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魯世元

    我家孩子十三歲上師範,當時一位領導眉頭緊鎖說道:今天先留下,那一天讀不下去了,你把她接回去得了。

    孩子從三歲開始認字特快,唐詩也能背多首。

  • 2 # 沐曦9279671867

    四歲的孩子無所謂多少,孩子小,正是長身體的時候,識字背誦唐詩作為一種益智、遊戲之類的就可以,培養一種自覺學習的能力,點到為止就行,不能讓孩子累著,那樣會適得其反了。

  • 3 # 故居行

    順其自然,不要強孩子所難,孩子有興趣,多教些,孩子沒興趣,慢慢啟發,不要設定上線下線,讓他(她)在愉愉快快中學習。

  • 4 # 夢壑

    首先,對你不受“快樂教育”流行思潮影響,堅持在學齡前教幼兒學習給予鼓勵!其次,我就此也談談一些看法。一、應該抓住幼兒快記黃金期。因為人的一生,無論其智愚,在2至7歲前都是快速記憶能力最強的年齡段,這段時間,人們稱為“快記黃金期”。也就是說,過目不忘、過耳不忘主要就在這個階段。但這個階段有一個特點,就是記得快,忘得也快。因此,只要幼兒不強烈抗拒,家長或其它大人就可以引導他(她)背誦記憶一些恆久可用的知識文字,而識字、古詩詞、古文等,都是文科方面一生需要的知識文字。還要提醒一點:幼兒時期記住的東西,成人後大都會遺忘的,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但幼兒時期曾經記住過的東西,成人後再重溫,就會很快復憶起來。

    二、應該引導幼兒“死記硬背”。很多人以為“死記硬背”是貶義,是不可取的學習方法。其實,人一生對基礎知識的儲備,主要還是要靠囫圇記憶的。這就相當於計算技術領域的資料庫資訊儲存,在不使用時,只要有這些資訊存在就行,而一旦使用時,可以很快呼叫它。為什麼強調幼兒的硬記呢?因為幼兒時期,其生理發育的特點就是形象思維遠遠快於抽象思維,你給他們過多地“講解”詩詞含義、思想等,就是在限制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發育。這是不可取的。而為什麼硬記又有用呢?因為幼兒時期也是語言發育的關鍵期,你無論教他們什麼發聲的內容,都是在幫助他的語言發育。

    三、應該量力而行指導。人的幼兒時期,主要還是長身體、育心理、尋快樂的時段。因此,根據每個幼兒個體的不同特點,大人是可以因材施教的。至於學習內容多少為好,是沒有固定數量標準的。也就是說,只要你方法得體、他(她)接受得了,你教他(她)再多的硬記知識,也不算多。比如我兩個孫,大孫在4歲時,能背50多首《千家詩》中的詩,識字500個左右。大孫有時一天自己提出要識近10個的生字,我也順著他,只要他次日還記得。但隨著記憶量的增加,我在他5歲時識得1200多漢字、能自我閱讀繪本後,不再同意讓他繼續識生字了,因為他還有其它學習娛樂活動, 時間上無法安排(不能佔用他太多玩耍的時間)。而小孫在3歲時,已可背誦20首左右的詩、識260個左右的漢字,但他不太願主動增加新內容,我也就一任其意,但每天覆習前面的內容是必須的。

    五、應該讓幼兒學玩結合。許多人只知道“寓教於樂”這個詞淺表的意思,並沒有認真思考它的內在含義。這個詞,更多的是說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時的方法問題,就是你的教育理念最好在娛樂、玩樂時灌輸給別人,而不是反過來,你只能在娛樂、玩樂時才能教孩子學習知識。我的觀點是,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心無旁騖;孩子玩樂時,一定不要隨便打斷他(她)——除非遇到安全等可能的大風險。當然,在玩樂時,可以把學習內容融合進去,孩子得到了快樂,知識也被複習了,這樣效果也很好的。比如大孫3歲那年春天,我有次帶他到城中修整過的河渠邊玩耍時,他看到河渠邊下垂的青青柳條隨風飄蕩時,就脫口背出“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的詩句。我就藉機說:“這首詩是誰寫的呀?好像還有兩句啊。”他就告訴我,作者是唐代的王之渙,並背出了全詩。

    幼兒是人生的起點,大人不必操之過急,但也不應抱著“放養”的心態來養育。孩子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社交習慣等,都是在此階段啟蒙並基本成型的,所以大人們切不可大意。一個人如果在幼兒時期形成了一個好習慣,可以說他(她)的一生就至少可以過得平順、快樂許多。傳統俗語說“三歲看老”,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幼兒學習初始階段,大人一定要全程陪伴,讓他(她)形成好習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陸的資本市場有那些是t加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