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是肯定的。
一週五天工作,週末兩天休息,這個傳統並不悠久,起碼在中國歷史很短。一週七天的迴圈,這本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在清末之前,中國本土是沒有這個習慣的。但中國有自己的休假制度,而且名稱甚雅,喚作“休沐”。
到了唐代,休沐的等待時間變長了,每五天一休沐變成了每十天一休沐,即在每個月上中下旬的最後一天放假。而休沐的這一天,在唐代又被稱作“浣”,“上浣”“中浣”“下浣”對應的正是上中下三旬。《滕王閣序》中說:“十旬休假,勝友如雲。”說的正是旬休。除了日常放假外,元日、冬至、清明這三個節日都會放假七天。中秋節、夏至、臘日這三個節日則是給假三天,放假一天的節日則是多達二十一個。
要說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絕非浪得虛名,體現在官員放假上更是如此。除了唐朝傳下來的旬休制度外,各種節假日比起唐朝也是有增無減。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寒食、冬至各自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夏至、立春、人日(正月初七)、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此外,太后過生日那一天也要舉國放假同慶。有人統計,宋代公務員帶薪休假可達110天之多。如此豐富的節假日,跟今天的節假日相比,也是絲毫不遜色了。
到了明朝,官員的好日子一下子到了頭。旬休制度被取消,一開始,全年只放三次假:元日、冬至、皇帝的生日,一次假只有三天。這當然令士大夫們苦不堪言。後來皇帝開恩,增設了元宵長假十天,並下旨說:“今年上元節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這幾日官人每都與節假,著他閒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緊的事,明白寫了封進來”。民間放燈,“從他飲酒作樂快活,兵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攪擾省事”,並要以此“永為定例”。粗淺的白話之間,流露著與官民同樂濃濃的節日氣氛。明的制度被清所繼承,直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休假制度開始影響中國。
答案是肯定的。
一週五天工作,週末兩天休息,這個傳統並不悠久,起碼在中國歷史很短。一週七天的迴圈,這本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在清末之前,中國本土是沒有這個習慣的。但中國有自己的休假制度,而且名稱甚雅,喚作“休沐”。
休沐休沐,顧名思義,就是讓士大夫休息沐浴。有明確記載的休沐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時期。據《漢律》記載,官員五日一休沐。唐代的《初學記》上也記載說:“休假亦曰休沐。漢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到了唐代,休沐的等待時間變長了,每五天一休沐變成了每十天一休沐,即在每個月上中下旬的最後一天放假。而休沐的這一天,在唐代又被稱作“浣”,“上浣”“中浣”“下浣”對應的正是上中下三旬。《滕王閣序》中說:“十旬休假,勝友如雲。”說的正是旬休。除了日常放假外,元日、冬至、清明這三個節日都會放假七天。中秋節、夏至、臘日這三個節日則是給假三天,放假一天的節日則是多達二十一個。
(韓熙載夜宴圖。反映唐宋之際士人宴飲交遊的生活。)要說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黃金時代絕非浪得虛名,體現在官員放假上更是如此。除了唐朝傳下來的旬休制度外,各種節假日比起唐朝也是有增無減。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寒食、冬至各自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夏至、立春、人日(正月初七)、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此外,太后過生日那一天也要舉國放假同慶。有人統計,宋代公務員帶薪休假可達110天之多。如此豐富的節假日,跟今天的節假日相比,也是絲毫不遜色了。
(憲宗行樂圖(區域性)。反映明代宮廷歡度元宵佳節的場景。)到了明朝,官員的好日子一下子到了頭。旬休制度被取消,一開始,全年只放三次假:元日、冬至、皇帝的生日,一次假只有三天。這當然令士大夫們苦不堪言。後來皇帝開恩,增設了元宵長假十天,並下旨說:“今年上元節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這幾日官人每都與節假,著他閒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緊的事,明白寫了封進來”。民間放燈,“從他飲酒作樂快活,兵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攪擾省事”,並要以此“永為定例”。粗淺的白話之間,流露著與官民同樂濃濃的節日氣氛。明的制度被清所繼承,直到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休假制度開始影響中國。
參考資料:唐▪徐堅:《初學記》。宋▪龐元英:《文昌雜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