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到了飯點,我說,“點點,吃飯了。”點點會拉著我,說,“媽媽,手。”有一次,她爸爸剛剛給她洗過手,但離吃飯時間還有一會兒,等到叫她吃飯了,她爸爸直接把她抱到餐椅上,點點就一邊哭鬧,一邊不停的喊著,“爸爸,手,手,手……”,直到她爸爸重新給她洗完手,她才平靜下來。
點點在餐椅上坐好之後,再看著我和她爸爸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她才開始安心的吃飯。有一次,她爸爸要看球賽,就端著飯碗離開了餐桌,這時,點點就一邊用拿著筷子的右手指著爸爸,一邊用拿著勺子的左手指著她爸爸的座位,說,“爸爸坐,爸爸坐。”如果她爸爸不坐回來,她就這樣一直叫喚,直到她爸爸坐回來才停止。
還有,點點每次出門前,她都會和家裡的其他人說再見,而且必須和每一個人都打完招呼才出門。晚上洗完臉後必須要洗手,刷完牙之後必須在固定地點吐漱口水,洗完屁屁一定要洗腳,睡覺之前必定要讀書,脫完衣服後必須得關上燈才肯躺下。
以上種種行為表明,點點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這一時期通常出現在1歲左右,並且會持續到6歲。此時,孩子會對秩序特別敏感。當孩子的這些行為被理解和尊重了,將有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有了良好秩序感的孩子:
1、他會容易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他能更好的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有規則、重承諾、需友善的,孩子的人際關係就相對比較和諧。
3、他能更好的融入當下的環境,無論在熟悉的環境中還是在陌生的環境中,都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不至於緊張不安而無所適從。
4、他的內心會更快樂。兒童敏感期的提出者蒙臺梭利說,秩序感是一種需求,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
反之,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將會給他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混亂的,是沒有規則的,是壓抑的,好像處處都在和他做對,表現出來的特點是不夠專注,情緒不穩定,容易自卑,追求暴力等。
在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這些行為,同時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外部環境,讓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1、接納孩子執拗的表現,給孩子表達“不”的自由。
有些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會用“打人”“咬人”“哭鬧”的行為來阻止秩序被破壞。記得有一位媽媽曾經諮詢過我,她說她一邊開了一個實體店,一邊還帶著1歲多的孩子,店裡經常有客人進來買東西,只要一有客人進來,孩子就表現的很不友好,又是打人,又是咬人,搞得客人非常尷尬,只有當客人離開了,孩子才平靜下來。開店總不可能不讓客人進來,所以非常苦惱。
其實這就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此時,媽媽如果不瞭解兒童的秩序敏感期,選擇教訓孩子,怎麼能打客人,咬客人呢?孩子會覺得很無辜,明明是“進店的陌生人”破壞了我的秩序(店裡應該只能有媽媽和孩子自己),媽媽卻偏偏說我不懂事。在孩子的內心裡就會怨恨那個“進店的陌生人”,以後凡是有人進店,破壞孩子心中的秩序,他就會繼續用“打人”“咬人”等方式去阻止。
當孩子出現用“打人”“咬人”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時,媽媽不妨停下來,和孩子對話。首先媽媽應該說出寶寶的感受,比如“寶寶,你為什麼要打人啊?是不是阿姨/叔叔進到我們店裡了讓你覺得不安?”當寶寶表達認同時,媽媽應該說媽媽理解寶寶的感受,比如“好的,媽媽知道寶寶不喜歡阿姨/叔叔進到我們店裡,那這樣,等阿姨/叔叔買好東西,我們就請他們出去,和他們說再見,你說好不好?”
當媽媽經常這樣去和孩子對話,就能幫孩子建構新的秩序,即店裡除了有媽媽和孩子自己以外,還應該有來買東西的客人。
點點有時也會出現很執拗的表現,比如吃飯時,非要自己拿筷子夾菜,直到把自己的碗裡夾滿了才停止。如果冒然阻止她這種行為,她會很生氣,大吵大鬧。而如果我說,媽媽知道你想自己夾菜到碗裡,你看,碗裡已經夾滿了,等你吃完了我們再夾,好不好。通常點點都能同意我的建議。
2、在生活中要給孩子準備自己的生活空間。
比如在家裡的客廳給孩子準備單獨的遊戲場地,場地裡按照孩子自己的意願去擺放玩具。在房間給孩子準備單獨的小床,小床上有他單獨的枕頭,睡袋,被子等。
還有些父母雖然給了孩子單獨的遊戲場地,卻總擔心孩子自己玩時會出意外。其實只要是在可以掌控的環境中,就可以適當放手,父母在另一邊陪著即可。
在我家,我在客廳給點點開發出了一塊靠窗的遊戲場地,把她平常玩的玩具都放在這個場地。很多時候,她都能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玩很長時間,而且在她獨自玩耍時,我是不允許其他人去打擾她的,包括點點的爸爸。父母給了孩子空間,其實也是給了自己空間。父母可以好好審視一下,我和孩子之間到底應該如何相處。
3、平常可以讓孩子多動手。
父母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去收拾自己的東西,比如讓他自己穿衣,自己刷牙,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自己收拾玩具等。父母還可以叫孩子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對於孩子想要去幫助父母做某件事時,給與鼓勵。
平常我都是讓點點自己刷牙,她很樂意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床後刷牙,雖然很多時候我還得重新幫她刷一遍;我會讓點點自己吃飯,有時也吃的一塌糊塗;我會讓點點自己穿鞋,儘管經常穿反鞋;我會讓點點幫我丟垃圾;點點有時還會幫我打掃家裡的衛生,雖然大多時候是幫倒忙;但是那又如何呢?即將2週歲的點點,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刷牙,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知道垃圾要扔到垃圾桶等等。這一切都源自於對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理解。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作者孫瑞雪老師說,“兒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第二,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兒童秩序的敏感期,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才知道原來我孩子的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從而能和孩子愉快的相處。
願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父母都能和孩子愉快的相處。
咬奶嘴
一是磨牙,有些寶寶要長牙,牙床會有不適感,會用東西去摩擦牙床。
二是滿足口欲,寶寶的探索方式就是手和口,口能瞭解物品的更多特性,比如軟硬、味道等。
三是滿足安全感,主要是平時父母對自己的不開心情緒沒有及時安撫,於是用咬東西來緩解自己的緊張。
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證奶嘴的安全。如果影響口腔、牙齒才需要找方法替代。
有一段時間,到了飯點,我說,“點點,吃飯了。”點點會拉著我,說,“媽媽,手。”有一次,她爸爸剛剛給她洗過手,但離吃飯時間還有一會兒,等到叫她吃飯了,她爸爸直接把她抱到餐椅上,點點就一邊哭鬧,一邊不停的喊著,“爸爸,手,手,手……”,直到她爸爸重新給她洗完手,她才平靜下來。
點點在餐椅上坐好之後,再看著我和她爸爸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她才開始安心的吃飯。有一次,她爸爸要看球賽,就端著飯碗離開了餐桌,這時,點點就一邊用拿著筷子的右手指著爸爸,一邊用拿著勺子的左手指著她爸爸的座位,說,“爸爸坐,爸爸坐。”如果她爸爸不坐回來,她就這樣一直叫喚,直到她爸爸坐回來才停止。
還有,點點每次出門前,她都會和家裡的其他人說再見,而且必須和每一個人都打完招呼才出門。晚上洗完臉後必須要洗手,刷完牙之後必須在固定地點吐漱口水,洗完屁屁一定要洗腳,睡覺之前必定要讀書,脫完衣服後必須得關上燈才肯躺下。
以上種種行為表明,點點的秩序敏感期到了。這一時期通常出現在1歲左右,並且會持續到6歲。此時,孩子會對秩序特別敏感。當孩子的這些行為被理解和尊重了,將有利於他的健康成長。
有了良好秩序感的孩子:
1、他會容易形成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包括對自己心理傾向、個性心理特徵和心理過程的認識與評價。正是由於人具有自我意識,才能使人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使自己形成完整的個性。自我意識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他能更好的認識到人與人之間是有界限、有規則、重承諾、需友善的,孩子的人際關係就相對比較和諧。
3、他能更好的融入當下的環境,無論在熟悉的環境中還是在陌生的環境中,都知道什麼是應該做的,不至於緊張不安而無所適從。
4、他的內心會更快樂。兒童敏感期的提出者蒙臺梭利說,秩序感是一種需求,當這種需求得到滿足時,就產生了真正的快樂。
反之,如果孩子在這一時期沒有形成良好的秩序感,將會給他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他會覺得這個世界是混亂的,是沒有規則的,是壓抑的,好像處處都在和他做對,表現出來的特點是不夠專注,情緒不穩定,容易自卑,追求暴力等。
在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時,父母應該如何做呢?
父母應該理解和尊重孩子的這些行為,同時儘可能的給孩子提供一個有秩序的外部環境,讓孩子順利度過這一時期。
1、接納孩子執拗的表現,給孩子表達“不”的自由。
有些孩子還不會說話,就會用“打人”“咬人”“哭鬧”的行為來阻止秩序被破壞。記得有一位媽媽曾經諮詢過我,她說她一邊開了一個實體店,一邊還帶著1歲多的孩子,店裡經常有客人進來買東西,只要一有客人進來,孩子就表現的很不友好,又是打人,又是咬人,搞得客人非常尷尬,只有當客人離開了,孩子才平靜下來。開店總不可能不讓客人進來,所以非常苦惱。
其實這就是孩子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典型表現。
此時,媽媽如果不瞭解兒童的秩序敏感期,選擇教訓孩子,怎麼能打客人,咬客人呢?孩子會覺得很無辜,明明是“進店的陌生人”破壞了我的秩序(店裡應該只能有媽媽和孩子自己),媽媽卻偏偏說我不懂事。在孩子的內心裡就會怨恨那個“進店的陌生人”,以後凡是有人進店,破壞孩子心中的秩序,他就會繼續用“打人”“咬人”等方式去阻止。
當孩子出現用“打人”“咬人”的方式去表達情緒時,媽媽不妨停下來,和孩子對話。首先媽媽應該說出寶寶的感受,比如“寶寶,你為什麼要打人啊?是不是阿姨/叔叔進到我們店裡了讓你覺得不安?”當寶寶表達認同時,媽媽應該說媽媽理解寶寶的感受,比如“好的,媽媽知道寶寶不喜歡阿姨/叔叔進到我們店裡,那這樣,等阿姨/叔叔買好東西,我們就請他們出去,和他們說再見,你說好不好?”
當媽媽經常這樣去和孩子對話,就能幫孩子建構新的秩序,即店裡除了有媽媽和孩子自己以外,還應該有來買東西的客人。
點點有時也會出現很執拗的表現,比如吃飯時,非要自己拿筷子夾菜,直到把自己的碗裡夾滿了才停止。如果冒然阻止她這種行為,她會很生氣,大吵大鬧。而如果我說,媽媽知道你想自己夾菜到碗裡,你看,碗裡已經夾滿了,等你吃完了我們再夾,好不好。通常點點都能同意我的建議。
2、在生活中要給孩子準備自己的生活空間。
比如在家裡的客廳給孩子準備單獨的遊戲場地,場地裡按照孩子自己的意願去擺放玩具。在房間給孩子準備單獨的小床,小床上有他單獨的枕頭,睡袋,被子等。
還有些父母雖然給了孩子單獨的遊戲場地,卻總擔心孩子自己玩時會出意外。其實只要是在可以掌控的環境中,就可以適當放手,父母在另一邊陪著即可。
在我家,我在客廳給點點開發出了一塊靠窗的遊戲場地,把她平常玩的玩具都放在這個場地。很多時候,她都能自己一個人在那裡玩很長時間,而且在她獨自玩耍時,我是不允許其他人去打擾她的,包括點點的爸爸。父母給了孩子空間,其實也是給了自己空間。父母可以好好審視一下,我和孩子之間到底應該如何相處。
3、平常可以讓孩子多動手。
父母可以適當的讓孩子去收拾自己的東西,比如讓他自己穿衣,自己刷牙,自己吃飯,自己穿鞋,自己收拾玩具等。父母還可以叫孩子幫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同時對於孩子想要去幫助父母做某件事時,給與鼓勵。
平常我都是讓點點自己刷牙,她很樂意晚上睡覺前和早上起床後刷牙,雖然很多時候我還得重新幫她刷一遍;我會讓點點自己吃飯,有時也吃的一塌糊塗;我會讓點點自己穿鞋,儘管經常穿反鞋;我會讓點點幫我丟垃圾;點點有時還會幫我打掃家裡的衛生,雖然大多時候是幫倒忙;但是那又如何呢?即將2週歲的點點,已經養成了很多良好的生活習慣,自己刷牙,自己吃飯,自己穿鞋,知道垃圾要扔到垃圾桶等等。這一切都源自於對孩子秩序敏感期的理解。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作者孫瑞雪老師說,“兒童秩序的敏感期呈現螺旋式上升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了秩序的破壞而哭鬧,秩序一旦恢復就會安靜下來;第二,為了維護秩序而說"不",自我意識開始萌芽;第三,為了維護秩序而執拗,一切要重新來。”
只有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兒童秩序的敏感期,我們才能更好的理解孩子,才知道原來我孩子的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從而能和孩子愉快的相處。
願每一個讀到這篇文章的父母都能和孩子愉快的相處。
咬奶嘴
一是磨牙,有些寶寶要長牙,牙床會有不適感,會用東西去摩擦牙床。
二是滿足口欲,寶寶的探索方式就是手和口,口能瞭解物品的更多特性,比如軟硬、味道等。
三是滿足安全感,主要是平時父母對自己的不開心情緒沒有及時安撫,於是用咬東西來緩解自己的緊張。
父母要做的就是:保證奶嘴的安全。如果影響口腔、牙齒才需要找方法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