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漪思飄緒

    其實就是——陳泮嶺不認可唐豪的“陳王廷創拳說”,即不認可唐豪關於太極拳發源陳家溝之說。

    (1)陳泮嶺的《太極拳屬武當門說》、《近代太極拳勢傳自陳家溝說》

    1963年,陳泮嶺在《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的序中,有“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之句,之後就有 《太極拳屬武當門說》、《近代太極拳勢傳自陳家溝說》。

    陳泮嶺《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目錄

    陳泮嶺《太極拳屬武當門說》

    太極拳屬武當門說

    國術種類甚多,自隋唐以後,分為少林、武當兩大門派,而每派中又分許多種類。一般人稱少林為外家,武當為內家,又說少林主剛,武當主柔,實際上無論哪種拳,既還有戰鬥技能,皆有攻守方法,而必須剛柔並濟,不過少林是由剛練到柔,武當是由柔練到剛,結果皆是剛柔並濟。少壯者宜練少林,老弱父女宜練武當。練少林進步快,練武當收效慢。先練少林,後練武當,進步迅速,且易達到精妙境地。

    近代太極拳勢傳自陳家溝說

    據考證在唐時已有太極拳,如李道子、許宣平皆擅此,或此種太極拳,後復經張三丰在武當山加以整理研究而著名。

    ......現在之太極拳,皆出於楊家、吳家、武家、郝家。郝家出於武家,吳家出於楊家;而楊家與武家,又出於陳家。可以說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但陳家溝太極拳又是傳自何人?尚難找出確實證據。

    ……太極拳之源流,在今日難以稽考,惟其傳自陳家溝,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認者也。

    由於楊露禪學藝陳長興,陳泮嶺就有了“陳家溝是近代太極拳策源地”的判斷。

    (2)陳泮嶺為《太極拳正宗》作序,其中的“蔣發傳拳”之說,同於唐豪的調研記述。

    1935年,陳泮嶺為杜元化所著《太極拳正宗》作序:“世所傳太極拳精微奧妙,名同實異者,實繁有徒,今尚有湮沒弗彰。河南溫縣趙堡鎮之太極也。餘觀其拳,系師承懷慶溫縣蔣先生髮”,“餘酷嗜拳法,歷訪名家,冀得其精秘。不料,今得杜先生育萬所著秘而不傳的‘太極拳圖解十三樣,公之同好,方覺太極拳名實相符”。

    陳泮嶺在當地聽到的“蔣發傳拳說”,與唐豪在《太極拳研究》中記述的當地流傳“蔣為奏庭之師”(蔣發是陳王廷的師傅),是相同的。而且,與陳鑫在《文修堂抄本》中留言“決不可言陳氏拳法得於蔣氏”,形成了三方的證明。

    不論蔣發是明朝或清朝,還是有兩個蔣發(蔣發/蔣僕、蔣把式),都說明有蔣氏傳拳的存在。

    “蔣氏傳拳”的說法,從楊露禪學藝(1820年前後)到唐豪調研(1932年),傳述了至少一百年。

    陳鑫、杜元化對“蔣發”的記述,顯然來自不同的人群。杜元化得自任長春,陳鑫得自陳仲甡?

    a)1928年陳鑫在《拳經四套五套.手抄拳譜》中寫下《辨拳論》,其中寫道“前明有父女從雲南至山西,住汾州府汾河小王莊,將拳棒傳與王氏。河南溫東劉村(應為小留村)蔣姓得其傳,人稱僕伕。此事容或有之”。

    b)1935年杜元化《太極拳溯源》,其中寫道“先師蔣老夫子原籍懷慶溫縣人也,生於大明萬曆二年(1574年),世居小留村,在縣之東境,距趙堡鎮數里之遙,至二十二歲學拳于山西太原省(應為山西省太原府)太谷縣王老夫子諱林禎......據聞王老夫子學於雲遊道人......餘師常雲:‘此拳本是修身練氣之術,長生不老之基,打人尤其餘事’ ”。

    還有陝西紅拳研究人士的調研所聞:趙堡及陳家溝出現形式相同的拳,現在叫太極拳;趙堡張彥人稱“神拳”,有人問他的拳跟誰學的,他拳是在黃河灘遇道神仙得來的;在陳家內部有一種說法,陳家拳不能忘了瓜瓜姑姑和禿子姑父。

    “禿子姑父”的說法,類似口述傳承的楊露禪師爺“蔣疤”(傳聞中陳長興的師傅蔣發;陳鑫“蔣把拾乾隆年間人”;“王宗嶽先生因呼蔣發為禿小子”)。

    (陝西長安縣郭杜鄉香積寺村,還流傳張三丰是香積寺人之說,其自由瘋癲,村裡人叫他張瘋子,傳在村遇仙得道有神能,後到寶雞傳道,因其兄在四川坐堆子(幹事),又下四川,由四川又上武當。)

    (3)陳泮嶺題詞《陳氏太極拳圖說》,意為:陳式太極拳小架是陳仲牲所編。

    1933年,出版《陳氏太極拳圖說》,陳泮嶺作《太極拳譜題詞》。題詞為“吾宗溫人,天縱英義,實闢拳宗,悉本太極,其嗣昌之,推闡以易”。

    陳泮嶺在陳家溝聽到的資訊,是“ 天縱英義,實闢拳宗 ”------“英義”就是陳仲牲,他創編了陳家溝的太極拳新架(後來稱為“小架”)。

    杜嚴《陳氏太極拳圖說序》說:“品三陳先生,英義先生之哲嗣。” 意思就是:陳鑫(字品三)是英義(陳仲甡)先生的兒子。

    那時,在陳家溝教的拳,多稱為陳長興的老架;陳仲牲的“新架”就是後來的小架。

    1972年陳照丕去世後,1973年陳照奎到陳家溝去教一路83式。陳家溝的拳師就把83式稱做“新架”。之前的“新架”,就改稱“小架”。

    陳家溝的老架、新架,均以陳長興為時間界定標準。認為陳長興傳授,就稱為“老架”,後來編的就稱為“新架”。

    新架、老架的說法,最早出現在1932年陳子明著述中的《太極拳要義二》,有一段對父親的記述:“先嚴諱復元,自旭初,初學於耕耘公,功成後復從仲甡(1809—1871)習新架”。這裡的“仲甡”指陳仲甡,是陳鑫的父親。

    這句意思是:陳子明的父親陳復元,最初跟陳耕耘學“老架”,後又向陳仲甡習練“新架”(小架)。

    在這裡,陳復元學於陳耕耘的陳氏太極拳“老架”,指《兩儀堂本》中的“頭套十三勢”(並不是如今所說的“老架一路74勢”),即“舊頭套十三勢”。

    陳子明《器械叢集陳兩儀堂記》中 “太極拳(即十三折)”的拳譜,其中“栽一捶(原注︰老拳此處有鋪地錦)”,對應的“頭套十三勢”招式即為“鋪地錦”。

    由此可知,“新架”是在“老拳”的基礎上改編而成

    老拳“頭套十三勢”,是陳耕耘在父親陳長興所創拳術(陳照丕著述中的“老拳譜92勢”)的基礎上,採摘了“二套拳”、“小四套”(陳季甡抄本)的招式而創編的一套拳。

    由此可知,陳耕耘學過“陳季甡拳譜”中的幾套拳術,應是陳有本所授。顯然,“陳耕耘學藝陳有本”的說法無誤。同時,也符合了一種說法:當時陳家溝,村北的拳場是陳有本教剛硬的拳法,村南是陳長興教柔軟的拳法。

    *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陳季甡拳譜抄本:

    頭套捶、二套捶、三套捶、四套捶、又四套捶、小四套、五套捶、三十六勢滾跌法、短打、又短打、拳經總歌(“縱放屈伸人莫知”)、拳經總歌(108式)、春秋刀十路、雙刀十路、花刀六路單刀、夾槍棍、黑旋風大上西天棍架子、十五紅十五炮拳架記、長槍總說、二十四勢槍圖。

    注:“拳經總歌”(108式)的歌訣,缺字若干。

    因此,陳復元學於陳仲甡的“新架”,就是<兩儀堂本>中的“太極拳(十三折)”,即“新頭套十三勢”

    在<兩儀堂本>中“太極拳,一名頭套拳,一名十三勢,即十三折,亦即十三摺也”。此種闡釋,陳子明學自陳鑫(陳仲甡的兒子)。

    這就是“天縱英義,實闢拳宗,悉本太極,其嗣昌之”的意思:陳仲牲改拳,兒子陳鑫發揚光大

    陳子明(1878-1951),河南省溫縣陳家溝人。自小隨父親復元(字旭初)、叔父貫元習練家傳拳術,又從族叔陳鑫(字品三)讀書習文。

    相對而言,<兩儀堂本>出現的較晚,是陳子明在父親陳旭初和老師陳鑫的基礎上,整理而成,記述了父親傳下的老架、新架。

    陳季甡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拳譜抄本、陳鑫1928年九月初二“拳經四套五套”的拳譜抄本中,沒有“十三勢、十三折、太極拳”的說法。

    <兩儀堂本>把<文修堂本>裡的炮捶作為“二套炮捶”,顯然文修堂比兩儀堂本要早一些。在<文修堂本>中有“民國十七年(1928年)九月二十二日”的標記。

    《器械叢集陳兩儀堂記》用字較文雅,而且錯字較少;而“文修堂本”用字較俗,有些同音字的誤用,可能有最初上課的筆記。

    *

    1932年的時候,溫縣有兩種“新架”。除了上述的陳仲甡傳下的,還有趙堡陳清平傳下的拳架,也傳入了陳家溝拳師之中。比如陳子明<兩儀堂本>中,有兩頁是後來加進去的忽雷架。

    從唐豪先生1932年去陳溝調查後,記述還有一種“上承老架而又發展為新架的傳拳世系”,就是陳清平的趙堡太極拳系,看不出陳有本傳陳青萍,那時還沒有陳有本傳陳清平小架拳的說法。

    *

    趙堡沒傳炮捶、陳鑫沒寫炮捶,而陳季甡架有炮捶。因此,1825年,陳清平收徒和兆元,之後的幾年期間,陳清平因材施教而編新拳,陳有本編通背炮捶(1852年以後又被陳耕耘改編成“二路炮錘”)。

    在陳子明的著述《陳氏世傳太極拳術》的拳理中,既有老拳的,也有新架的內容。前面部分有陳長興太極拳系的《十大要論》和《用武要言》一些內容,後面部分有陳鑫著述中的某些內容,不過並非完全的抄襲,也經過自己的組織寫作。

    陳鑫1928年九月初二“拳經”抄譜

    其實,為他人著作做序,就是幫忙宣傳推廣,通俗的說“有側重的吹捧一下”。

    姜容樵民國二十一年為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作序,在側重推崇陳子明說法的同時,還遠望一下“唯是否陳王廷之上還有知技者”。在姜容樵姚馥香的著述《太極拳講義》中有“清初太極專家王宗嶽,發明太極長拳,並著拳論”,還認為陳延熙(陳長興之孫)傳出了王宗嶽太極拳譜。

    姜容樵姚馥香的著述《太極拳講義》中,還有張三丰數傳至“清初傳山右王宗嶽,數傳至河南蔣發、陳長興。長興傳廣平楊露禪、陳耕耘、李白魁諸人”之句。

    黃元秀為陳子明《陳氏世傳太極拳術》作序,“想當年傳之楊氏者,殆即陳氏先祖歟”------當初傳楊露禪的,就是陳子明的陳氏先祖 陳長興。而後,黃元秀在民國三十三年出版的《太極要義》中,首篇是張三丰小傳。

    《陳氏世傳太極拳術》黃序

    太極拳風行南北盛極一時,其方法在沾連粘隨,其要旨在以圓圈攻人亦以圓圈避人;功淺者圈大而力緩,功深者圈小而力速。寥寥數語易學而難精,非竭數十年之精力不能窺見堂奧也。

    其源流據名師楊君澄甫雲:乃祖露禪先生學自河南溫縣陳家溝。今閱此書知在陳氏家傳已久,想當年傳之楊氏者,殆即陳氏先祖歟。陳君子明秉家學淵源,近受海上黃、江諸君之聘,設帳滬瀆,好學諸子日夕請益,並請將拳譜刊行於世。學此拳者必以先睹為快,他日紙貴洛陽定可預卜。今將付梓,聊附數語以志涯略。

    中華民國二十年春三月七日

    虎林 黃元秀

    那時,在有限資訊的情況下,陳泮嶺等人也想知道太極拳傳自何時,但,都受到“拳術單線傳承”的思維慣性影響,甚至有過西方教育經歷的唐豪顧留馨,也認為太極拳由戚家拳演變成了“陳氏太極拳一路二路”,根本沒有考慮拳術是不斷融合發展的,比如“濟源神拳”拳譜,在心意拳的理法下,有太祖神拳的歌訣,按常規,心意拳應先出現在濟源,那麼在歷史上,太祖神拳比心意拳出現的晚?(這是另外的問題,此不贅述。)

    作序者也想知道太極拳傳承的具體資訊,然而沒有;在1932年唐豪去陳家溝調研時,還沒有陳家溝太極拳歷代傳承人的說法,只有“楊露禪學藝陳長興”的事。於是,陳泮嶺只能客觀的說“陳家溝是近代太極拳發源地”了。

    在1963年時,陳家溝太極拳的影響並不大。

    1960年,顧留馨為編寫《陳式太極拳》,從京借調陳照奎來滬教拳,陳式拳開始在上海生根。顧留馨與沈家楨透過編撰《陳式太極拳》,巧妙地把沈家楨體悟的楊式太極拳理論、以及推手技法,融合進陳式太極拳中,使陳式拳繼陳鑫之後有了更豐厚的理論。陳式拳也更“太極化”了。 1981年3月,顧留馨曾力勸三浦英夫訪問邯鄲與陳家溝。當時的陳家溝十分閉塞落後,沒有一條公路。為更好接待日本訪問團,溫縣政府立即撥款修路,開辦陳式太極拳培訓學校,建校舍、操場,陳式拳也順勢走上發展之路。多年來顧留馨邀請陳照奎、馮志強等來滬教拳,力推洪均生,又鼓勵陳立清、陳小旺、丁金友、萬文德等繼承陳式太極拳,他嘔心瀝血為陳式拳培養了大批人才,為陳式拳的興盛開闢了路徑。對陳式太極拳在海內外的發展,功不可沒;對中國武術走向世界,厥功至偉!(摘自《顧留馨<砲捶>新版序》)顧留馨在臨終前三個月,臥床為來訪者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太極拳在中國流傳有三百餘年,河南溫縣陳家溝村人陳長興教了楊露禪,經楊氏祖孫三代教學於北京。逐漸流到全國。今已遍及世界。顧留馨,1990年3月20日於上海寓所。"他對楊氏太極拳的高度評價,是完全符合近代太極拳發展史的 (見《武林》1991年第2期《太極名家顧留馨生前一席談》)。王西安坦承,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對陳家溝和太極拳的支援力度不夠,太極拳的宣傳和推廣,僅僅是民間自發形式,所以才有今天和少林寺的巨大差距。 溫縣旅遊局副局長黃小全說,溫縣認識到了太極拳的價值,“於是溫縣決定以太極拳為載體,打出溫縣的影響力,招商引資搞建設。” (摘自2009年9月3日《河南商報》.“把脈太極”系列報道之四)。

    答題小結:

    (1)1963年,陳泮嶺在書序中,有“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之句,其實是不認可唐豪顧留馨的“陳王廷創拳說”。

    (2)“蔣氏傳拳陳家溝”的說法,傳述了至少一百年。從1820年楊露禪學藝陳長興,到1932年唐豪去陳家溝。

    (3)1932年時的“陳氏太極拳新架(後來的小架)”,是陳仲甡在“老拳”的基礎上改編的。

  • 2 # 勇敢的星辰Ho

    公知們是正事不足邪事有餘!一天天自以為是、胡說八道、到處制文化垃圾!毋庸置疑:近代太極拳發源地就是陳家溝!

  • 3 # wJBBJw

    被自己帶歪了,現在真正能打的太極見不到了。河南武林風擂臺,太極選手上臺就是捱打的局面很難改變,也無人能夠改變!

  • 4 # 諾巖2009731085811

    其實武當太極拳比陳氏太極拳創立的要早,武當太極拳是張真人元末明初創立的,陳式太極拳是明末陳王延創立的,由於武當太極拳不外傳所以沒有來自陳家溝的陳氏太極拳流傳的廣泛,因為陳氏太極拳才有了楊氏、吳氏、孫氏、和氏等太極拳流派,所以

    說陳家溝為近代太極拳發源地也名副其實。

  • 5 # 劉星Study

    陳家溝太極拳是在清朝乾隆時期民間自發組織的形式,後來演變出東北拳社,東南拳社,西北拳社,像吳氏太極拳,和式太極拳,李式太極拳,還有一代宗師楊露禪的楊式太極拳也都是從陳氏太極拳演變而來。

    楊露禪,直隸省廣平府人(今河北省邯鄲永年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將太極拳發揚光大的武術家。深得陳式太極拳傳人陳長興所傳精髓。

  • 6 # 世間沒有完美努力吧

    不知道他有什麼證據?

    我更相信另一種說法,陳長興的太極拳學自蔣發,是王宗嶽太極拳的一支。

    陳長興因為學了外面的太極拳,遭到陳家溝內部的抵制。

    陳家溝的太極拳多次斷流,都是在外面傳的太極拳,又傳回陳家溝,才續起來的。

    解放後的陳家溝,是陳家祖傳的那套拳法,而不是陳長興傳的太極拳。

    改革開放之後,太極拳興盛起來了,各種太極拳的理論公開傳播,陳家溝的拳為了顯得高大上,下了很大的力氣,按照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和各派的太極拳論,一點點的改造,終於有了真正的太極拳的味道。

    曾經的太極拳都是上流社會,都是衣食無憂的富貴人士習練的,這些富貴人士,由於他們的階級屬性,都站在了無產階級的對立面,甚至抗日時期成了漢奸,所以遭到政治上的處罰,唐豪和顧留馨為了符合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政治觀念,帶著目的性的結論做研究,於是變相的指令陳家溝是太極拳的發源地。

    當然,這是一種說法,基本上是各信各的,誰也說服不了誰。

    最後變成了背靠政府的比拼,哪個省下大力氣宣傳,哪個省太極拳的就多,就顯得有聲勢,話語權就大。

    政府為什麼也要參與?為了發展經濟,促進旅遊,帶動全省的GDP

    相信太極拳來自張三丰的,多去武當山,相信太極拳來自陳王廷的,去陳家溝,相信天下武功出少林的,都去少林寺。

    在民國之前,一直流行,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練武術的都是下九流,沒人不屑於給武術寫歷史,練武功的都文化水平不高,文化傳播力也弱,所以流傳到今天的武術資料,很難讓人滿意,眾說紛紜,萬般懸案。

    歷史資料的傳承要看運氣,真的歷史資料未必流傳下來,假的倒是可能運氣很好啊,吹牛逼都能流傳到現在,我最可信的就是墓誌銘了,那裡是吹牛逼的重災區。

    所以說追究這個歷史,真的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現代人更應該做的事,選擇一種方法,把自己的身體練好,精氣神健旺,這才是比較實際的。

    提倡尚武精神,不要娘炮文化,同性戀盛行,才是武術的最大社會意義

  • 7 # 二Sir

    陳氏太極拳是中華太極拳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諸多太極流派的拳學母體。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年來,溫縣按照中共焦作市委關於打造“世界太極城·中原養生地”的總體要求,確定“全力打造享譽世界的太極聖地”發展方向,圍繞做大做強太極拳文化產業的目標,強力實施“太極+”戰略,推動了太極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新階段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的太極拳面臨著空前的時代機遇與廣闊的傳播空間,發展太極拳,傳承太極拳文化,是陳氏太極拳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也是陳氏太極拳薪火相傳的現實要求。

    一 當代陳氏太極拳宏觀發展狀態概述

    提及當代陳氏太極拳發展現狀,首先當從陳氏太極拳祖庭河南焦作溫縣談起。以河南焦作溫縣為中心,在眾多陳氏太極拳弟子傳人眾志成城的薪火相傳之下,陳氏太極拳走向全國,傳播世界,成為當代中華太極拳造福人類的一面旗幟。

    (一)以河南溫縣為中心的陳氏太極拳發展狀況

    溫縣位於豫北平原西部,南臨黃河,北瀕沁水,根系河洛,坐擁太行,不僅是國內知名的“四大懷藥”原產區,同時也是享譽全球的中華“太極聖地”。在這塊土地上,“懷山藥”“懷地黃”“懷菊花”“懷牛膝”靜靜地展示著大自然對人類養生保健的恩賜,陳氏太極拳則成為太極拳主流支系共同的拳學母體。陳氏太極拳及其衍生的楊氏、武氏、和氏等各家主要太極拳流派,共同構成了當代中華太極拳的宏觀體系和中華太極拳文化的經典載體。太極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唯一的、有形的、活的載體和特色視窗。

    1.河南溫縣陳家溝是“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已成為廣泛共識

    明末清初河南溫縣陳家溝人陳王廷依據太極陰陽哲理,融合中醫經絡學說和導引吐納養生術、儒釋道文化內涵,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汲取眾家武術之長創編了陳氏太極拳。民國知名武術教育家陳泮嶺,先後擔任過當時的河南國術館館長、中央國術館副館長、教育部及軍訓部國術編審委員會主任等職,在多年考證、研究後於晚年編撰出版《中華國術太極拳教材》一書,其自序中寫道:“太極拳之盛行於國內者……皆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故陳家溝實為近代太極拳之策源地……

    現在所研練的太極拳,皆系由河南溫縣陳家溝所傳授則為今日練太極拳人士所共識公認者也。”著名武術史學者唐豪,曾在國民政府中央國術館任編審處處長之職,也是新中國國家體委《中國體育史參考資料》主編,畢生從事武術史考察研究,為探究太極拳源流,曾經不辭勞苦,登武當、訪少林、三赴陳家溝,其所著的《內家拳的研究》明確指出:“創造太極拳新學派的是晚於戚繼光七十餘年明末的陳王廷。”

    當代武術史研究者康戈武曾任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秘書長以及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等職多年,在梳理辨析前人所留的太極拳源流文獻基礎上兩次赴武當山、溫縣等地進行田野考察,再度確證了唐豪、顧留馨等近現代武術史學者的結論,其《解讀“溫縣被命名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一文由《人民日報》於2001年2月分三期刊發,成為當代武術理論研究的一個重要標誌性事件。2006年6月2日,國務院公示陳氏太極拳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3月,經過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組織的考察評審驗收,武術、考古、民俗等領域的相關專家一致認定“溫縣是中國太極拳的發源地”。同時,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太極拳文化研究基地”在溫縣設立。2007年7月,中國武術協會命名焦作市溫縣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2007年8月21日,國家體育總局正式為“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揭牌儀式在陳家溝隆重舉行。

    以上述系列重要事件為標誌,河南溫縣陳家溝是“中國武術太極拳發源地”的觀點日益深入人心,這一觀點也成為當代中國武術學界的正式認同並被各種官方正規著述所沿用,國家體委武術院編撰的《中國武術史》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等各種權威資料均以此說為範本。在各界的認可與推動下,以河南溫縣為中心的陳氏太極拳蓬勃發展,迅速向國內外傳播,目前,太極拳正在積極總結經驗,全力衝刺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戰略目標。

    2.陳氏太極拳開啟的近代太極拳宏觀發展格局

    陳氏太極拳創拳後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主要在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內部傳承,其中,陳氏十四世傳人陳長興、陳有本和十五世傳人陳清平等對於該拳作出了創新性貢獻。陳長興和陳有本在原有拳法基礎上由博歸約創編的套路被後人分別稱為大架、小架,各有一路、二路之分;陳清平在小架基礎上再次創新,其套路更加突出圓弧運動特

    點,層層用圈、環環相扣,後人稱之為“圈”。陳長興首開陳氏太極拳外傳先河,授藝於河北永年楊露禪,楊露禪藝成後赴北京傳拳,乃有楊氏太極拳問世,楊氏太極拳傳至吳鑑泉,遂有吳氏太極拳出現;陳清平傳武禹襄、和兆元,兩者分別創立了武氏太極拳、和氏太極拳;孫祿堂根據武氏太極拳,創編出孫氏太極拳。以上述各流派為標誌,陳氏太極拳及其衍生出的楊氏、武氏、吳氏、孫氏、和氏太極拳等眾多太極拳法,構成了近代以來中華太極拳宏觀體系的主體;陳氏太極拳以及上述各家太極拳流派的眾多弟子傳人在五湖四海的傳播與發展,共同形成了近代以來中華太極拳百花齊放的局面。

    3.陳氏太極拳的當代發展狀態

    河南溫縣陳氏太極拳一脈,歷代弟子名家輩出,以陳王廷、陳長興、陳有本、陳清平為引領,陳氏十六世傳人陳鑫,十七世傳人陳發科、陳子明,十八世傳人陳照丕、陳照奎等,皆為拳藝高妙的名師,他們教拳授技、闡武論理、著書演文、修身立德,持續促進著陳氏太極拳技術理論體系的完善,積極推動了陳氏太極拳在溫縣當地的傳承發展,有力地促進了陳氏太極拳在全國各地的傳播繁衍,為河南溫縣“太極聖地”品牌的確立奠定了歷史基礎和當代地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說“大淩河之戰”成為了後金勢力發展的又一道“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