國做為當時世界霸主和老牌帝國,自然成為了日本優先學習的物件,尤其是海上力量的發展,對於日本奉行的掠奪擴張政策,是必不可上的關鍵環節。
從明代鄭和7次下西洋開始,世界透過海上貿易,才打開了互通有無的交流,而西方國家卻透過武力方式,對其他國家進行瘋狂的掠奪,以此積累資本,把自己打造成世界強國。
英國就是透過海上力量,打敗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成為當時的日不落帝國。
當然英國也透過武力,強行向其他國家推行自己制訂下的制度和文化,以此鞏固自身的地位,在資本的積累下,英國的經濟、科技、工業和軍事,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後來透過英法之間的矛盾,趁機脫離英國的統治獨立建國。
因為身處偏僻的北美大陸,英國無暇顧及此地,美國在獨立後,透過各種方式和手段,不斷的侵吞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領土,以此迅速的擴大自己的實力和版圖。
美國從英國分離出來,但是還是繼承了其文化、經濟、工業、制度、和軍事理念,而且不過多的參與歐洲各國的內鬥,尤其是沒有對英國發起挑戰,甚至是構成威脅,因此英美兩國關係一直相處的不錯。
英國為了維護自己龐大的海外殖民地,重點發展海上力量,從木製帆船到鐵甲戰艦,從內燃機到蒸汽機動力系統,英國海軍直到二戰時期,都是當時最強大的海軍。
美國自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經濟、科技、軍事和工業都得到快速發展,尤其是海上軍力的發展,也緊跟西方傳統強國的步伐,只不過美國不摻和西方國家之間的內鬥,軍事力量一直都沒有得到施展的機會,所以不被世界各國所關注,但是美國豐富的資源和財力,註定了美國擁有絕對的戰爭潛力。
日軍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時期,全方位引進和學習英國造艦技術,直到二戰時期,在工業基礎上日本海軍有了長足發展。
由於島國資源匱乏的現實,日本海軍對於航母、戰列艦、驅逐艦、巡洋艦和潛艇的研發,受到了限制,在某些關鍵技術和重要部位的零件上,日本還是需要從英法美德等西方國家進口。
像重油、石油和特種鋼這些軍事物資必需品,日本都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而且很多國家都是英美的殖民地,一旦日本和英美利益上發生衝突,日本的戰略物資必然受到限制,從而影響日本整體的軍事實力。
二戰爆發後,日本加入德意日法西斯同盟陣營,英美等國因為自身的利益,隨即對日本進行制裁,依靠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和海上力量,對日本所需的戰略物資,進行了限制和封鎖,導致日本所造的航母和其他艦艇和飛機,比起英美等國的質量和效能,有著巨大的差異。
所以在二戰爆發後,日本航母的數量在6艘的基礎上,最終只建造了25艘左右,隨著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後,在太平洋戰爭中,日本航母和艦艇的損失數量,開始快速增長,最終因為經濟和工業能力,日本海上力量,在戰爭中逐漸消耗殆盡。
整個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和艦艇,外部鋼鐵的含量都不足,防護效能差,甲板大多都是從東南亞進口的特製木材建造的,雖然節約了成本,但是也導致日本航母能被美軍一顆炸彈所摧毀,甚至是幾顆魚雷就能擊沉,當時日本的海軍基本上都是偷工減料後的產品。
英國海軍在二戰時期,雖然受經濟衰退的影響很大,但是英國依靠體系化和科技工業的巨大優勢,所開發出的武器裝備和艦艇,同日本海軍有著巨大的代差,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裝備。
英美聯手生產了最為先進的通訊系統,相當於對海陸空三軍進行了嚴密的整合,提高了作戰效果,從破譯德日通訊密碼後,就開始掌握戰爭主動權,山本五十六和聯合艦隊的覆滅,就是來自於英美科技的進步。
英國在二戰後期,不但擁有轟炸機、噴氣式戰鬥機,更為現代和強大的航母艦隊,而且強大的工業基礎,提高了英國的生產力,其海軍艦艇數量和作戰效能,僅次於美國。
美國雄厚的工業基礎和經濟實力,再加上擁有豐富的資源,加入二戰後,激發美國的戰爭潛力,強大的生產力,讓美國成為了一臺有著無窮力量的戰爭機器。
二戰後期,美國已經擁有150艘航母,還有其他各種艦艇數量多達萬艘以上,還不算幾萬架飛機,8萬輛坦克,幾十萬門火炮,可以說美國是越打越多,而日本是摧毀一艘少一艘,雙方的差距肉眼可見。
日本這個國家和民族,學習中國文化的時候,學的是不倫不類,學習西方工業化的時候,也不過是照貓畫虎,其實都沒有得到要領,學到精髓。
作為一個小小的島國,資源匱乏是日本繞不過的關卡,也是日本永遠無法成為世界具有影響力的大國的原因。
日本海軍的實力如何,先要問問自己鋼鐵的產量,脫離了現實的狂妄無異於痴人說夢。
回覆列表
二戰前的日本帝國海軍戰略家們估計,一旦發生戰爭,優勢的美國艦隊非常可能到西太平洋發動進攻,帝國海軍的任務則是在日本近海阻截和攻擊敵人。因此,軍艦的設計必須保證做到在這種形式的作戰中佔上風。
為了使軍艦獲得最大的攻擊能力和航速,決定了最大限度地削減艦上的生活設施、防禦武器和作戰半徑(作戰半徑在這裡指艦艇按貯油量扣除作戰消耗和規定的備份油量,能夠往返航行的最大距離,一般為續航力的三分之一。),其目的是要使日本軍艦比同類敵艦那怕多一門火炮或者多一個魚雷發射管或者多一節航速也好。
船體設計也反映了日本海軍的防禦思想。從第一艘輕巡洋艦“夕張號”起,日本海軍就開始建造從艦首到艦尾幹舷幾乎一樣高的、外形獨特的平甲板型軍艦,其理由是,這樣的軍艦最適合在本土附近風急浪高的海上作戰。
海軍首腦們一味追求的是,竭力使軍艦在所設想的特定形式的作戰中在質量上處於優勢,以此彌補日本無力跟美國在數量上進行海軍軍備競賽。同時,還建立了在阻擊作戰中以戰列艦為主進行艦隊決戰的特殊戰術體制,這就是強調以戰列艦為骨幹的“均勢艦隊”原則。
透過艱苦不懈的訓練,這些戰術思想徹底而全面地灌輸進整個日本海軍,並在具體運用上達到了高度熟練的水平。苦心經營的結果,終於建成了這樣一支海軍,它對白己的戰鬥力所具有的自信心可以從這樣的口號中看出來:“我們不指望敵人不來進攻,但我們必須做好一切準備以迎擊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