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等待85202

    在學校評估實踐中,專業評估機構對大學競爭力予以分析的指標一般集中於五個方面:財政經濟競爭力、在生源市場和科研市場的競爭力、物質技術競爭力、師資競爭力、畢業生競爭力。[1]世界大學排名榜就是此類實踐的代表之一。該排名榜是由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QuacquarelliSymonds)所釋出的一項全球性高等教育質量評估榜,其宗旨在於提供一種交流平臺,透過評價不同大學的教育質量,以幫助全球的本科生、研究生在全球範圍內挑選適合自身就讀的高校。2004-2013年期間,QS連續十年對排名全球前列的頂尖大學進行了年度排名,以反映頂尖大學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的發展態勢和競爭力,其對大學競爭力予以分析的指標集中於五個方面:行業學術聲望、學術論文引用率、僱主對畢業生的滿意度、師生比例以及國際學生的比例。[2]

    為深入瞭解中國大學在全球教育服務市場競爭中的生存和發展狀況,本研究以世界大學排名榜近

    十年的排名資料為樣本,挑選排名前200名的亞洲頂尖大學建立資料庫,透過spss17.0和Excel2007進行資料分析,以頂尖大學數量的相對增長率、排名平均競爭力和排名增長率三項指標為標準,分析中國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並在此基礎上探討相應的改善對策。

    一、指標分析

    1.頂尖大學數量及相對增長率

    為說明不同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在數量上的增長,本研究以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亞洲頂尖大學為樣本,按照每5個年度為一個週期,分別測算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第一週期(2004-2008年)和第二週期(2009-2013年)中頂尖大學的平均數量,進而比較頂尖大學在兩個週期間的數量增長,以及整個亞洲地區在兩個週期間的數量增長,最終透過兩者之比得出不同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

    中國大陸大學

    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

    ——

    以世界大學排名榜近十年的排名資料為依據,挑選排名前200名的亞洲頂尖大學建立資料庫,以頂

    尖大學數量相對增長率、排名平均競爭力和排名增長率三項指標的變化為標準,分析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研究認為,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處於中下游。

    在數量上的相對增長率。

    △G(%)表示特定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在數量上的相對增長率,△G表示特定國家或地區在兩個週期之間頂尖大學的增長數量,△A表示亞洲地區在兩個週期之間頂尖大學的增長數量,具體公式為:

    若△G(%)的數值大於0,表示與亞洲地區頂尖大學的增長數量相比,該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的相

    對增長數量更快;△G(%)的數值等於0,表示該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的數量沒有增長;△G(%)的數值小於0,表示該國家或地區頂尖大學的相對增長數量落後於亞洲平均水平,或者出現數量不增反降的現象。

    從頂尖大學的絕對數量來看,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日本大學存在明顯的群體優勢,近十年間始終在大學數量方面佔據領先地位。2004-2013年期間,先後共有14所日本大學進入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以內,每年均維持9或10所,約佔亞洲頂尖大學群體30%的份額。緊跟日本大學之後,進入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中國大陸大學穩定維持在6或7所,約佔亞洲頂尖大學群體19%的份額。此外,中國香港和新加坡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數量也基本穩定在5所和2所,結合兩地的面積和人口數,其頂尖大學的數量已非常可觀。

    但是,從頂尖大學的相對增長數量來看,南韓的表現最為突出,其頂尖大學的數量從2004年的3所逐步增長至2012和2013年的6所,在數量上逼近中國大陸大學,其相對增長率高達57.1%,表現出強勁的增長態勢。而中國香港、中國臺灣的相對增長率則達到19%;中國大陸緊隨其後,相對增長率達到14.3%;之後,則依次是馬來西亞和泰國,相對增長率分別為9.5%和4.9%。相反,日本和印度的相對增長率為負值,頂尖大學的相對增長數量落後於亞洲整體水平。有關進入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亞洲大學的數量變化及相對增長率情況,具體見表1。

    此外,區別於排名在50-200名之間的大學,能夠進入大學排名榜前50名的亞洲大學,屬於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第一集團,在實質上已具備與歐美一流大學競爭的實力,因此本文對此進行專門說明。近十年來,亞洲地區穩定保持在全球排名前50名的大學分別是東京大學、京都大學、香港大學和國立新加坡大學,其中東京大學曾在2004年的排名榜中排名第12位,是迄今為止亞洲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榜中的最高排名。但近3年以來,排名表現最為出色的大學分別是香港大學和國立新加坡大學,處於亞洲大學領跑者的地位。比較而言,中國大陸表現最好的是北京大學,曾在2006年進入世界排名榜第14名,但至2006年之後,直接跌至36名之外,近5年的排名與清華大學接近,均維持在50名左右。有關進入世界大學排名榜前50名的亞洲大學的排名變化情況,具體見表2。

    表22004-2013年期間亞洲國家或地區進入世界大學

    排名榜前50名的大學

    2.排名平均競爭力

    為說明不同亞洲國家或地區的大學競爭力,本研究以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亞洲頂尖大學為樣本,分別測算亞洲大學年度排名均值以及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排名均值,進而比較不同亞洲國家或地區的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具體公式如下:

    △M=M-M n

    其中,M表示亞洲地區所有頂尖大學在某年的排名均值,M n表示某國所有頂尖大學在某年的排名均值,△M表示某國大學排名均值與亞洲排名均值的差額。如果△M的數值大於0,表示該國家或地區表12004和2013年期間亞洲國家或地區進入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大學數量和相對增長率

    的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領先於亞洲平均水平。相反,則表示該國家或地區的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落後於亞洲平均水平。關於2004-2013年期間,亞洲國家或地區的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變化情況,具體見表3。①表3關於2004-2013年期間亞洲國家或

    地區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

    由表3可知,在亞洲地區,大學排名平均競爭力在十年間均領先於亞洲平均水平,其中,處於領頭位置的國家或地區分別是新加坡和中國香港。日本則緊隨其後,其排名平均競爭力在2008年以後基本略高於亞洲平均水平。而南韓的進步最為明顯,其2004年的排名平均競爭力僅為-51.1,落後於亞洲平均水平,但此後基本保持逐年提升的趨勢,在2007年之後,其排名平均競爭力基本維持在亞洲平均水平上下10個點位。

    相比較而言,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平均競爭力在亞洲地區處於中等偏下位置,除2005年領先於亞洲平均水平之外,其他年份均落後於亞洲平均水平,在2011年之後基本落後於亞洲平均競爭力之下15個點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與南韓相比較,在2008年之前,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平均競爭力在整體上要優於南韓大學;但從2009年開始,南韓大學的排名平均競爭力開始逐步接近甚而領先於中國大陸大學,兩國大學在2013年的排名平均競爭力分別是-14.8和-1.6,說明在排名平均競爭力上,中國大陸大學落後於南韓大學13.2個點位。這說明,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中國大學的進步不夠,與亞洲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大學相比,不僅未能追趕原本領先於自己的國家或地區,也未能維持其原有的競爭優勢。

    3.排名增長率

    為說明大學排名的增長變化,本文以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亞洲頂尖大學為樣本,按照每4個年度為一個週期,分別測算第一週期(2004-2007年)、第二週期(2007-2010年)以及第三週期(2010-2013年)的平均排名,進而比較大學在3個週期間的排名增長。△G表示兩個週期排名增長的差額,G n-1表示前一個週期的大學排名,△G(%)則表示兩個週期之間大學排名增長的百分比。具體公式如下:

    如果△G的數值大於0,表示該大學排名與上一週期的排名相比有所退後;△G的數值等於0,表示該大學排名與上一週期的排名保持一致;△G的數值小於0,表示該大學排名與上一週期的排名相比有所進步。

    為說明大學排名的增長趨勢,本研究僅挑選2004-2013年期間,排名增長率處於前10位的亞洲大學以及中國大陸大學進行說明,具體見表4。②

    表42004-2013年期間亞洲國家或地區大學排名增長率

    由表4可知,大學排名增長率處於前10位的大學,排名增長率均在30%以上。其中,南韓大學佔有4個席位,日本大學佔有3個席位,中國香港大學和中國臺灣大學分別佔有2個和1個席位。此外,在亞洲地區,大學排名增長率排在前3位的大學全部來自南韓,分別是南韓科學技術學院、首爾大學和浦項科技大學,這三所大學的排名增長率均在50%以上。

    相比較而言,在中國大陸大學中,排名增長率處於前3位的大學依次是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浙江大學。其中,上海交通大學和復旦大學的排名增長率分別達到28.6%和21.1%,就排名增長率而言,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處於中等水平。而清華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和北京大學的排名增長率則處於負增長。這表明,隨著高等教育國際競爭的不斷

    加劇,這些大學的排名不升反降。從大學排名的進步趨勢來看,與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中國大陸大學的進步不夠、提升乏力。

    以QS世界大學排名榜近十年的排名資料為依據,在綜合頂尖大學數量增長率、排名平均競爭力和排名增長率三項指標的基礎上,本研究對此持相同觀點,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處於中下游水平,距離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更大。

    1.在進入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前50所亞洲大學中,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徘徊在50名左右,落後於新加坡、中國香港和日本的大學。

    2.在進入世界大學排行榜的前200所亞洲大學中,從大學數量增長率來看,中國大陸大學的增長率為14.3%,落後於南韓、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大學。

    3.從排名平均競爭力來看,中國大陸大學的排名平均競爭力在亞洲地區處於中等偏下位置,其2009年之後的排名平均競爭力被南韓大學超越。

    4.從排名增長率來看,中國大陸大學也處於中等偏下的位置。排名增長率處於前10位的亞洲大學中沒有一所是來自中國大陸的大學,其整體排名增長率落後於南韓、日本和中國香港大學、提升乏力。

    結合世界大學排名榜的評價指標,我們認為,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競爭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高水平的學術成果不足,在國際通行的科學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和Scopus科技論文索引中發表的論文不足,引用率不高。同時,就大學而言,由於學術成果的兩極化傾向顯著,學術團體的影響因子反而會因為一部分低質量的學術成果而降低團體的平均表現,並進一步損害大學在專業領域的聲譽,導致大學在行業學術聲望和學術論文引用率兩個指標上遭受損失。

    其二,受就業困難、“公務員熱”以及大學課程與職業實踐脫節等問題的影響,在僱主滿意度的指標上,中國大陸大學同樣表現不佳。由於僱主滿意度主要根據市場原則來判斷不同大學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受歡迎程度,尤其是畢業生在知名企業和其他營利性機構中的表現,因此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不利表現以及偏愛政府機構的求職行為均會影響大學在排名榜中的排名。

    其三,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趨勢的影響下,國際學生比例以及國際師資比例不足,意味著大學在國際生源市場和師資市場中缺乏吸引力,導致大學在師生比例和行業學術聲望兩個方面受到影響。與其他亞洲頂尖大學相比,大陸大學在專業課授課、科研合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語言障礙,很難像南韓和中國香港大學一樣全面推行以英語為主的授課和科研工作,因而在吸納國際學生和國際師資方面存在客觀困難。

    三、對策與建議

    當前,相對於中國經濟在亞洲經濟圈中的影響力,提升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已刻不容緩,否則中國大陸大學將在知識、資訊、人才的提供方面難以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並將在未來直接影響中國經濟的結構和發展動力。從這一角度出發,提升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相比於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可能更具務實性,也更具有現實參考價值。

    綜合以上分析,我們認為,為提升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力,政府和有競爭力的大陸頂尖大學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確立國際化視野,培育第三方的大學教育質量評估平臺,建立以大學整體績效為本的財政撥款機制。長久以來,中國大陸高校一直定位於國內高等教育界的競爭,由於缺乏有力的挑戰者,不少名牌高校早早確立了優勢地位,而基於“211工程”和“985工程”所帶來的財政投入優勢又進一步鞏固了這些大學的領先地位,導致它們在國內缺乏競爭對手,禁錮了自身的發展。因此,在政府和高校之外,培育第三方的大學教育質量評估平臺,建立以大學整體績效為本的財政撥款機制,既有助於改善大學之間的競爭格局,也有助於激勵傳統上的“非名校”向“名校”發起衝擊,督促所有的大學不斷進步。同時,學習日本和南韓的經驗,積極拓展中國大陸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榜中的規模,扶持更多具有活力和提升空間的大陸高校進入世界大學排名榜前200名的隊伍,以建立整體優勢,扭轉中國大陸大學在亞洲頂尖大學群體中的競爭劣勢,也是中國大陸高校未來亟需努力的方向。

    第二,建立科學務實的科研管理機制,改變以行政官僚為科研評價主體、以科研數量為評價核心指標的科研管理機制,建立以學科專家為科研評價主體、以科研質量為評價核心指標的科研管理機制,重建中國大陸大學在國際學術圈中的整體口碑和聲譽。同時,對頂尖大學來說,扶持有潛力的學術團體發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成果,改善團體成員在論文質量上的平均水平,將對提升大學的世界排名產生直接影響。此外,政府和大學應該在國內支援、建設一批高質量的學術期刊,推動這些期刊進入科學引文索引和Scopus科技論文索引,以幫助大陸學者逐步進入國際一流的學術群體,並最終創辦以研究本土問題為核心的世界性刊物。

    第三,確立國際化的教育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以就業市場為本位的課程體系和研究專案,深化產學研合作,以領先的科研成果引領課程發展,改善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中的就業能力,加大畢業生在企業和其他營利性機構中的就業,以進一步加強頂尖大學對國家核心產業的直接推動力,進而鞏固頂尖大學在就業市場中的品牌影響力。

    第四,在生源市場中積極吸納國際生源,調整大學的生源結構,並透過多元化的生源構成反向影響大學的教學系統和管理系統,提升大學的國際聲譽和教學管理效率。同時,在學術人力資源市場中靈活聘用國際師資,以充實大學的研究能力,拓展和豐富研究方向,並以此為契機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學術交流機制,從而在與國際學術圈接軌的同時形成高質量的、更有辨識性的學校文化形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寒夜評價RNGM新人賊carry?以及新人楊戩單切Hero雙c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