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為雲開發者聯盟
-
2 # 加州矽谷AI芯
當然,人類、作為智慧的至高標準、其大腦的構造一直是人工智慧發展的源泉。誠然、最早的神經元模型(Hodgkin-Huxley, 1952年提出、1963 年諾貝爾生理學獎)是在大墨魚上研究的,因為受限於當時的微觀技術。
大名鼎鼎的卷積神經網路(CNN),靈感來自於日本福島邦彥(Fukushima)的Neocognitron,而後者則是奠基在Hubel & Wiesel (1959提出, 1981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基於貓的視覺皮層的研究上。
最近大火的Transformer、無論在自然語言或計算機視覺方面都是霸榜的存在。Transformer的注意力機制是人腦相對應機制的簡化, qkv 注意力已被證明是類似Hopfield network 的associative recall. 後者存在於人腦的海馬體中。
所以展望未來,下一代更先進的人工智慧也肯定會從終極智慧模型—人腦中提取靈感…
基本概念
人工智慧: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研究使計算機來模擬人的某些思維過程和智慧行為(如學習、推理、思考、規劃等)的學科,主要包括計算機實現智慧的原理、製造類似於人腦智慧的計算機,使計算機能實現更高層次的應用。人工智慧是計算機科學、心理學、哲學和語言學等多學科的交叉,其範圍已遠遠超出了計算機科學的範疇,從思維觀點看,人工智慧不僅限於邏輯思維,要考慮形象思維、靈感思維才能促進人工智慧的突破性的發展。
神經科學:神經科學指尋求解釋精神活動的生物學機制,神經科學尋求在個體生長髮育過程中的神經迴路感知世界、反應生成、行為實現,以及從記憶中尋找曾經感知過的知覺、探尋的知覺對個體的影響等機理,其複雜程度遠超過任何人們在其他生物學領域中曾經面對的問題。
AI與神經科學的研究核心
人工智慧是研究開發能夠模擬、延伸和擴充套件人類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研究物件是智慧操控,現階段研究方法上是側重於對複雜現象進行模擬模擬的“計算科學”。
神經科學更多地側重於生物學意義上的神經活動的規律,解析包括思維、情感、智慧等在內的高階神經活動的發生機制,而意識起源問題,則是神經科學的終極目標,研究方法上神經科學是以自然現象歸納為主的“實驗科學”。
AI與神經科學的聯絡
對於神經科學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我們可以以一個閉環的水源和水流的概念去理解。人工智慧的興起,一方面源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受神經科學領域成果的影響,在兩者的關係之中,人工智慧興起於神經科學,並且人工智慧的發展促進了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而神經科學領域的進步又促進了人工智慧的發展,在目前的技術層面下,兩者形成一個閉環的發展關係,相互滋養、相互發展進步。
伴隨著腦與神經科學、認知科學的進展使得人們在腦區、神經微環路、神經元等不同尺度觀測的各種認知任務中,獲取腦組織的部分活動資料已經實現,獲知人腦資訊處理過程也有了資料依據,並且多學科交叉的實驗研究得出的人腦工作機制更具可靠性。因此,腦科學的發展,海量實驗資料的有力支撐,有望為機器學習、類腦計算的突破提供現實依據以參考借鑑。
在神經科學基礎研究階段,人工智慧可以輔助研究人員解析複雜的腦神經訊號、腦神經圖譜實驗資料,構建和模擬大腦模型系統等。在轉化應用階段,人工智慧還能加速腦科學成果的應用,例如大腦疾病診斷與新療法成果的臨床轉化等。人工智慧對神經科學發展的反哺或反饋作用也是客觀存在的。
元學習——AI與神經科學的緊密結合
機器學習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識別複雜資料中的模式,尤其在涉及到分析人類的思想時。大腦發出的訊號真的很複雜。隨著機器學習的推進,神經科學家正在破解數十億個大腦神經元協同工作的秘密。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透過檢測血液流動的變化來測量大腦的活動,它每秒都能生成大腦活動的高維快照。使用機器學習來分析資料有助於發現大腦活動的方式,從而加快研究工作。
在機器學習裡,我們會使用某個場景的大量資料來訓練模型,比如:訓練一個可以識別錦鯉影象的模型,我們需要大量的關於錦鯉的資料集,透過特定的演算法程式實現對錦鯉影象的識別,然而一旦當場景發生改變,比如拿著一個可以識別錦鯉模型想要去識別海豹,模型就需要根據新的資料集重新訓練。因此,元學習的概念應運而生。
元學習(Meta Learning),具體指的是learn to learn,Meta Learning希望使模型獲取一種“學會學習”的能力。使其可以在獲取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快速學習新的任務。如:
讓Alphago(下圍棋的)迅速學會下象棋讓一個向日葵圖片分類器,迅速具有分類其他物體的能力在機器學習中,訓練單位是一條條資料,透過資料來對模型進行最佳化;
在元學習中,訓練單位分兩個層級,第一層訓練單位是一種學習方法,元學習中要準備許多學習方法來進行學習,第二層的訓練單位才是對應的一條資料。
現在AI的發展在資料層面的訓練模型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而學習方法層面訓練模型構造——元學習技術突破的難點,就和人類的神經科學發展密切相關,人類同一型別下的事物就會比較容易上手,比如:你會JAVA程式設計,掌握了程式設計的基本思想,熟悉了面向物件的基本概念,那麼上手Python將會比純新手入門Python要容易得多,但現在的深度學習模型在遇到類似問題的時候,即使是很類似的情況也需要從 0 開始重新學習!這一人類智慧和 AI 的差異就導致了 meta-learning 的產生。
現在的元學習大致可以分為以下 4 類:
基於最佳化的:其中最火的就是 MAML,還有之前的 Meta-LSTM 等等。基於度量的:包括原型網路,孿生網路,匹配網路,關係網路。基於模型的:利用 RNN 網路和外部儲存來實現“記憶”基於 GNN即便元學習現在還處於發展初期,但機器學習對於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卻已經逐步進入我們的生活。機器學習的主要優勢在於能夠識別複雜資料中的模式,尤其在涉及到分析人類的思想時,大腦發出的訊號十分抽象,所需要採集的資料數量十分龐大,並且之間的關係十分複雜。隨著機器學習的推進,神經科學家正在破解數十億個大腦神經元協同工作的秘密。例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透過檢測血液流動的變化來測量大腦的活動,它每秒都能生成大腦活動的高維快照。使用機器學習來分析資料有助於發現大腦活動的方式,從而加快研究工作。
前景
人工智慧與神經科學的發展可能會經過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在人工智慧初期發展的影響下,解決一些神經科學基礎實驗資料的處理,進而加快神經科學領域發展程序,在這一階段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是神經科學發展的“加速器”年,等到神經科學將迎來第一輪重大突破,在神經感知和神經認知理解方面出現突破性成果時,必然反哺、革新原有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基礎和元器件基礎,進而人類社會進入實質性類腦智慧研究階段。第二個階段等待神經科學迎來第二輪重大突破之時在情感、意識理解方面出現顛覆性成果,開發出一個多尺度、整合、可驗證的大腦模型理論,類腦智慧進入全新階段,並將推動人腦的超生物進化,神經科學和類腦智慧學科融為一體,人類社會全面進入強人工智慧時代。第三個階段,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圍繞神經科學和人工智慧,特別是強人工智慧,開始會衍生出許多科學理論和社會與倫理方面的問題。人工智慧目前存在的問題源於對神經科學的瞭解程度有限,限制了設計中並無法充分考慮真實的大腦情況。但如果透過對人腦的逆向工程來揭示大腦的秘密,或許就能更好地設計出能同時處理多重資訊流的計算裝置,在高新技術計算模型的更新迭代之下,在神經科學領域的資料採集、資料處理下,在極大程度上能很好地幫助研究人員快速、有效、全面地掌握人腦神經的規律,進而顛覆性加速神經科學領域的發展,並且這個發展速度,是隨著底層技術的不斷提升而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