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兵器知識譜

    原子彈爆炸有大量放射性物質,那氫彈爆炸有沒有大量放射性物質?答案是——有!透過特殊設計的氫彈放射性物質甚至超過原子彈。

    原子彈的核裝藥為鈾-235(鈾彈)或者鈽-239(鈽彈),又稱為裂變劑,當裂變劑發生鏈式反應時會釋放許多α、β、γ三種致命電離輻射射線物質。

    這也是原子彈放射性物質產生的電離輻射成為核爆炸三大殺傷因素之一的原因(即衝擊波、熱輻射、電離輻射)。

    比如說廣島原子彈,當原子彈在廣島縣上空爆炸時,衝擊波殺傷和熱輻射殺傷只造成了數萬人的死亡,而放射性物質沾染導致的電離輻射殺傷則前前後後造成數十萬人在數十年內慢性死亡。

    下圖為二戰後期廣島原子彈爆炸倖存者,他外表已經變成了一個酷似外星人的模樣,可見原子彈的殺傷是多麼的可怕。

    氫彈就不一樣了,由於氫彈的核裝藥為氫的同位素氚(鋰化氚合金)和氘(鋰化氘合金),爆炸原理為核聚變反應,爆炸時並不會像核裂變反應那樣釋放大量同位素放射性物質。

    因此有人認為氫彈是一種清潔的核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完全可以使用小當量的戰術氫彈進行有限核打擊。

    比如說美軍裝備的B61-12型戰術氫彈,它的爆炸當量為5000~10000噸TNT當量(威力可調),氘化鋰裝藥在爆炸以後並不會造成嚴重的、大範圍的放射性汙染。

    那麼問題就來了:事實上真的如此嗎?答案其實是否定的,這與氫彈的爆炸原理有關。

    核聚變固然是一種相對清潔的能量釋放方式,但是核聚變反應不同於核裂變,核裂變只要達到臨界條件就能發生鏈式反應,而核聚變反應的條件就非常苛刻了。

    下圖為一塊氘化鋰合金,俗稱“鋰6”,是氫彈的核聚變材料,它可以在200℃時被點燃,但是想要讓它發生核聚變反應卻需要1000萬℃。

    核聚變反應需要具備最基本的條件就是高溫,只有維持1000萬℃以上的高溫才能激發氘化鋰、氚化鋰、氦3等聚變劑發生聚變反應。

    這也是人類目前為止始終無法掌握可控核聚變的原因——在過去,人類科技無法創造1000萬℃的高溫;在現在,人類雖然可以創造這樣的高溫,卻無法掌控。

    氫彈同樣如此,為了讓氘化鋰能成功發射核聚變爆炸,人類只能在氫彈裡安裝一個小型原子彈做為點火裝置。

    當這顆小型原子彈爆炸時核裂變反應產生超過1000萬℃的高溫,瞬間激發安裝在周圍的氘化鋰聚變劑,氫彈就能成功引發核聚變爆炸。

    這就意味著氫彈其實就像雞蛋,蛋黃位置是一顆原子彈,蛋清則相當於聚變劑的氘化鋰,雞蛋殼就是它的外殼。

    下圖為氫彈結構簡圖,它需要內部裝填的一顆小型原子彈進行引爆才能激發核聚變爆炸。

    因此氫彈爆炸同樣會釋放大量放射性物質,只不過氫彈在發射核聚變爆炸時中心溫度超過1億℃,放射性物質會被快速消耗,核沾染時間低於原子彈而已。

    比如說前蘇聯就曾經使用一枚小型氫彈進行爆破建造水庫,爆炸中心的放射性核汙染在一個月以內就消退到正常值。

    人類利用氫彈核汙染持續時間短的特點又發明出一種另類氫彈——中子彈,它的特點是放射性物質造成的電離輻射殺傷性極強,對有生目標的殺傷力極大,對裝備、工事、設施的摧毀力度極小。

    可見氫彈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所釋放的放射性物質遠遠超過了原子彈,只是說它的放射性物質持續時間比原子彈短而已。

    下圖為一枚前蘇聯製造的中子彈,又稱為“弱衝擊波強輻射彈”,它本質上還是一枚氫彈,由於輻射量巨大,假如在城市上空爆炸時,建築物基本不會被炸燬,但建築物裡的人基本無法倖免,這就是我們說某些特殊設計的氫彈放射性強於原子彈的依據。

  • 2 # 火星MARS新家園

    原子彈是核裂變,原料是鈾235等等,本身就是放射性物質,爆炸後會殘留輻射。氫彈是核聚變,原料是氘,生成物是氦,都不具有輻射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做夢時大腦生成的夢境世界如此宏大且真實,而清醒時大腦記憶體卻這麼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