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衰落乃至滅亡的掘墓人,唯有唐玄宗李隆基。
眾所周知,大唐帝國的衰落始於“安史之亂”,那麼“安史之亂”由何而起、由何而定、對後世影響從何說起呢?
其實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具有典型的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雄才大略、英武絕倫。從發動“唐龍政變”,清除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夥,到誅殺太平公主、定鼎天下,彷彿唐太宗李世民附體一般。安定天下之後,文治方面:任用賢臣如姚崇、宋璟、張說等,締造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元盛世”;武功方面:任用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一干名將,開疆拓土,威名遠播。締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永垂不朽的盛世。
後一個階段昏聵無比,任用奸佞,生生的把一個強大的帝國拖入分崩離析的深淵。開元之後,唐玄宗日益驕奢淫逸,任用如李林甫、楊國忠等一干奸佞小人,陷害忠良、敗壞朝政。再加上沒有底線的過度寵信安祿山,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
其實,就大唐帝國當時的實力而言,只要決策得當,“安史之亂”是很快可以平息的,也不會對帝國造成那麼巨大的破壞。錯就錯在唐玄宗剛愎自用、不能聽取合理的意見和採納正確的戰略,終於讓“安史之亂”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反反覆覆,終於將帝國拖入深淵。
首先,安祿山造反之初,唐玄宗就派名將封長清扼守洛陽以及虎牢關,由於準備倉促洛陽陷落,這完全能夠理解。後期高仙芝、封長清退守潼關,堅守不出,而河東戰場上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等評叛也進行的非常順利。只要堅守潼關,確保長安不失、人心穩定,叛亂很快就會被平定。可是唐玄宗聽信邊令誠的讒言,枉殺了國之柱石高仙芝、封長清,這是第一步敗招;
其次,同樣的,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在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等大將均建議堅守潼關的情況下,逼迫哥舒翰出戰,終於戰敗潼關失守,這是第二步敗招;
再次,潼關一失,沒有想著有效組織抵抗,直接放棄都城長安逃跑。皇帝一跑、長安一丟,人心就散了,再收拾就太難了。這是第三步敗招。
經過這幾次的敗招迭出,生生的把本可快速的叛亂釀成持續八年的大禍。更可悲的是,留給唐肅宗李亨的是一個難以收拾的殘局。為了評判,唐肅宗不得不向回鶻借兵,讓回鶻知道了唐朝外強中乾的底細;向河東的安史殘部以預設割據的代價換取平息叛亂,終於導致唐後期藩鎮尾大不掉,最終導致輝煌的大唐帝國的滅亡。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正是大唐帝國的掘墓人。
大唐帝國衰落乃至滅亡的掘墓人,唯有唐玄宗李隆基。
眾所周知,大唐帝國的衰落始於“安史之亂”,那麼“安史之亂”由何而起、由何而定、對後世影響從何說起呢?
其實唐玄宗李隆基的人生具有典型的兩個階段:
前一個階段雄才大略、英武絕倫。從發動“唐龍政變”,清除了韋皇后、安樂公主一夥,到誅殺太平公主、定鼎天下,彷彿唐太宗李世民附體一般。安定天下之後,文治方面:任用賢臣如姚崇、宋璟、張說等,締造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開元盛世”;武功方面:任用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等一干名將,開疆拓土,威名遠播。締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都永垂不朽的盛世。
後一個階段昏聵無比,任用奸佞,生生的把一個強大的帝國拖入分崩離析的深淵。開元之後,唐玄宗日益驕奢淫逸,任用如李林甫、楊國忠等一干奸佞小人,陷害忠良、敗壞朝政。再加上沒有底線的過度寵信安祿山,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
其實,就大唐帝國當時的實力而言,只要決策得當,“安史之亂”是很快可以平息的,也不會對帝國造成那麼巨大的破壞。錯就錯在唐玄宗剛愎自用、不能聽取合理的意見和採納正確的戰略,終於讓“安史之亂”由無到有、由小到大、反反覆覆,終於將帝國拖入深淵。
首先,安祿山造反之初,唐玄宗就派名將封長清扼守洛陽以及虎牢關,由於準備倉促洛陽陷落,這完全能夠理解。後期高仙芝、封長清退守潼關,堅守不出,而河東戰場上郭子儀、李光弼、顏真卿等評叛也進行的非常順利。只要堅守潼關,確保長安不失、人心穩定,叛亂很快就會被平定。可是唐玄宗聽信邊令誠的讒言,枉殺了國之柱石高仙芝、封長清,這是第一步敗招;
其次,同樣的,聽信楊國忠的讒言,在郭子儀、李光弼、哥舒翰等大將均建議堅守潼關的情況下,逼迫哥舒翰出戰,終於戰敗潼關失守,這是第二步敗招;
再次,潼關一失,沒有想著有效組織抵抗,直接放棄都城長安逃跑。皇帝一跑、長安一丟,人心就散了,再收拾就太難了。這是第三步敗招。
經過這幾次的敗招迭出,生生的把本可快速的叛亂釀成持續八年的大禍。更可悲的是,留給唐肅宗李亨的是一個難以收拾的殘局。為了評判,唐肅宗不得不向回鶻借兵,讓回鶻知道了唐朝外強中乾的底細;向河東的安史殘部以預設割據的代價換取平息叛亂,終於導致唐後期藩鎮尾大不掉,最終導致輝煌的大唐帝國的滅亡。
所以,唐玄宗李隆基,正是大唐帝國的掘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