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7年踏出茅廬,到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為蜀漢勤勤懇懇耕耘了二十七年,期間自然也參與蜀漢的各場戰事。
可當劉備還在時,諸葛亮更多是擔任後勤保障工作,前線一般是不太插手,真正到諸葛亮領兵的時候,那要到226年北伐開始,這時的諸葛亮才大權在握,以丞相身份領兵出征。
要說諸葛亮噶過哪些魏國之臣,說法不太準確,倒不如說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魏國損失了哪些文臣武將,要更貼切些。
據諸葛亮自己所述(《後出師表》),這一戰因為各種因素,蜀漢方面損失很大,沒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兼曲長、屯將共七十多人。
此外還有精銳士兵,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共一千多人。
可別小看這一千多人,從隊伍編號來看,他們應該是劉備起家時的老兵,可能包括在徐州時的丹陽兵、在荊州時的荊州水師、入蜀後的南中山地步兵。
諸葛亮也提過:“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這些人不是作戰經驗豐富就是勇猛不可擋,在蜀漢中就如曹魏虎豹騎一般的存在,一下子損失了一千多箇中層幹部,別說蜀漢,就連曹魏也負擔不起。
可付出如此之多,得到的果實卻不能讓人滿意,將領方面,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投降,補給方面僅得到西縣一地數千戶人口。
由於此戰是諸葛亮精心準備,且魏國剛逢曹丕去世,局勢不穩的情況,本來應該得到更大的戰果,結果支出與收益嚴重不成正比。
為此諸葛亮斬了馬謖、張休、李盛等作戰不力的將領,上表自貶三級,要不是劉禪還得倚重他,恐怕諸葛亮的戰場生涯也就結束了。
經過差不多十個月的調養,蜀漢元氣恢復了一些,這一次諸葛亮吸收教訓,運用奇兵,不走祁山,而是抄小路,走綏陽小谷,兵出陳倉。
陳倉是座小城,是長安的前線護衛城之一,這裡的守將是曹魏大將軍曹真安排的郝昭和王生,兵力不過一千多人。
諸葛亮自己率兵兵圍陳倉,開始一場艱難的攻堅戰,蜀軍用雲梯、衝車進攻,魏軍則用火箭、石墨防禦,諸葛亮挖地道入城,郝昭挖橫溝阻擋,雙方你來我往,足足鬥了二十多日還不分勝負。
眼見春天即將到來,諸葛亮另一線路的軍隊也已經準備好,於是下令退出陳倉,期間魏將王雙前來追擊,被噶了。
《三國演義》中王雙是被魏延所殺,但按照諸葛亮求穩的心態,我認為在小道埋伏,用連弩射殺,比安排大將斷後更加保險。
王雙和王生有可能是同一人,因為之後曹叡論功行賞時,卻只賞郝昭一人,不見王生的影子,大機率是戰死了。
而郝昭在陳倉之戰後不久也病逝,或許是因為作戰時不慎受傷,導致不治去世,所以也可以說是列入諸葛亮的名單裡。
陳倉之戰後,魏國放鬆警戒,此前曹休在江東戰線失利,不得已急調關中精銳去江東,導致關中空虛,給了諸葛亮一個絕佳的機會。
諸葛亮選擇在冬天出征陳倉,目的就是為吸引關中守備的力量,等到各路魏軍到來前及時抽身撤退,把注意力全引到陳倉。
此刻蜀漢的另一路軍隊由陳式帶領,趁機拿下了隴右地區的武都、陰平,加強漢中前線的戰略縱深,諸葛亮修築漢、樂兩城,護衛漢中。
此戰魏、蜀雙方都沒有決戰的打算,諸葛亮達到目的就收手,曹叡還得忙江東的事,看諸葛亮回去後也就退兵,把鞭長莫及的武都、陰平交了出去。
從229年到231年,近兩年的時間,諸葛亮的重心全在加強漢中防備上,三年前的街亭慘敗,這時才算是緩過氣來,可以再展拳腳了,但諸葛亮還在等著一個時機。
首次北伐之所以一開始就取得大勝,是因為曹魏家裡出事了,曹丕去世加上曹魏的注意力都在江東,關中空虛,才讓諸葛亮一擊即中。
而第二次雖然是運用虛虛實實,雙線出擊,也取得不錯的戰果,但還是以曹魏在江東失利,大將軍曹休去世為前提的。
何況奇兵也得用得好,一旦用得不好,反而成為給對手送的經驗值,諸葛亮用兵求穩,不好冒險,所以這一次他足足等了兩年,終於等到這個機會。
這一年一直負責關中防務的大將軍曹真病重,且關中遭遇旱災,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和新任關中大都督司馬懿來了一場硬仗。
此戰雙方都有損失,且各有說法,諸葛亮方面(《漢晉春秋》)是說斬獲魏軍三千人,獲得五千副玄鎧、三千一百張角弩,而司馬懿方面(《晉書.宣帝紀》)是斬殺俘獲蜀軍過萬。
資料來看,諸葛亮這邊有零有整,也更符合實際情況,比較可信,總的來說魏國方面損失大些,連三朝老臣張郃都在木門道被伏擊,繼曹休、曹真之後,曹魏能打的老將差不多掉完線了,只能依賴一個司馬懿。
第五次北伐和第四次之間隔了三年的時間,可以肯定諸葛亮還是老套路:休整加找時機,只是鑑於之前幾次因為缺糧而不得不後退的教訓,這三年裡他還做了一件大事:屯糧。
234年的天下並沒有發生什麼足以動搖曹魏政權的事情,對諸葛亮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出征時機,不過曹魏山陽公劉協在這一年三月去世,而諸葛亮在四月就誓師北伐,所以這兩者之間應該是有關聯的。
考慮到在出徵前諸葛亮還聯絡東吳一起出兵,大概一向以復興漢室為目標的諸葛亮,也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畢竟劉協一死,漢朝劉家的號召力也就沒,蜀漢永遠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了。
由於之前幾次出征都是以攻下城池再固守為主線任務,意在擴大前線版圖,收取補給,但蜀軍的攻堅戰力不強,往往還沒攻下城池,曹魏的騎兵就趕來了。
所以這次諸葛亮調整戰略,將兵力佈置在五丈原,企圖以野外戰場和魏軍來場生死之戰,這次意圖是在消滅魏軍的作戰力量,可這一切都被司馬懿看在眼裡。
面對諸葛亮送女裝、辱罵等挑釁,司馬懿毫不猶豫,他清楚魏軍強在騎兵的機動性和前線城池的防守,但關中地區多山地,而山地戰正好是蜀軍特長,司馬懿揚長避短,採取堅守的方法,活活把諸葛亮耗沒了。
這一年八月的秋天,經過四個月的相持,諸葛亮已經油盡燈枯,魏軍不費力氣就逼得蜀軍自動退兵,雙方在戰場上都沒有什麼損失。
倒是諸葛亮去世後,內部就爆發魏延和楊儀奪權的情況,結果就是大將魏延被斬,楊儀下獄被砍,從此蜀漢進入近二十年的自保狀態,直到費禕去世,姜維掌握軍事後才轉守為攻。
在諸葛亮執政的十一年時間裡,總共進行過五次和魏國的正面交鋒,所噶的魏國將領也不在少數,只是因為記錄缺失,有名有姓的不過張郃、王雙,以及一個不確定的郝昭而已。
但是看成績不能只看分數,在當時魏強蜀弱的環境下,諸葛亮在軍隊、經濟、補給皆處於劣勢,依舊能攻城掠地,擊破魏國軍隊,斬殺大將,以少勝多,反而把曹魏弄得兩頭不能兼顧,在夾縫中儲存住瀕臨滅亡的蜀漢,諸葛亮的功勞著實不小。
從207年踏出茅廬,到234年病逝於五丈原,諸葛亮為蜀漢勤勤懇懇耕耘了二十七年,期間自然也參與蜀漢的各場戰事。
可當劉備還在時,諸葛亮更多是擔任後勤保障工作,前線一般是不太插手,真正到諸葛亮領兵的時候,那要到226年北伐開始,這時的諸葛亮才大權在握,以丞相身份領兵出征。
要說諸葛亮噶過哪些魏國之臣,說法不太準確,倒不如說在他的運籌帷幄下,魏國損失了哪些文臣武將,要更貼切些。
第一次北伐:公元228年春,損失很大的一次,蜀漢數年都沒有恢復過來據諸葛亮自己所述(《後出師表》),這一戰因為各種因素,蜀漢方面損失很大,沒了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兼曲長、屯將共七十多人。
此外還有精銳士兵,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共一千多人。
可別小看這一千多人,從隊伍編號來看,他們應該是劉備起家時的老兵,可能包括在徐州時的丹陽兵、在荊州時的荊州水師、入蜀後的南中山地步兵。
諸葛亮也提過:“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
這些人不是作戰經驗豐富就是勇猛不可擋,在蜀漢中就如曹魏虎豹騎一般的存在,一下子損失了一千多箇中層幹部,別說蜀漢,就連曹魏也負擔不起。
可付出如此之多,得到的果實卻不能讓人滿意,將領方面,魏國天水守將姜維、梁緒、尹賞、上官雝投降,補給方面僅得到西縣一地數千戶人口。
由於此戰是諸葛亮精心準備,且魏國剛逢曹丕去世,局勢不穩的情況,本來應該得到更大的戰果,結果支出與收益嚴重不成正比。
為此諸葛亮斬了馬謖、張休、李盛等作戰不力的將領,上表自貶三級,要不是劉禪還得倚重他,恐怕諸葛亮的戰場生涯也就結束了。
第二次北伐:公元228年冬,雙線進攻第一線經過差不多十個月的調養,蜀漢元氣恢復了一些,這一次諸葛亮吸收教訓,運用奇兵,不走祁山,而是抄小路,走綏陽小谷,兵出陳倉。
陳倉是座小城,是長安的前線護衛城之一,這裡的守將是曹魏大將軍曹真安排的郝昭和王生,兵力不過一千多人。
諸葛亮自己率兵兵圍陳倉,開始一場艱難的攻堅戰,蜀軍用雲梯、衝車進攻,魏軍則用火箭、石墨防禦,諸葛亮挖地道入城,郝昭挖橫溝阻擋,雙方你來我往,足足鬥了二十多日還不分勝負。
眼見春天即將到來,諸葛亮另一線路的軍隊也已經準備好,於是下令退出陳倉,期間魏將王雙前來追擊,被噶了。
《三國演義》中王雙是被魏延所殺,但按照諸葛亮求穩的心態,我認為在小道埋伏,用連弩射殺,比安排大將斷後更加保險。
王雙和王生有可能是同一人,因為之後曹叡論功行賞時,卻只賞郝昭一人,不見王生的影子,大機率是戰死了。
而郝昭在陳倉之戰後不久也病逝,或許是因為作戰時不慎受傷,導致不治去世,所以也可以說是列入諸葛亮的名單裡。
第三次北伐:公元229年春,雙線進攻第二線陳倉之戰後,魏國放鬆警戒,此前曹休在江東戰線失利,不得已急調關中精銳去江東,導致關中空虛,給了諸葛亮一個絕佳的機會。
諸葛亮選擇在冬天出征陳倉,目的就是為吸引關中守備的力量,等到各路魏軍到來前及時抽身撤退,把注意力全引到陳倉。
此刻蜀漢的另一路軍隊由陳式帶領,趁機拿下了隴右地區的武都、陰平,加強漢中前線的戰略縱深,諸葛亮修築漢、樂兩城,護衛漢中。
此戰魏、蜀雙方都沒有決戰的打算,諸葛亮達到目的就收手,曹叡還得忙江東的事,看諸葛亮回去後也就退兵,把鞭長莫及的武都、陰平交了出去。
第四次北伐:公元231年春,諸葛亮和司馬懿首次對決從229年到231年,近兩年的時間,諸葛亮的重心全在加強漢中防備上,三年前的街亭慘敗,這時才算是緩過氣來,可以再展拳腳了,但諸葛亮還在等著一個時機。
首次北伐之所以一開始就取得大勝,是因為曹魏家裡出事了,曹丕去世加上曹魏的注意力都在江東,關中空虛,才讓諸葛亮一擊即中。
而第二次雖然是運用虛虛實實,雙線出擊,也取得不錯的戰果,但還是以曹魏在江東失利,大將軍曹休去世為前提的。
何況奇兵也得用得好,一旦用得不好,反而成為給對手送的經驗值,諸葛亮用兵求穩,不好冒險,所以這一次他足足等了兩年,終於等到這個機會。
這一年一直負責關中防務的大將軍曹真病重,且關中遭遇旱災,諸葛亮再次兵出祁山,和新任關中大都督司馬懿來了一場硬仗。
此戰雙方都有損失,且各有說法,諸葛亮方面(《漢晉春秋》)是說斬獲魏軍三千人,獲得五千副玄鎧、三千一百張角弩,而司馬懿方面(《晉書.宣帝紀》)是斬殺俘獲蜀軍過萬。
資料來看,諸葛亮這邊有零有整,也更符合實際情況,比較可信,總的來說魏國方面損失大些,連三朝老臣張郃都在木門道被伏擊,繼曹休、曹真之後,曹魏能打的老將差不多掉完線了,只能依賴一個司馬懿。
第五次北伐:公元234年春,諸葛亮最後一戰第五次北伐和第四次之間隔了三年的時間,可以肯定諸葛亮還是老套路:休整加找時機,只是鑑於之前幾次因為缺糧而不得不後退的教訓,這三年裡他還做了一件大事:屯糧。
234年的天下並沒有發生什麼足以動搖曹魏政權的事情,對諸葛亮來說並不是一個合適的出征時機,不過曹魏山陽公劉協在這一年三月去世,而諸葛亮在四月就誓師北伐,所以這兩者之間應該是有關聯的。
考慮到在出徵前諸葛亮還聯絡東吳一起出兵,大概一向以復興漢室為目標的諸葛亮,也知道這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畢竟劉協一死,漢朝劉家的號召力也就沒,蜀漢永遠只能是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了。
由於之前幾次出征都是以攻下城池再固守為主線任務,意在擴大前線版圖,收取補給,但蜀軍的攻堅戰力不強,往往還沒攻下城池,曹魏的騎兵就趕來了。
所以這次諸葛亮調整戰略,將兵力佈置在五丈原,企圖以野外戰場和魏軍來場生死之戰,這次意圖是在消滅魏軍的作戰力量,可這一切都被司馬懿看在眼裡。
面對諸葛亮送女裝、辱罵等挑釁,司馬懿毫不猶豫,他清楚魏軍強在騎兵的機動性和前線城池的防守,但關中地區多山地,而山地戰正好是蜀軍特長,司馬懿揚長避短,採取堅守的方法,活活把諸葛亮耗沒了。
這一年八月的秋天,經過四個月的相持,諸葛亮已經油盡燈枯,魏軍不費力氣就逼得蜀軍自動退兵,雙方在戰場上都沒有什麼損失。
倒是諸葛亮去世後,內部就爆發魏延和楊儀奪權的情況,結果就是大將魏延被斬,楊儀下獄被砍,從此蜀漢進入近二十年的自保狀態,直到費禕去世,姜維掌握軍事後才轉守為攻。
總而言之在諸葛亮執政的十一年時間裡,總共進行過五次和魏國的正面交鋒,所噶的魏國將領也不在少數,只是因為記錄缺失,有名有姓的不過張郃、王雙,以及一個不確定的郝昭而已。
但是看成績不能只看分數,在當時魏強蜀弱的環境下,諸葛亮在軍隊、經濟、補給皆處於劣勢,依舊能攻城掠地,擊破魏國軍隊,斬殺大將,以少勝多,反而把曹魏弄得兩頭不能兼顧,在夾縫中儲存住瀕臨滅亡的蜀漢,諸葛亮的功勞著實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