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塔貝勒之分住地,其略可得而知。寧古塔之地名,因存於吉林東部,清朝學者甚多誤會。今舉《寧古塔紀略》一節,以資例證:
《寧古塔紀略》,記述黑龍江地區滿族歷史的方誌。清代學者吳桭臣著。
從寧古塔西行百里曰沙嶺,有金時上京故城;東三里為覺羅村,即本朝發祥之地也。
吳兆騫之說,以寧古塔附近之覺羅村,可指為愛新覺羅之發祥地,非證明金上京故址之城寨在此村落附近也。其原因在以寧古塔貝勒之名義,附會今之地名,而定其釋寧古塔之義有曰:
吳兆騫(1631~1684),清初詩人,吳桭臣之父。字漢槎,號季子,吳江(今屬江蘇)人。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寧古塔,著有《秋笳集》。
寧古塔在大漠之東,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曰“寧古”,稱“個”曰“塔”;“寧古塔”者,猶華言“六個”也。
明人以寧古塔為塔,清祖奴兒哈赤居此塔內,或以之與地圖上印出塔形相比。此記事雖有進步,實開後代記事誤謬之資。如《聖武記》有曰:
始祖之鄂多里城,在俄漠惠野寧古塔西三百餘里,故四祖遷於建州,仍稱寧古塔貝勒。
《吉林外記》有曰:
《吉林外記》,吉林省最早的志書。清代大臣、學者薩英額編纂。
寧古塔,國語數之六也。六祖各築城分居,稱寧古塔貝勒,因以名之。其以塔而稱者,附會也。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充邊城之雄區,壯餘湯之萬里,此寧古塔之形勢也。
以上所記,皆可為誤於《寧古塔紀略》之要。證之寧古塔之名稱,言六城存在之義,與“遜札塔”為“五城”之義,同一事例,與清祖之為寧古塔貝勒,殊不相涉。寧古塔貝勒之名,為部族之名,不為地名也。
伊爾根覺羅與寧古塔
就寧古塔覺羅村言之,清朝紀錄國姓愛新覺羅,前已言及,世人因寧古塔附近有覺羅村,關係於清朝之姓,遂生誤會。然考《盛京通志》,寧古塔附近稱覺羅村者,不一而足。此覺羅屬滿洲多數覺羅中何種,常先甄擇。如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自古皆散居長白山地方,此可徵之記錄者也。愛新覺羅氏居此地方,亦無可考證。以覺羅村即為愛新覺羅氏之所居,其解釋殊未可信。吾人以寧古塔附近之覺羅村,為伊爾根覺羅氏之故址,覺尚允當也。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隸鑲白旗之羅克什納、蘇阿、馬興阿、賴塔等人,皆屬於寧古塔地方,為伊爾根覺羅氏故址;他覺羅氏族,未見有在此地者。以武斷之乾隆帝,尚不目寧古塔為六祖之故址,是以寧古塔地方為清朝祖先之原地者,全無根據之妄說也。
古塔貝勒之分住地,其略可得而知。寧古塔之地名,因存於吉林東部,清朝學者甚多誤會。今舉《寧古塔紀略》一節,以資例證:
《寧古塔紀略》,記述黑龍江地區滿族歷史的方誌。清代學者吳桭臣著。
從寧古塔西行百里曰沙嶺,有金時上京故城;東三里為覺羅村,即本朝發祥之地也。
吳兆騫之說,以寧古塔附近之覺羅村,可指為愛新覺羅之發祥地,非證明金上京故址之城寨在此村落附近也。其原因在以寧古塔貝勒之名義,附會今之地名,而定其釋寧古塔之義有曰:
吳兆騫(1631~1684),清初詩人,吳桭臣之父。字漢槎,號季子,吳江(今屬江蘇)人。因丁酉科場案被流放寧古塔,著有《秋笳集》。
寧古塔在大漠之東,雖以塔名,實無塔。相傳昔有兄弟六個,各佔一方。滿洲稱“六”曰“寧古”,稱“個”曰“塔”;“寧古塔”者,猶華言“六個”也。
明人以寧古塔為塔,清祖奴兒哈赤居此塔內,或以之與地圖上印出塔形相比。此記事雖有進步,實開後代記事誤謬之資。如《聖武記》有曰:
始祖之鄂多里城,在俄漠惠野寧古塔西三百餘里,故四祖遷於建州,仍稱寧古塔貝勒。
《吉林外記》有曰:
《吉林外記》,吉林省最早的志書。清代大臣、學者薩英額編纂。
寧古塔,國語數之六也。六祖各築城分居,稱寧古塔貝勒,因以名之。其以塔而稱者,附會也。南瞻長白,北繞龍江,充邊城之雄區,壯餘湯之萬里,此寧古塔之形勢也。
以上所記,皆可為誤於《寧古塔紀略》之要。證之寧古塔之名稱,言六城存在之義,與“遜札塔”為“五城”之義,同一事例,與清祖之為寧古塔貝勒,殊不相涉。寧古塔貝勒之名,為部族之名,不為地名也。
伊爾根覺羅與寧古塔
就寧古塔覺羅村言之,清朝紀錄國姓愛新覺羅,前已言及,世人因寧古塔附近有覺羅村,關係於清朝之姓,遂生誤會。然考《盛京通志》,寧古塔附近稱覺羅村者,不一而足。此覺羅屬滿洲多數覺羅中何種,常先甄擇。如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自古皆散居長白山地方,此可徵之記錄者也。愛新覺羅氏居此地方,亦無可考證。以覺羅村即為愛新覺羅氏之所居,其解釋殊未可信。吾人以寧古塔附近之覺羅村,為伊爾根覺羅氏之故址,覺尚允當也。考《八旗滿洲氏族通譜》,隸鑲白旗之羅克什納、蘇阿、馬興阿、賴塔等人,皆屬於寧古塔地方,為伊爾根覺羅氏故址;他覺羅氏族,未見有在此地者。以武斷之乾隆帝,尚不目寧古塔為六祖之故址,是以寧古塔地方為清朝祖先之原地者,全無根據之妄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