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分享的小兔兔

    肯定不能,原因如下:

    一,蜀漢是偏安政權

    蜀漢政權,從建立開始就缺乏正統。劉備稱帝是假借漢獻帝被曹丕害死,為了延續漢朝被迫稱帝。事實上曹丕根本沒有害死漢獻帝,漢獻帝禪位曹丕,曹丕封漢獻帝山陰公,上書不稱臣,與曹丕享受同等待遇。曹丕得國未自禪讓,正統是曹魏政權,西蜀是偏安政權,古代自西周以來,一直講究王朝的正統性。曹魏是正統王朝,能吸引更多人材。西蜀怎麼能吸引到人材呢?因此西蜀人材缺乏。

    二,西蜀易守難攻,但同樣攻出去也難。

    西漢四川發生大地震,改變了四川的河流走向,西蜀進攻關中只能走陸路。諸葛亮六出祈山無功而返,就是因為陸路出川,糧草供應不暢。

    三,曹魏經驗發達,西蜀經濟疲憊

    東漢末期,全國十二州,曹魏九州半,東吳一州半,西蜀一州。自古以來,中原地帶都是全國經濟中心,中原人口稠密,古代生產力低下,人口就是財富。曹魏佔據中原地帶,是全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曹魏的發展潛力是西蜀的的十幾倍。諸葛亮深知這個道理,因此諸葛亮北伐並不是真正的想統一全國,只是不想讓曹魏和平發展,讓曹魏和平發展,西蜀肯定會被曹魏統一,事後證明也是這樣。

    原因四,關羽失荊州

    荊州是兵家必爭之地,蜀漢佔有荊州,蜀漢戰略上採取攻勢。佔有荊州可以有兩種方案:方案一,蜀漢可以進攻東吳,統一南方,與曹魏南北對峙,再兩路進攻曹魏。一路從荊州出發,一路從益州出發,兩路夾攻曹魏。方案二,與東吳聯合,從荊州出發,兩路夾攻曹魏,統一全國。關羽失荊州,註定蜀漢只能的偏安政杖。

  • 2 # 靈臺主人

    當然是可以的,千百年以前的情況不能簡單的用現代人的觀念來分析,應該將自己徹底的融入到當時的大環境中去體會。

    若是以國家地盤以及財力、物力而論,自是曹魏比較強大,但這也只是衡量國家是否強大的無數因素之一,只是問題一個方面而已。如明末滿清政權入主中原,若是簡單的以財力、人力而論,滿清女真族遠不能與大他百十倍的漢民族相比,但由於朝政的腐敗以及各路軍閥的一盤散沙等原因,最終這花花江山最終還是被滿清奪去了。因而一個國家是否真的強大,除了地盤、人口之外,還有是否賢人主政,是否有勇將破敵,是否君臣一心等,天時、地利、人和等許多因素。

    而說到治國,孔明被稱為三代以來第一人,千古之間並無第二人可以與之比肩,因而當時蜀漢的政令、民情、選賢任能等都是遠勝吳、魏兩國的,因為政令若是不當必然導致國力的衰弱,百姓的不能富足,因而首先在財力上蜀漢也是足以與曹魏相持的。而在用兵上,孔明算無遺策,為千古以來所未見,別人顯然不是跟他在一個層次上,用兵明顯比別人高出很大一節。

    事實上,當時孔明每一次並出祁山魏國朝野上下都是一片震驚,到處人心惶惶,司馬懿等全軍將士也是睡不安穩,而孔明用木牛流馬客服地利上的運糧不便,軍民雜相種田客服天時因素,實是不準備退兵之勢。況魏兵屢敗,人人落膽,時日一久必有瓦解之危。因而若是孔明再再有數年時間,自能滅卻曹魏,重興漢室,故而孔明在五丈原病危時,向北鬥祈求延壽一紀,也就是十二年的時間,自認為除魏滅吳也是綽綽有餘的。惜乎漢室氣運已終,回天乏術,只能出師未捷身先死了。

  • 3 # 南門太守

    諸葛亮即使沒有在公元234年病逝於五丈原,即使再給他幾年甚至十幾年時間,他也很難打敗曹魏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這主要是雙方綜合國力所決定的。

    三國是風雲激盪的時代,幾乎每天都在打仗。我們看三國,關注點可能更多地放在了各場戰役、各種鬥爭上,每一仗既有看得見的撕殺,也有看不見的幕後謀劃,有些勝負似乎出人意料,但那決不是因為誰的大刀耍得好、誰有什麼錦囊妙計,歸根結底地說,戰爭固然需要智慧和勇氣,但拼的還是綜合實力,尤其是經濟實力。

    都去打仗,誰來搞生產呢?時間短了還可以,時間長了支援不下去了,魏蜀吳三國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經濟危機,為擺脫危機,大家都採取了一些措施,比如曹魏的屯田,蜀漢發展農業、水利等,同時,他們還從貸幣金融的角度想辦法。

    相對而言蜀漢經濟問題更嚴重,早在劉備剛佔領成都的時候就遇到過一次財政危機,為擺脫危機,劉備想了一個辦法,鑄造大錢代替當時通行的五銖錢。

    五銖錢就是重5銖的銅錢,1枚銅錢稱1錢,這是漢代的基本貸幣單位,劉備出了個招,鑄一種新銅錢,上面鑄上“直百五銖”這幾個字,什麼意思呢?就是標明我這1枚銅錢面值是100錢,它的重量只相當於最4枚五銖錢重,也就是說貨幣一下子貶值了25倍。

    1978年,四川省威遠縣黃荊溝出土了一罈蜀漢銅錢,共中有“直百五銖”400多枚,裡面卻有6種大小不同的形制,最大的接近10克重,最小的3克。

    說明什麼呢?說明蜀漢貸幣貶值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不得不一再減輕銅錢的重量。考古中發現的最輕“直百五銖”錢重量不足0.5克,這種錢不僅“超薄”,而且極小,根本無法在上面鑄出字來了。

    再說孫吳,情況一樣嚴重,孫吳跟蜀漢長期是盟友關係,互相通商,蜀漢弄出個“大面值”的新錢,就會流入孫吳,對它的經濟、金融秩序造成衝擊,孫吳也不客氣,也直接推出了一款新貨幣,上面鑄著“大泉五百”。

    你1枚當100枚花,我就當500枚花,後來還覺得不過癮,孫權又鑄了“大泉當千”、“大泉二千”,1枚當1000枚、2000枚,說明孫吳的金融危機更嚴重。

    反觀曹魏,雖然經濟壓力也很巨大,但咬緊牙關,沒有推出這一類的貨幣,一直以漢朝的五銖錢為法定流通貨幣,中間有段時間實在撐不下去了,當時魏明帝在位,他乾脆宣佈廢除貨幣,搞物物交換,退回到原始階段,但經濟形勢一有好轉,馬上恢復了五銖錢。

    從上面魏蜀吳三國的“貨幣戰爭”中可以看出,軍事戰場之外的鬥爭也相當激烈,形勢對蜀漢最為不利,蜀漢從立國到滅亡共43年其間“軍旅屢興”,蜀漢推出“直百五銖”並一再減輕重量,雖然部分解決了朝廷財政困難和鉅額軍費支出問題,但也由此加重了對百姓的剝削,無法使國家真正富強。

    史書上說蜀漢“民窮兵疲”、“百姓凋瘁”,諸葛亮雖然採取了很多辦法試圖緩解經濟上的壓力,但他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蜀漢後期推出的“直百五銖”已經薄如紙了,說明它的貨幣體系事實上已經崩潰,即使劉禪不是阿斗、即使諸葛亮再活幾年,恐怕也無力迴天。

  • 4 # 晟人後人

    假若上方谷能將司馬父子三人燒死,恢復中原還是有一線希望的,只要司馬懿在,憑魏國的雄厚國力,諸葛亮想進取中原無異於以卵擊石。因為蜀漢輸不起,初出祁山,只因誤用徒有虛名的馬謖而失街亭,便功虧一饋而全軍退回漢中,所以,弱小的蜀國經不起風浪和挫折。諸葛用反間計使司馬懿下野後,代魏勢如破竹,而曹魏重新啟用司馬懿後,戰況便陷入僵局,司馬懿是曹魏的屏障,是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剋星。

  • 5 # 嫉惡如仇一莽夫

    很難。

    益州。雖然是川府之國。但是畢竟有些偏僻。人才缺少。

    劉璋時期就是例子。

    而且,西川少馬。蜀軍大多步兵。自古名將多出於北方。如果荊襄還在蜀國版圖之內。

    依照諸葛亮的隆中對。也許尚有一線希望。

    單單依靠西川,漢中。蜀道艱險。對裡對外都一樣。

    糧草接濟費勁。稍有意外援軍有很難第一時間跟上。

    所以。孔明……很難!

  • 6 # 歷史黑白灰

    絕對不能,總結諸葛亮“六出祁山”與“北定中原”關係中的成敗教訓中可以得出,1.國家要富強,人民要富裕,事業要發達,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受到人民群眾的的擁護和支援,而蜀國長平戰爭,民心心穩,厭戰,不合人和。2.努力培養造就一大批有強有力才幹的人才隊伍,蜀國內無良臣,外無猛將,無人可用。3;興利除弊、增強內政,加強機構效率。蜀國內郭機構執行僵化,集權過於集中一人之;4.加強民族大團結;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內部民族問題不斷,民族眾多,矛盾多樣化;5.發展生產力,提高國家綜合實力。蜀國農業,商業發展限制條件過多,難於發展。要想收復中原將終難如願以償

  • 7 # 反延遲退

    諸葛亮被神化了。如果按照這個神話的邏輯,他只要身體夠好活的時間夠長,收復中原是早晚的事。他保著劉備從三國最弱的一方几千人,進四川后發展成幾十幾百萬人。他的實力加速度是最快的。只要時間夠久雖然落後,但是一定能逆轉性對魏和吳的實力超越。可惜人死了。諸葛亮如果活三千年,那麼鴉片戰爭一定是,在歐洲,我們中國堵著英國法國等非得強行把鴉片賣給英法使勁揍歐洲人。這樣的假設性問題真是一點意義沒有。

  • 8 # 謫仙楓兮

    如果再給諸葛亮一些時間,他會不會克服中原呢?哈哈,其實給諸葛亮時間的同時也給了其他人時間。所以說這個問題還是無解的。畢竟你不可能斷定諸葛亮一定贏,也不可能斷定他一定輸。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給了諸葛亮時間,就相當於把這場戰爭時間無限拉長了。那麼幾個國家繼續戰鬥下去,誰也不知道誰會贏。只能怎麼說呢,如此這般下去誰的贏面大一些。那麼就需要去分析這些國家的實力

    我認為魏國最強,因為魏國的地利好,地盤又大,處於中原.平原多,好發展;人口也多,人才不缺乏.

    再者,魏國控制了西域,在外貿上很有利

    再補充:魏國有曹操這個治國能臣,治理國家很有一套..

  • 9 # 詩意鉛筆AH

    這個真的不好說,其實一直有這樣一種觀點:司馬懿不是被諸葛亮的空城計所嚇跑的,而是因為要向曹魏政權爭取自身的利益,而故意和諸葛亮形成對峙局面的。這樣的說法也是有一定依據的:

    第一,曹魏政權經濟實力更加強大。

    在東漢末年,北方農業科技比南方更為發達,黃河流域的經濟更發達。

    曹丕登基後削奪藩王權力,打擊外戚和宦官勢力。同時,穩定社會經濟,輕賦稅,重視教育。在這樣的背景下,曹魏統治的區域經濟基礎雄厚,實力也比蜀漢更勝一籌。

    第二,曹魏軍事實力更加強大。

    曹魏政權不僅僅長期和蜀漢、孫吳政權在打仗,同時也是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有力屏障。並且,在這個過程中,始終未落下風,足見其軍事實力。

    在這樣的前提下,司馬懿又是一個軍事政治天才,對於蜀漢的作戰不會如小說《三國演義》上那麼不堪。

    所以真實情況應該是,司馬懿為了保證自己在曹魏政權中的重要性,必須讓蜀漢有足夠的威脅,這樣自己才能大權獨攬。

    (圖片來自於網路)

    也就是說,即使諸葛亮再借壽幾十年,結果仍然不能改變。

  • 10 # 寧靜致遠dd

    再給諸葛亮一些時候,也不可能克復中原!主要原來有以下幾點:

    1、連年征戰,國為漸哀,蜀國無為支撐龐大的軍費開支。百姓也民心思定,蜀軍戰鬥力會逐年下降。

    2、人才匱乏。諸葛亮不善用人,劉備在時,因劉備善於用人,此缺點還不明顯。劉備死後,諸葛亮的這個缺點暴露無遺,在魏延、馬謖、楊儀、王平、李嚴等人的使用和處理上,均有不妥之處。關張趙馬黃死後,蜀國能征慣戰的大將已寥寥無幾。相反,曹魏仍然人才濟濟。

    3、曹魏在曹操、曹丕、曹叡的治理下國為強大,加上司馬懿父子足智多謀,諸葛亮佔不了便宜!

    4、荊州丟失以後,隆中對的局面已不復存在,加大了攻克中原的難度。

  • 11 # 儒影隨形1

    西川之地可養民,天府之國。然屢屢北伐耗費了大量國力已經是強弩之末。地理位置並不具備吞噬中原優勢。形不成包圍的格局,只能從單一的通道進入內地,如果當年用子午谷偷襲戰略或許有希望罷了

  • 12 # 東方閏土養木

    可能性基本等於零。這不能全怪諸葛亮,蜀國的先天不足,誰用這塊地方做基地也只能自保。看看三國演義,前期英雄輩出,後期除了法正黃權等幾個原來的謀士之外,蜀國有一個名震天下的英雄嗎?劉備打個漢中戰役,佔了定軍山以後諸葛亮往前線派點援兵還要公告叫“男子當戰,女子當運”打個勝仗還要全民皆兵,男女皆徵。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物資是馬,可蜀國根本就不產戰馬。以上三點說明蜀國沒人才,戶口少,缺物資。就這樣蜀國剛建立就打輸了夷陵之戰,損失了一批文臣武將,近十萬人馬和大量軍事物資。要不是諸葛亮南征收服了南蠻蜀國都不知道能不能扛到鄧艾才去滅蜀。諸葛亮不肯休養生息而是多次北伐也是知道不拉著吳國功魏,拖下去也是死路一條,拼一下或許還能有點機會。畢竟夢想還是要有的。歷史無法假設,因為可能改變程序的節點太多,但是可以用資料分析推算下。對不對誰知道呢

  • 13 # 王王提上

    不能,因為有司馬懿,如果可以給諸葛亮一些時間,那麼可不可以給曹操,劉備一些時間呢,或是說給司馬懿一些時間呢,世事無常,可能最難受的就是壯士暮年,我們都看到曹操死時候的不捨和壯志難酬,也看到了諸葛亮死時候的難捨,怎奈命運如此,珍惜當下。我們會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羅為什麼不受待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