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雨暖陽

    會的。

    會想起兒時的自己。特別是閒下來時,或是縫年過節的時候!

    那時候,雖然生活條件不好,但心裡很輕鬆,無憂無慮!!!

    ……現在想想,——不知啥時候,不見那個愛笑的,無憂無憂的自己!!!……仔細想來,也許是在結婚成家的時候吧!

    ……

  • 2 # 彭盆歌

    回想起小時候的那些畫面,童年的天真和喜悅,時間過得很快,那我們還沒有感受到童年的樂趣,我們就長大了,到現在是非常懷念小時候的童年時光。

    很多時候在夢裡夢見小時候去過的地方和學校。讓你看見每一處 讓你難忘的地方 開心過的地方。美好的回憶永遠在我們腦海裡面停留著。

  • 3 # 楓橋晴月

    我先自我回答一下,我會時常想起小時候的人和事。

    小時候,我們農村還沒有包產到戶,一個村子500多號人分倆個生產大隊,每家每戶全家口糧全靠掙工分。麥子下來了,按照工分分麥子,玉米下來了,按照工分分玉米,甚至生產隊每年殺掉一頭不能再幹活的老牛,也是按照工分分牛肉。

    大人們都要參加生產隊統一的農活。每天一大早,生產隊長就在村子裡大喊,到某塊某塊地去除草,到某塊某塊地去追肥了。大家都知道的農村大喇叭是後來才有的,為了通知到所有人,他要喊叫倆條巷子。部分女子會被分配去菜地整理菜園,老年社員基本上都是到生產隊餵養牛、馬、騾子這些大牲畜,這些大傢伙一是用來耕地,二是用來拉車,向地裡做農家肥,從地裡拉莊稼回家。成年勞力每天記10分,養牲畜的老年社員每天記8分,幹輕活的女人每天記7分。這都是全家一整年的口糧,都不敢懈怠的,你少出一天工,就少一份口糧。但也有例外,我們對就有一位男社員,一個字,懶,對出工幹活,三天打魚倆天曬網,每次分糧食,都要比別人家分的少很多,每到過年,別人家多少還能割塊肉包餃子,他是真的買不起,都是鄰居這家給半碗水餃,那家給幾個白麵饅頭的過個年。所以被大家起了個外號“二流子”。一直到死,沒能娶上老婆。

    那年代,各家都窮,可是因為還沒實行計劃生育,很多家都是生養好幾個孩子。口糧不是按照人頭分的,所以孩子多的家庭裡,年齡稍大點的孩子,無論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要想辦法參與掙工分。我們家就是七個孩子,由於我們家族男孩子稀少,所以我大哥出生後,不僅僅我爹孃就連我奶奶、我大爺都是疼的要命,一點活不讓做,只讓讀書,就是這樣的嬌生慣養,造就了大哥成年後沒擔當,自私自利的人物性格。奶奶年齡大了不能下地幹活。所以先是我爹孃倆人掙工分養全家人,後來大姐、二姐陸續到了能幹活的年齡,都沒讓讀書,都是一直幫家裡幹活到出嫁。我是老四,男孩子,那年代是重男輕女的,所以我又進去學校讀書,村裡讀完小學,公社裡讀完初中,縣城裡讀完高中,89年在省城裡讀完四年大學畢業,這期間所以的費用支出,都是靠爹孃和倆姐姐從地裡刨出來的。

    記得我考到市第一中學讀高中的那年,由於縣城離家接近20公里,那年代公交車不通農村的,畢竟鄉下百姓都是要忙地裡的活,沒有幾個人有錢去縣城花,有事去縣辦。這麼遠,住校是一定的,可是沒錢吃學校食堂的,別說颳風下雨下雪,即使老天下刀子,每週六放學必須要連夜趕回家去帶下一週的乾糧,星期天下午趕回學校。路太遠,要走很久。到那時,我們農村已經實行了包產到戶,我們家人口多,地是按照人頭分的,所以我們家有了比別人家更多的地,日子開始好轉。父親看我每週要來回走路幾十公里,要走三年,一咬牙,

    把當年賣的第一車棉花的錢,給我買了輛腳踏車。後來我遠走上海娶妻生子,一直生活在工作在外地。但每次我們回老家,我娘都要和我老婆女兒說起我讀高中時候的艱辛,每個星期天帶到學校的煎餅,都是要把後三天吃的掛起來晾乾,不然就要長毛髮黴壞掉,到吃的時候,泡來水了泡軟,就著家裡帶的鹹菜吞下去。我三年吃掉家裡醃製的三缸鹹菜,學校食堂5分錢一份的菜,我三年一次沒吃過。

    現在我在上海生活了30多年,從爹孃年齡大了,不能下地幹活,到他們去世,都是倆弟弟一個妹妹在身邊端茶倒水、噓寒問暖,是他們在替我盡孝道。所以無論走到哪裡,到什麼時候,我對倆姐姐,倆個弟弟,一個妹妹充滿愧疚和感恩。

    姐姐弟弟妹妹,我愛你們。

    題後:暫時寫到這裡吧。反正不是專業寫作,只是給自己找回一份回憶,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了。真是作家的話,細細的寫,真實童年生活還是很豐滿的,上次回老家,看到幾位一年出生的夥伴現在都閒暇下來,看看孫子了,我們在一起過來的童年,很多事,很多趣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墨爾本大學的information systems和data science選哪一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