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遠方老師在美國
-
2 # 富士Apple
美華人也看 但他們更務實 這個務實 是幾輩人延續下來的傳統和文化 就像中國的禮義廉恥 代代傳承的 比如加州的學生 若考不上外地很好大學 他們基本就在本州讀了 因為費用很低 但若外州同當量級別大學給全獎 那就去外州 因為免費 很少見到全額費用讀哈佛耶魯的
美華人也看 但他們更務實 這個務實 是幾輩人延續下來的傳統和文化 就像中國的禮義廉恥 代代傳承的 比如加州的學生 若考不上外地很好大學 他們基本就在本州讀了 因為費用很低 但若外州同當量級別大學給全獎 那就去外州 因為免費 很少見到全額費用讀哈佛耶魯的
我來根據自己的見聞聊一聊美華人是如何選擇大學和如何看待大學排名的。
對於多數美國家庭來說,州立大學“物美價廉”
在美華人眼裡,哈佛耶魯斯坦福等頂級名校都是耀眼的明星,可是需要仰視的星星往往可望而不可及,並不是大多數人現實的選擇。
先說一件印象頗深的事。遠方曾與一位美國同事聊到關於孩子上大學的事,當得知很多華人孩子去外州的知名私立大學時,她非常驚訝地說:“為什麼要去那麼遠那麼貴的大學?我們的州立大學足夠好啊!”然後她對我說:“我的兩個孩子當初在學校裡成績也很好,可是申請大學的時候,我們從沒有想過讓他們隨便申請大學,我告訴他們,你們只能在州內的公立大學裡選擇。”
這下,輪到我驚訝了,因為這位同事曾經是高中校長,她的丈夫是一家公司經理,按照家庭收入算,絕對付得起私立大學的學費。而我們這裡最好的州立大學在全國的排名是50位以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美國同事的解釋是,州立大學是政府支援,專業多,畢業後在本地就業有足夠的優勢。
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州立大學學費低廉。大多數美國家庭,如果不是鉅富,很少像華人家庭那樣捨得在子女的大學學費上“出血”。打個比方,兩個水平相當的學生,年收入15萬美元的華人家庭捨得讓孩子上一年3.5萬美元(去除助學金之後)的大學,同樣收入的美國家庭基本上都會選擇一年花費2萬美元以內的州立大學。
因為按照美國的文化傳統,孩子到了18歲都要獨立生活,所以很多美國大學生的學費花銷是由學生自己透過貸款和打工來負擔的。同時,美國家庭的經濟狀況也很複雜,儘管有些家庭的收入不低,可是很多家長還承擔著還房貸的壓力,或者家裡有不止一個孩子上大學,或者父母自己的助學貸款還沒有還清等等。瞭解了這些就不難理解,每年都有一些美國學生放棄常春藤名校的錄取,轉而去讀給全額獎學金的州立大學。
除了家長的因素外,很多美國學生自己也樂於選擇州立大學。原因包括:朋友多,離家近,環境熟悉,生活方便。另外,美國各個州立大學都有在當地人氣超旺,比賽時萬人空巷的體育隊,如棒球,橄欖球,籃球等等,這也是吸引從小就是球隊粉絲的美國學生的一個原因。
當然,對於一些出身中產甚至更富有家庭的美國學生,他們選擇本地州立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父母的人脈和影響在本地,這有利於他們今後找工作和事業的發展。
美華人更多考慮大學的“地域性”
大部分美華人不關心所謂的大學排名,這是因為名校一般都集中在東北部和加州,而美國的人口分佈很分散,很多美華人不會那麼關注離家千里之外的學校。
與中國相比,美國各地區的社會發展較為均衡,所以即使經濟落後的地方也不一定買富裕地方的賬。美國年輕人對於紐約舊金山的嚮往,遠遠沒有中國年輕人對於北上廣的嚮往那樣強烈,很多年輕人對未來的打算就是在小城市生活,不想去大城市。
這一點與美華人對自身生活狀態的滿足,對所在地文化傳統的喜愛和自信是分不開的。美華人也認為大學教育很重要,可是他們很少有靠上大學來改變命運的強烈願望,很少有人非要背井離鄉去“北漂南漂”。所以大多數人一開始就把目標定位在本州或附近的大學,對那些遙遠的名校漠不關心,甚至全然不知。
另外,除了幾所頂級名校,很多好大學,甚至排名前三十以內的學校也有明顯的“地域性”。
比如,生活在加州,或是希望未來在加州工作發展的,會選擇排名23的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而不會捨近求遠去排名14的位於中西部聖路易斯的華盛頓大學;布朗,達特茅斯,康奈爾等名校在美國東北部的影響,遠大於排名更靠前的有“南方哈佛”之稱的杜克大學。
另外,相對於中國,美國的工業商業分佈更分散。經濟比較發達的州都有一些大牌企業,如佐治亞擁有可口可樂總部,密歇根有很好的汽車工業,位於華盛頓州的西雅圖有波音總部。這些大公司所在地的地方性大學比外州的學校更有就業優勢。比如波音公司的很多人都是排名48的華盛頓大學(州立)的畢業生。
正是因為這些“地域性”,使得很多美華人對大學的關注不是循著排行榜從上至下的順序,而是平面分散的。
相對綜合排名,美華人更看重大學的專業排名
總體來說,美國大學學科分佈和學術水平比較均衡,不會像國內大學在檔次上差別那麼分明。美國很多綜合排名50名以外的大學,很可能有幾個專業在全美排在前列。就是說,在美國儘管一些學校在全國範圍內有較高聲望,但是這不意味著這些學校是全面領先的,其他學校依舊有各自吸引人的亮點。這樣的多元化使得美國的教育資源更加分散,也使得來自不同階級或是有著不同理想抱負的學生都有相對自由的選擇空間。
比如,如果想學生物醫學,綜合排名12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比絕大多數前10名大學要好;在時下熱門的電腦專業的排名中,綜合排名25的卡耐基梅隆大學與斯坦福、麻省理工、加州伯克利並列第一。所以在明確專業方向之後,美華人更看重大學的專業排名。
美華人心中一些特殊排名標準
一些美華人對於學校的選擇不是參考媒體排名,而是沿襲家族的傳統。這一點華人可能不太理解。由於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變遷和文化的斷層,我們的父輩或者沒上過大學,或者他們曾經上過的大學早已經被合併或改名了。而美華人各代之間沒有明顯的學歷差異,所以他們很多人都願意選擇父輩或者兄長姐姐去的學校,甚至以家族幾代人去同一所大學為榮。
還有,很多紐約都會區和加州主流社會家庭願意把孩子送到頂尖排名的十餘所文理學院,在他們心裡這些文理學院可與哈佛耶魯做比。所以每年在阿默斯特學院(Amherst)和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等著名文理學院裡,都有放棄頂級藤校的新生。而這些學校裡來自中西部農業地區的學生非常少,甚至那裡的高中老師都對學生申請這些大學感到不理解。這說明美華人眼中大學排名的自由度極高,同樣的學校在不同的人眼裡就有完全不同的地位。
遠方觀點:美國大學綜合排名的本質,是用統一的標準給學校的各項指標打分,最後按一定權重平均到一起,形成一個單一的數值進行排序。其中需要考慮到各種各樣有可能影響一個學校聲譽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對每一個潛在學生而言,並不都是重要的。比如住宿情況、班級大小、校友會捐助情況。
在美華人眼中,教育更加個性化,學校的地點、環境和特色,學生個人的興趣、專業志向等多方面因素決定了他們各自心中對於大學的排名。毋庸置疑,一些名校在全國範圍內非常有聲望,但是在美華人心中不存在一個自上而下嚴密的等級排序。所以你能在美國一個排名50以外的大學裡找到這個州頂尖的、放棄常春藤名校offer的學生,而中國每個省的頂尖學生幾乎都去清華北大等名校了。
排行榜造成的結果往往是人們只關注數字的先後順序,而忽略了數字背後的內涵。在國內,我們從小就習慣了排名,一分之差就會導致名次上下波動,讓老師的態度大變,讓家長或興奮,或緊張,可以說這都是排名“惹得禍”。現在,很多人又把習慣了的“排名”思維用在了留學擇校上了。參考美華人心中多樣而個性化的大學“排名”之後,希望留學生和家長們能變得淡定,拓寬思路,從由一條線的數字組成的排行榜中解脫出來,去了解一個個立體而豐富的大學,再參照自身的實際條件和理想追求,找到適合自己的那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