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舒心心理

    很可愛的一個生活案例,看上去一個比較和順的晚餐交流,實質上隱藏了矛盾的暗流湧動。

    生活總是這樣,可以大度地一笑而過,從來不知道積累也有消極的顏色,正是那些不上心的今天一縷塵埃,明日一抹汙漬疊加的存在, 成了以後人生強大的阻礙。

    在心理諮詢角度,透過資料顯示,1和2都不是矯情,他們彼此相愛在乎,在乎對方方的需要,尊重對方的思想.。最終1沒吃米飯,因為他不喜歡晚上吃米飯。2儘管喜歡吃米飯,也吃了一點點。在晚飯主食角度,兩人都順應了己心,很正常。而在晚飯彼此可以盡興的角度或許多少有點遺憾。

    如果兩人各自詢問一下彼此晚飯的喜歡,準備好各自喜歡的量,可能更完美些了吧?。

  • 2 # 悅人閱己樂思行

    hello~

    看到這個問題,我把我腦中一瞬的反應透過打字來呈現了——“人這個複雜的生命體”+“怎麼心思這麼多”+“難道只能猜?!”

    不知道有沒有人與我一樣,在心裡這般吐槽。(先握個手)

    其實吐槽中已經發現了,我們會自然地承認“人是高階動物、富有智慧的生命體”這個觀點。那麼什麼是人的心理?(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情緒等內心活動);什麼是人的心思?(思考能力,思想,想法,念頭,心事,心情,心神,精力)。人思考問題時有多複雜、多糾結似乎也很合乎邏輯了。不過我要說的是,人的心思不用猜也能懂。我們可以猜也可以不猜,看你心情嘍,猜的話,自己耗費了不少的腦細胞得出的結果,或許還扭曲了對方的本意。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們可以藉助細微的面部表情、手勢、語氣、神態等方面來判斷對方外露的情感或是想要隱藏的心理。說白了,最基本的技能就是察言觀色。

    人的直覺雖然敏感卻容易受人矇蔽,懂得如何推理和判斷才是察言觀色所追求的頂級技藝。言辭能透露一個人的品格,表情眼神能讓我們窺測他人內心,衣著、坐姿、手勢也會在毫無知覺之中出賣了他們。“眼色”是“臉色”中最應關注的重點,它最能不由自主地告訴我們真相。言談能告訴你一個人的地位、性格、品質甚至是內心情緒,因此善聽絃外之音是“察言”的關鍵所在。我們每個人不都是那0.01%的“識人天才”,儘管你生活中可能會忽略掉別人細小的表情,但敏銳的我們總會察覺到一絲絲的怪異和不協調。沒錯,如果我們用心和感覺去社交也能發現一些蛛絲馬跡,雖然我們說不上什麼緣由。當然,如果學習心理學的話更是會有所幫助。

    一、眼

    1.上司說話時不抬頭,不看人——輕視下屬,認為此人無能。

    2.上司從上往下看人——優越感,喜好支配人、高傲自負。

    3.上司久久地盯住下屬看——他在等待更多的資訊,他對下級的印象尚不完整。

    4.上司友好和坦率地看著下屬,或有時對下屬眨眨眼——下屬很有能力、討他喜歡。

    5.上司的目光銳利,表情不變,似利劍要把下屬著穿——權力、冷漠無情和優越感的顯示,同時也在向下屬示意:你別想欺騙我,我能看透你的心思。

    6.上司偶爾往上掃一眼,與下屬的目光相遇後又如下看,如果多次這樣做,可以肯定上司對這位下屬還吃不準。

    7.上司向室內凝視著,不時微微點頭——(這是非常糟糕的訊號)它表示上司要下屬完全服從他,不管下屬們說什麼,想什麼,他一概不理會。

    ……

    二、眼神

      深層心理中的慾望和感情,首先反映在視線上,視線的移動、方向、集中程度等都表達不同的心理狀態,觀察視線的變化。

    1.眼神沉靜——便可明白他對於你著急的問題,早已成竹在胸,定操勝算。

    2.表示焦慮——如果他不肯明白說,這是因為事關機密,不必要多問,只靜待他的發落便是。

    3.眼神散亂——便可明白他也是毫無辦法,徒然著急是無用的,向他請示,也是無用的。

    4.眼神橫射,彷彿有刺——便可明白他異常冷淡,如有請求,暫且不必向他陳說,應該從速藉機退出

    5.眼神陰沉——兇狠的訊號,你與他交涉,須得小心一點。

    6.眼神流動異於平時——便可明白他是胸懷詭計,想給你苦頭嚐嚐。這時應步步為營,不要輕近,不要過分相信他甜言蜜語。

    7.眼神呆滯,唇皮泛白——便可明白他對於當前的問題惶恐萬狀,儘管口中說不要緊,但卻一點也想不出所以然來。

    8.眼神似在發火——他此刻是怒火中燒,意氣極盛,如果不打算與他決裂,應該表示可以妥協,速謀轉機。否則,再逼緊一步,勢必引起正面的劇烈衝突了。

    9.眼神恬靜,面有笑意——你可明白他對於某事非常滿意。

    10.眼神四射,神不守舍——便可明白他對於你的話已經感到厭倦,再說下去必無效果。

    11.眼神凝定——他認為你的話有一聽的必要,應該照你預定的計劃,婉轉陳說,只要你的見解不差,你的辦法可行,他必然是樂於接受的。

    12.眼神下垂,連頭都向下傾了——心有重憂,萬分苦痛。你不要向他說得意事,那反而會加重他的苦痛,你也不要向他說苦痛事,因為同病相憐越發難忍,你只好說些安慰的話,並且從速告退,多說也是無趣的。

    13.眼神上揚——他是不屑聽你的話

    ……

    三、手

    1.雙手合掌,從上往下壓,身體起平衡作用——表示和緩、平靜。

    2.雙手插腰,肘彎向外撐——這是好發命令者的一種傳統人體語言,往往是在碰到具體的權力問題時所做的姿勢。

    3.上司坐在椅子上,將身體往後靠,雙手放到腦後,雙肘向外撐開——輕鬆/自負

    4.食指伸出指向對方——一種赤裸裸的優越感和好鬥心。

    5.雙手放在身後互握——優越感

    6.上司拍拍下屬的肩膀——對下屬的承認和賞識(但只有從側面拍才表示真正承認和賞識;如果從正面或上面拍,則表示小看下屬或顯示權力。)

    7.手指併攏,雙手構成金字塔形狀,指尖對著前方——一定要駁回對方的示意。

    8.把手捏成拳頭——嚇唬別人/維護自己的觀點。倘用拳頭敲桌子,那乾脆就是企圖不讓人說話。

    ……

    四、語言

    從言談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品性,我們和某個人對話的時候,你會發覺:哇,這個人好不一樣,與眾不同。這就是語言對他人的感染力。

    1.由話題知心理   

    人的情緒隱藏在話題中(透過語調、語速來辨別就非常明顯)。語言表明出身,語言除了社會的、階層的或地理上的差別外,還有因個人的水平而出現差別的心理性的措辭。人的種種曲折的深層心理就會不知不覺地反映在自我表現的手段——措辭上。即使同自己想表現的自我形象無關,透過分析措辭常常就可以大體上看出這個人的真實形象。比如,使用第一人稱單數的人,獨立心和自主性強;常用複數的人多見於缺乏個性,埋沒於集體中,隨聲附和型的人。

    2.說話方式能反映真實想法

    (1)語速探測深層心理

    如果對於某人心懷不滿,或者持有敵意態度時——速度都變得遲緩,而且稍有木油的感覺。如果有愧於心或者說謊時——說話的速度自然就會快起來(已經提前想好了謊言和理由)

    (2)音調的抑揚頓挫

    當兩個人意見相左時,一個人提高說話的音調——表示他想壓倒對方。

    他說話時有意地使語調抑揚頓挫——另有企圖/為了製造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覺,有一種吸引別人注意力的慾望

    (3)傾聽的方式     

    認真地傾聽——他大致會正襟危坐,視線也一直瞪著對方。

    不認真的傾聽——他的視線必然會散亂,身體也可能在傾斜或亂動,心情厭煩的表現。

    四、面部表情

    舉個小例子,在一次洽談會上,對方笑嘻嘻地完全是一副滿意的表情,使人很安心地覺得交涉成功了,“我明白了,你說得很有道理,這次我一定考慮考慮。”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以失敗而告終。由此看來,我們不能只簡單地從表面上判斷對方的真實情感。以下簡單提及兩個常見誤區:

    1.沒表情不等於沒感情。

    人內心的活動,倘若不呈現在臉部的筋肉上,那就顯得很不自然,越是沒有表情的時候,越可能使感情更為衝動。另外,還需要考慮到,現今技術發達,如果臉部區域性整容也會造成面部表情僵硬或沒有明顯的特徵。

    毫無表情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極端的不關心,另一種是根本不看在眼內。

    2.憤怒悲哀或憎恨至極點時也會微笑。

    “皮笑肉不笑”、“笑裡藏刀”其實很普遍。人們之所以要這樣做,是覺得如果將自己內心的慾望或想法毫無保留地表現出來,無異於違反社會的規則,甚至會引起眾叛親離的現象,不得已而為之。

    ……

    《莊子·秋水》裡的“濠梁之辯”。莊子與惠子的那段對話(譯文)如下:

    莊子說:“蒼條魚在水裡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不是魚,無疑也沒法兒知道魚是不是快樂。”

    莊子說:“請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你問‘你怎麼知道魚快樂’這句話,這就表明你已經肯定了我知道魚的快樂了。

    再回到最初的問題:一個人的心思為什麼難猜?

    因為你是你,他是他,別人是別人。

    關於透過細節、微表情等等來判斷他人的心思還有太多太多了。有時你會發覺這麼累,你還願意去揣摩別人的心思嗎?你拼命想知道他心裡所想的到底是什麼,則那個人一定是對自己重要的人,或者說是純粹的好奇心,難道還是別有企圖?不是每個人都懂你,甚至有時候就連你自己都不懂自己。所以看不懂、猜不透別人不是你的錯,你也沒必要知曉每一個人。將你的心思和所學,用在你所關心的人、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人稱FPS在電競比賽的轉播中,觀賞性是不是天生處於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