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王賣瓜2a1v
-
2 # 劉哥文化驛站
“每逢到了十月一,沒孃的閨女哭啼啼”,這是流傳於黃河以北部分地區的一種習俗。“十月一”也就是農曆的十月初一,在中國北方地區,農曆的十月初一,民間稱為“寒衣節”。
寒衣節雖然不是像清明節一樣是法定節假日,但在民間人們的心裡卻和清明節、中元節的目的一樣,都是祭祀先人,寄託哀思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寒衣節是以“送寒衣”為主題。
“送寒衣”也就是說天氣冷了,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要換冬裝之時,想到了逝去的親人,為了不讓逝去的親人不在另一個世界受凍,便象徵性的用紙做成衣服的樣子,去墳前燒掉,寓做“送寒衣”。
這是由於以前的人們有著“靈魂不滅”的一種思想的做法,雖然有點迷信的色彩,但也是後人感恩先人的一種孝道體現。“每逢到了十月一,沒孃的閨女哭啼啼”的意思,就是說農曆十月初一是寒衣節,失去了孃的女兒要去孃家上墳祭拜”。當然了,這句話並非只指失去娘,應該指父母,之所以說沒了娘,是因為母女情最深,這也是俗語的簡陋之處。
據記載在中國最早的時候,並沒有“寒衣節”這個節日,在最早的時候,農曆十月有一種“秋祭”的活動,大家知道,進入農曆的十月,這個時候,正是喜獲秋收,穀物滿倉,新谷登場之時,古人們為了感恩先祖的庇佑,就以各種美食祭拜先祖,所以稱“秋祭”。
“秋祭”又稱“十月朝”。據說歷史上的秦朝在統一中國後,改以建亥之月為首,把農曆的十月一日改為秦朝的元旦日,也就相當於十月一日是新年的開始。這在歷史上不足為奇,因為每一個朝代為了彰顯自己的威嚴都有新的規定和曆法改變,朝廷在此日有“賜衣”之制,故名“十月朝”。
據《禮記·月令》記,農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舉行迎冬禮,禮畢返回,要獎賞為國捐軀者,並撫卹他們的妻子兒女,也就是“賜衣”。可獎賞是活著的人的獎賞,於是人們為了感恩逝者,便以象徵性的方法送寒衣,來表示對死者的尊重。
加之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的傳說故事,哭倒長城,露出丈夫屍體,孟姜女以寒衣覆蓋丈夫屍體掩埋。人們大受感動,以後便也以送寒衣的方式祭祀逝去的親人,久而久之,農曆十月初一也就演變成了“寒衣節”,至使沿習成俗。
“每逢到了十月一,沒孃的閨女哭啼啼”這句俗語,也算是一個對逝去親人的人們整體代表的一種說法。感恩先人,去墳上祭拜,還會準備一些象徵性的紙錢、過冬的紙衣服,給他們燒過去,這也是一種孝道的體現。
然而,有些人父母健在之時,卻不能好好地孝敬他們,甚至平常的問候都沒有。人過世了,才想起來孝,大辦喪事、大搞祭祀活動,顯然這又與上墳祭祀格格不入。古語道“父母在尚有來處,父母去無有歸途”,人一旦離世,後悔晚矣!
“每逢到了十月一,沒孃的閨女哭啼啼”這句俗語不但告訴我們農曆十月初一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從另一面也告訴人們,人死了,哭的再痛也沒用,還是要在父母有生之年,多盡些孝道,人生在世,很多事情可能發生的很突然,也容不得等,如其日後老人過世後哭哭啼啼.。沒有老人在世之時的孝順更實在!
回覆列表
每年的陰曆十月初一,人們都要到墳上給先人送寒衣。
這是一個從古代流傳下來的節日。它代表著華人的親情和孝道關係。
當親人離我們而去的時候,到了深秋,天氣涼了,為了懷念親人,讓他們在那個世界也能溫暖過冬,人們就去給親人送寒衣,叫他們穿暖和點,平平安安渡過冬天。
這是喪葬文化的一部分,懷念親人,悼念亡靈,盡孝道,雖說是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但是有生之年給家人帶來的溫暖和喜悅之情,後人不會忘記。送寒衣就代表了對先人的懷念,孝敬尊重和相思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