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臺說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自古酒‬宴有一些儀式,有相應的講究和說法。

    “酒過三巡”的‬表面意思是說,酒桌上的人已經喝過三輪(每人都喝過三杯)了。

    通常禮儀是,先由東道主輪流給每位客人斟酒,巡迴一圈,叫“一巡”。一般是東道主斟三次,也就是“三巡”。

    這是東道主的待客之禮。

    為什麼偏偏要“三巡”呢?

    因為“三”在中國傳統文化裡是個特殊且重要的數字。

    中國古代有"數始於一,終於十,成於三"之說。

    這也正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也就是說,“三生萬物”,事物到了“三”即可,多了就是多餘、畫蛇添足。因而俗話說‬“事不過三”。

    因此也有舉一反三、三思而後行、一問三不知等‬說法‬。當然‬這裡的‬“三”不是‬實數‬,是指‬數量多‬。

    另外,古人倡導飲酒有節,“飲不過三爵,過則違禮。”

    有的人不勝酒力,“酒過三巡”正好,再喝就容易喝醉失態、鬧事。因而‬有‬“酒過三巡方知醉”的‬說法‬。

    由此可見古人深厚的酒文化。酒是媒介、工具,點到‬為止‬、適可而止‬是‬飲酒‬‬的‬原則‬。

    因此,“酒過三巡”表明了東道主的誠意,首要儀式結束。

    接下來就進入正題,由東道主發起話題,與在座眾人談論事情。

    如果沒有正事談論,就是閒聊、喝茶、吃菜,喝酒隨意。

    “酒過三巡”往往還有下半句——菜過五味。

    “五味”最早是中醫五行學說的組成部分,是指酸、苦、甘、辛、鹹這五種味道。

    按照中醫理論,“五味”對應人體的五種內臟:心、肝、脾、胃、腎。

    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臟: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對人體有相應的補益作用。

    古人認為,日常所食的五穀、五果、五畜、五菜中,都各具有五味所屬。

    後來,“五味”也有“酸、甜、苦、辣、鹹”之說。

    而且它也泛指各種味道,例如常說的五味俱全、五味雜陳。

    在烹飪飲食方面,“五味”往往指調和眾味而成的美食。或者指包含了所有美味的特色菜餚。

    “菜過五味”並不是實指,而是說本場酒席的主要菜餚都已經上了。

    所以,“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不是指酒菜的具體數字,而是說酒席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離‬終場‬結束‬不遠了‬。

    當然,各地、各民族的酒文化‬有一些差異。

    現代的酒文化,已經沒有古代‬那麼多的禮儀約束。“酒過三巡”只是東道主開場‬而已。

    如果沒有正事商討,“酒過三巡”之後就是給賓客自由發揮的空間。

    由賓客“拎壺衝”斟酒,輪流‬巡迴一圈。現代一些地方叫打圈、打關。

    同時‬,大家‬彼此之間‬可以‬互相‬敬酒‬,自由交流‬、隨意發揮。

    一場‬‬酒席‬這樣下來‬,最終大家喝了十幾巡是常事。有些人‬必然‬喝得‬面紅耳赤‬、走路‬不穩‬,甚至‬酩酊大醉‬。

    其實‬,古人的一些酒文化具有一定的科學道理,也有一定的社會文明規範價值。

    當然,現代人不必全盤照搬,但‬也應該樹立健康、文明的酒文化。

  • 2 # 豁達驢三爺

    中國是禮儀之邦,多少年形成了酒桌文化,且酒桌上的禮儀也不少。其中長者尊者坐主位,其他人員按照年齡和身份依次就在。所謂三巡就是三圈,就是敬酒已經敬了三圈,當然是泛指。並不一定就是三圈。還有敬酒時通常先敬主位之人,再敬長者和尊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啥大陸英菲尼迪銷量一般,但我在歐洲美洲澳洲中東都看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