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惟德是崇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見於《左傳•僖公二十八年》,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晉楚城濮之戰》。

    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對《晉楚城濮之戰(僖公二十八年)》的“解題”是這樣的: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逐漸向北推進,使北方的諸侯受到威脅。齊桓公雖然做了諸侯領袖,也只能叫楚國參加盟約,並不能使它屈服。稍後,北方的晉國漸漸成為強國;晉文公重耳取得政權後,勵精圖治,國勢更加強盛,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和日益強大的楚國爭奪諸侯的領導權。城濮(衛國的地名,在今山東省範縣西南一帶)之戰是晉、楚爭霸的第一次戰役。”

    讀了這個“解題”,也就對晉楚城濮之戰的背景有了大致的瞭解。

    題主所說的“退避三舍”的故事就發生在這次戰役中。書中這樣寫道:

    公說,乃拘宛春於衛,且私許復曹、衛。曹、衛告絕於楚。子玉怒,從晉師,晉師退。軍吏曰:‘以君闢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闢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眾欲止,子玉不可。

    譯成現代漢語,大意就是:

    晉文公很高興,就把楚國大夫宛春拘押在衛國,且私下答應恢復曹國、衛國的利益。曹國和衛國和楚國斷絕了關係。楚國的統帥子玉大怒,進逼晉軍,晉軍向後退讓。軍佐說:“君王躲避臣子(指晉文公躲避子玉),是羞恥的事情。並且楚軍計程車氣不振,為什麼退讓呢?”子犯(晉國大夫、晉文公的母舅狐偃)回答說:“軍事行動,正義所在的就氣壯,正義不在的就氣衰,哪裡在於軍隊在外的久暫呢?沒有楚國的支援,我們就不會有今天(在晉文公逃亡到楚國的時候,得到過楚國的接待和支援),我們主動‘退避三舍’(“三舍”,三個三十里。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就是為了報答楚國對我們的好處。用背惠食言的做法來抵禦敵人,我們理屈楚國理直。楚國的軍隊從來就不缺糧,不可以說他們士氣不振。我們後退,楚軍退還了,我們還求什麼呢?若他們不退還,君王退讓,臣子進犯,理曲的一方就在楚國了。”晉軍退避三舍,楚國多數的人想停止進攻,子玉不答應。

    最後的結局是:晉勝而楚敗。

    從引文中可以看出,子犯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在問答結束之際,把《現代漢語詞典》(第6版)對“退避三舍”的完整註釋引用如下,以進一步加深對“退避三舍”這個成語的理解。

    “退避三舍”:春秋時,晉國同楚國在城濮(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作戰,晉文公遵守以前的諾言,把軍隊撤退九十里(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舍:古代行軍三十里為一舍)。後泛指對人讓步,不與相爭。
  • 2 # 鴻英22

    以前和別人開玩笑和爭論的時侯曾用過這個成語,但從沒考慮過此成語的出處。

    現提問者問到退避三舍的由來是什麼?才匆匆翻了下詞典,瞭解了它的由來。簡答如下:

    說的是早在春秋時,行軍三十里叫一舍。巜左傳、僖公二十三年》上說,晉公子重耳(晉文公)逃亡在楚國避難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晉楚交兵"退避三舍″。以後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後撤九十里。後來比喻對人讓步或迴避,不與相爭避免衝突。

  • 3 # 棗林王0309

    “退避三舍”,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

    原文:

    “及楚,楚子享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穀?”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生焉,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避君三舍。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彌,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子玉請殺之。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晉侯無親,外內惡之。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將由晉公子乎。天將興之,誰能廢之,違天必有大咎。”乃送諸秦。

    譯文:

    晉公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盛情款待。酒席間,楚成王說:“如果公子回到了晉國,用什麼來答我呀?”

    重耳回答:“俊男美女,珍寶絲綢,您這裡都有。珍禽異獸,象牙虎皮,您這裡盛產。那些波及到晉國的東西,都是您這裡用不完而多餘的東西,我真不知道拿什麼來報答您。”

    楚成王說:“既使是這樣,你也得用什麼來報答我呀。”

    重耳回答說:“如果託您的福,我回到了晉國。晉楚兩國在中原發生了戰爭,我就首先率軍退避三舍。如果這樣,還得不到您的認可,那我就只好左手拿著鞭子和弓梢,右手扶著袋中的箭支,跟您周旋了。”

    楚大將子玉要求殺了晉公子重耳。楚成王說:“晉公子志向遠大而節儉,文雅而有禮貌。他的隨從恭謹而寬厚,忠誠而能盡力。現任的晉候沒有親近之人,裡裡外外都怨恨他。我聽說姬姓中的唐叔之後,是衰落最遲的,這個振興的接任者,恐怕就是公子重耳吧。老天讓他興,誰能廢了他?違背天意,必然會遭來大禍的報應。”於是,就把公子重耳送回了晉國。

    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九十里,後退避讓九十里。

    公元前623年,晉楚城濮大戰。晉文公退避三舍90裡,道義上實踐了承諾,提升了人品;知恩圖報,站到了禮儀的巔峰。而在實戰中,晉對楚卑而驕之,怒而撓之,使楚軍誤判而產生了驕橫,驕兵必敗。

    退避三舍是城濮大戰中的關鍵謀略。而城濮大戰,一戰成就了晉文公的霸主人生。

  • 4 # 小智學歷史

    退避三舍這個成語故事的由來是:晉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國時,楚王問他將來怎樣報答自己。重耳說,如果將來晉楚交兵,“退避三舍”。後來晉楚在城濮交戰,晉文公遵守諾言,把軍隊後撤九十里。這裡我想說說這場春秋史上著名的晉楚“成濮大戰”中,楚將子玉的故事。大戰之初,楚王預感不祥,決定撤軍。大將子玉年輕氣盛,性情暴躁,剛愎自用,堅決抗命。他對楚王說:“我當初讓您殺死公子重耳你不聽。我不敢說立大功,但也要用勝利來堵住那些奸佞小人的嘴巴。”楚王無奈,只給了子玉180輛戰車和少量的軍隊。大戰開始,子玉進攻,晉文公下令退避三舍。晉國退軍,一則報答了楚王的恩情,樹立了誠信的榜樣,取得了民心的支援;二則避開了子玉凌厲的攻勢,誘敵深入,反而爭取了主動;三則爭取了準備的時間,使其他盟國的軍隊有時間合圍楚軍。而這一切,對方並不知曉。楚軍將士見晉軍撤退,都不願再戰,子玉卻認為晉軍膽小畏懼,強令出擊。結果楚軍深陷重圍,全線潰敗,子玉含羞自殺。歷史就是這樣,子玉的自取其辱,成就了城濮之戰晉國的完勝。晉文公也在踐土會盟上,被周天子親自冊封為侯伯(諸侯之長),成為春秋時代第二位霸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德軍假扮英軍總能成功,而日軍假扮八路軍卻總被識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