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約翰

    首先,“梟雄”並不是貶義詞,“奸雄”才是,關於曹操的評價,一般說是“奸雄”,要是夠上“梟雄”,那還不錯。

    “梟雄”的“梟”字,來自於梟鳥,所謂的梟,就是指它——

    貓頭鷹。

    貓頭鷹雖然現在看起來是一種萌萌噠的形象,其實貓頭鷹在古代的形象非常不好,因為它有一個聳人聽聞的習慣——食母。

    貓頭鷹一旦趕上食物匱乏的時候,食物不足以供養所有的鷹,那麼小貓頭鷹就會吃掉自己的母親。而老貓頭鷹也不會反抗,因為疼痛,老貓頭鷹會咬住一個小木棍,最後被小貓頭鷹吃光身體而死,只剩下一個小腦袋。因此在古代,斬首也叫做“梟首”。

    由於這種行為從根本上挑戰了人類底線,因此古代一直認為貓頭鷹是“兇鳥”,將“梟”視作兇狠的標誌。在古代販賣私鹽是絕對的死罪,因此販賣私鹽的人叫做“鹽梟”,指其是亡命之徒,到了現代就成作為“毒梟”了。

    但“梟雄”依然不是貶義詞。“雄”本身是褒義詞,英雄是對人最高的稱讚,指正義且有能力的人。梟雄在英雄之下——指兇狠強橫,且有野心的人。

    所以用這個詞來形容曹操,不算貶低他。歷史上對於劉備也經常用這個詞來評價。曹操一般的評價是夠不到“梟雄”的,一般是“奸雄”。

    實際上,對曹操的評價在歷史上有一個分水嶺——南宋。南宋以前,對曹操的評價基本都是正面的,南宋以後,則偏負面,到明朝達到巔峰,曹操的形象也徹底變為“白臉曹操”。

    實際上,曹操相比任何一箇中國封建王朝的開國皇帝都不遜色(雖然曹操不是皇帝),他平定中原,剿滅亂黨,發展生產,而且對於人民飽含憐憫之心。他對於收拾東漢以來的亂世,是第一大功臣。

    曹操死後,在兩晉、南北朝、隋唐的評價,都比較正面。歷史將他看待為曹魏的開國太祖,而並不是後世的“漢賊”形象。因為曹丕代漢不是“篡漢”,而是漢獻帝禪讓。雖然漢獻帝也是迫不得已禪讓的,但是曹魏代替東漢還是最接近於禪讓的形式,合法性上沒有任何問題。

    對曹操的評價轉折,從南宋開始。

    中國傳統思想認為——誰佔據中原,誰就是正統。所以在南宋以前,曹操是正統,劉備不是。

    但南宋的情況不同,南宋時期,金國佔據了中原,而南宋皇室偏安江南。這就出現了政權合法性的問題——金華人佔據了中原,那麼是否可以認為金華人是正統呢?

    所以為了找回自己的正統性,南宋只能從歷史上做文章了。大力鼓吹劉備而貶低曹操,將曹操加上“漢賊”的形象,就是為了證明:就算沒有佔據中原,只要有天命,也是正統。

    這種觀點發展了一百多年後,到了《三國演義》達到了極致,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的觀點非常深刻,將歷史上雄才偉略的曹操變成了一個忘恩負義,兇狠毒辣的形象。可惜曹操一世英雄,從此成為了華人口中“奸雄”的代名詞。

  • 2 # 鍛彰趣義

    曹操的梟雄形象不是一開始就有的,關鍵時期當在宋朝。

    與曹操同時代的人,對其的評價還不錯,連諸葛亮也稱讚他“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許劭說他是“清平之奸賊,亂世之英雄”,這可能是《異同雜語》中“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一句的最初版本。

    也有罵曹操的,劉備就沒少罵,但那是政敵,立場不同,劉備罵曹操是漢賊,無可厚非。

    從《三國志》開始,曹操的形象一直很正面,《武帝紀》評曰:“非常之人,超世之傑”,跟梟雄二字絲毫不沾邊。其中零星寫到曹操的心計和殘忍,著墨不多。

    當時有關魏國曆史的史書有七部,均已亡佚,裴松之的注中引用了王沈《魏書》片段,可見對曹操的評價,說道:“故每戰必克,軍無幸勝”,高度評價了他的軍事才能,也跟梟雄扯不上關係。

    西晉陸機有《吊魏武帝文》,對曹操的褒揚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連曹操自己承認的“小忿怒,大過失”到了陸機那裡都成了“達人之言”。

    《後漢書》中沒有曹操的傳,原因是這是南朝宋追述前朝歷史,南朝承晉,晉承曹魏,那麼究竟是將曹操放在哪裡呢?放在傳裡,不合適,畢竟是魏太祖武皇帝,放在紀裡,他又不是後漢正朔,所以陳曄迴避了這個問題。

    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蒐集各類書籍二百一十餘種,其中《異同雜語》、《漢晉春秋》等書對曹操評價不高,對其負面行為著墨較多,但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魏書》、《魏略》等書對其是絕對正面評價。

    張華、劉勰、鍾嶸等文藝家對曹操在養生、技藝、才學等方面的評價也都很高。唐詩中偶有罵他的,無非好色、篡權、猜詐之類,還沒定性為梟雄。

    到這裡,曹操的形象還基本正面。但宋朝開始就不一樣了,根源在於王朝更替的合法性問題,也就是五行相生相剋的德運論問題。

    晉奉曹魏為正朔,因為晉繼承了曹魏的江山,是相生而非相剋。若宋奉晉為正朔,那同樣是火德的東漢就不是正朔了。

    當然也有不同意見,比如司馬光就認為曹操是從群盜手中奪得江山,不是奪了漢室江山,所以不能算作漢賊。

    但人物評價的大趨勢已定,加上此時各類民間文藝作品的渲染,曹操的形象就越加負面,最終成了“一代梟雄。”

  • 3 # 如是史社

    梟雄:驍悍雄傑之人,猶言雄長、魁首,多指強橫而有野心之人。看的出來,梟雄二字,本無貶義。《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寫到劉備,也多用梟雄二字:

    《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劉備 以梟雄之姿,而有 關羽 、 張飛 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去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劉備梟雄,久留於蜀而不遣,是縱虎入室矣。今更助之以軍馬錢糧,何異與虎添翼乎?

    縱觀曹操一生,目光如炬,早知袁紹等人,即使四世三公,也不足與謀!自己肝揣著利刃,隻身行刺董卓。事有不成,也能而退,有勇有謀。起事之後,一生戎馬,從無懈怠。對外平定羌虜、掃滅烏桓、壓制匈奴、降伏鮮卑,使外敵不能趁國家內亂之時,趁機攻擊。對內,蕩平北方,實現三國對峙,為後來的一統打了堅實的基礎。這應該是一個“開國之君”所能做的所有事情,他都在做了。當然,曹操也有坑殺降卒,屠殺百姓,殺害國士的種種,亦要正視。這樣一個人,肖勇,強悍,稱為梟雄,當之無愧。

    而題主說的“英雄”一詞,與梟雄最大的區別是:有英雄品質,無私忘我,為人民利益而奮鬥。其實稱曹操是英雄,他也當之無愧。後世從來也沒有不承認曹操不是英雄!辛棄疾就曾寫過:“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

    曹操被很多人質疑的根本原因是:還有那麼多人匍匐於皇權之下,從皇家奴才的角度來看曹操所作所為。但,即使曹操放過漢獻帝,他會怎麼樣?你看他被董卓擄走的時候,若不是身邊還有那麼幾個忠心耿耿之人一路服侍,漢獻帝豈不過的跟乞丐無二。如果官渡之戰袁紹勝了,袁紹得了漢獻帝,必定會登基。以袁紹的性格,漢獻帝能不能活著都是個問題。至少,曹操手裡的漢獻帝,娶了他的女兒,還得了善終。整個歷史上的末代被俘虜軟禁的皇帝,有幾個能善終的?就算曹操給漢獻帝自由,他真的就能給老百姓以安居樂業?就能平定中原?就能再一統江山,延續國祚?別開玩笑了!

    所以,我認為,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誰給了老百姓安穩的日子,誰就是為人們利益而奮鬥!曹操這一生也實實在在做到了。我們不能出於對末代漢獻帝個人遭遇的同情,就忘了千千萬萬百姓,需要有個人出來,統一天下,給大家吃碗安樂飯。所以,曹操是梟雄,也是英雄。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天下不管姓什麼,老百姓能好好生活,就是最好的。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 4 # 使用者一葉

    曹操歷來人們都說是個奸臣,是乎己成定論,白臉曹操也成為奸詐的典型形象。那麼曹操也並非一無是處,首先曹操在治國理政方面,還是可圈可點,在軍閥革據,群雄並起的亂世中,曹操逐漸剿平各路亂軍,實現了北方的統一,形成與南方吳蜀三足鼎立的局面,對社會的穩定,百姓安居生息起到積極作用。為以後晉朝大統一打下了基礎(儘管曹氏後代沒有完成)曹操奸詐一面也十分突出,寧教我負天下,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極端自私的品格表現的淋漓盡致。為此他可亂殺無故,毫無人性。在管理國家上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作盡了壞事,是奸臣毫無疑問。所以曹操稱不上為國憂民的英雄,但他在特定的歷史時期起到的積極作用與貢獻,是可以肯定的,稱之梟雄也恰如其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清時期有哪些詩詞可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