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饞嘴肥貓說古今

    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稱之夏。禮儀就是我們華夏子孫的歷代傳統。

    “夫禮者,自卑而尊人”

    而我們的祖輩們都是怎樣的禮儀呢?

    有時候看古裝電視劇,都替劇中人著急和害怕,胡亂行禮,這要真到了古代,一天至少要挨十回揍。

    有個《琅琊榜》電視拍得挺好,裡面的禮儀挺講究。你看了我這個文章,再去看看那個電視的行禮,好多東西就能看懂了。 87版的《紅樓夢》劇中的禮儀是非常考究的。

    另外,看史書時候,你也能透過雙方的禮節判斷出身份和地位,還能體會到人物的內心。

    揖禮

    揖禮,賓主相見之禮也,在西周以前就有了。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武王死後,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周公建典章,行禮樂,尊宗法,揖禮行於天下。

    現代人不講究了,雙手抱拳,上下胡亂晃來晃去,比較草率。 咱們祖先作揖是推手揖。

    對方非本族姓,未婚,你向他行揖禮時要推手微向下停住;

    對方非本族姓,已婚,你他行禮時是平推手向前停住;

    對方是本族姓,你行禮時,推手微向上。

    《周禮》中的揖禮有很多種了,有天揖、時揖、土揖、長揖、特揖、旅揖、旁三揖等,根據不同情況和雙方身份地位採取不同的方式。這還是挺複雜的。

    天揖

    正式禮儀的大場合中要用到天揖。比如祭祖、加冠,給同族中的尊長行天揖。

    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躬身推手,雙手上舉齊額,深躬。

    時揖

    同輩日常辭別。

    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淺躬平推。

    土揖

    長輩或上司對位卑者的還禮。

    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淺躬下推。

    長揖

    敬重之禮。有時候,也能表現出一種高傲。

    拱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

    說到這個,大家可能會想起來,酈食其去見劉邦,劉邦坐在沙發上讓兩個女人做足療,酈食其“長揖不拜”,就是對劉邦無禮的一種回敬和蔑視,顯示自己知識分子的不屈和高傲。

    下面三種是周王對眾人行的禮。

    特揖

    受禮方是王者或公卿,要一個一個的作揖。

    旅揖

    受禮方是幾個大夫,跟據他們的身份等級先尊後卑分別作揖。

    旁三揖

    受禮方是一群士,沒有辦法一個個排過去,就對眾人一次性連揖三下。

    《周禮·夏官·司士》中記載:“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發展到唐朝末年以後,就有了叉手揖禮和抱拳揖禮。

    叉手揖

    地位低者向地位高者行禮示敬。

    唐代叉手禮的行法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上翹。

    宋代的叉手禮,也是兩手交於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兩手的拇指都上翹。

    抱拳揖禮

    抱拳揖是軍禮,左手抱蓋於握著武器的右手背上。

    明、清、民國時期流行抱拳禮,顯得自己彷彿很武勇似的。

    抱拳揖

    左腳上前一步,右腳跟上;並步的同時,兩手環抱胸前,右手握拳,拳面外向左手,拳頂對著左掌中指下端,左手四指伸直,或左手四指併攏自然覆裹右拳上,左手拇指扣右手虎囗,拇指彎曲,兩手手心朝胸,向外前平推出。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亂”,“武不犯禁”,以此來約束、節制勇武的意思。

    拱手揖

    後來流行開的,直到今天。雙手合抱向上,類似拱形。

    拱手禮有吉凶之別 行拱手禮時,一般右手在內,左手在外,兩手合抱於胸前。若遇喪事行拱手禮,則正好相反。

    中國古人以左為敬,所以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重。女子行拱手禮時,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據說是因為男子以左為尊,女子以右為尊,若遇喪事行禮,反之。

    跪拜禮

    古代的“九拜”可不是連續拜九次,而是九種不同的拜禮。

    《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兇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也稱其為“吉事之拜”。振動、吉拜、兇拜後被稱為“凶事之拜”。跪拜方式還有,奇拜、褒拜、肅拜。

    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隆重的見面禮節。 在跪拜時俯伏向下直至頭碰到地面並且要停留一會兒的 禮節形式。是下對上見面時表示畢恭畢敬的大禮。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生拜老師以及拜天、拜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形式。舊時給尊長者寫信,在開頭時常用 “某某稽首”的字樣即源於此。

    頓首

    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也稱為“叩頭”。它的形式與稽首相同,只是頭觸地後立即抬起而不在地面停留。後來引申為書信語的開頭或結尾。

    空首

    空首是古代上答下的禮節形式,也稱為“拜手”。 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到地,然後俯下頭至手而不 接觸地面。所謂“空”就是兩手拱合,俯頭至手和心持平,頭在空中而不叩頭到地面,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

    振動

    振動是喪禮相見中最隆重的跪拜禮節。 不僅要行頓首之禮,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慄不已,表示對喪者悲痛哀悼的感情。

    吉拜

    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後和喪家相見行“吉拜”禮。根據記載,吉拜是先空首拜,然後頓首拜。

    兇拜

    兇拜是居喪期間答拜賓客的禮節。 先頓首拜,然後空首拜。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以此禮答拜賓客,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

    奇拜

    奇為單數,“奇拜”即拜一次。

    褒拜

    褒拜即拜兩次或兩次以上。

    肅拜

    肅拜也屬於“正拜”的一種,此禮唯在軍中使用,甲冑在身,只直身肅容而微微下手以拜。

    肅拜也是古代女子常用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

    不過,古代女子很少行跪拜禮,一般只在婚禮或者喪禮 時才有跪拜的可能。

    萬福禮

    古代女子禮儀。左手半握拳,右手手掌覆蓋拳上,置靠於腹部正前,左腳後退半步中正微蹲,口呼萬福。

    鞠躬禮

    起源於商代,是祭祀禮儀,來表達祭祀者的恭敬與虔誠。後世演繹成日常禮節,表示恭順和沒有敵意,至今仍然是我們常常使用的重要禮節之一。

    握手禮

    源自於歐洲,自辛亥革命後傳入中國。孫中山認為推翻滿清封建統治,必須要摧毀它的禮制,這也是革命內容的一部分,一直沿用至今。

    禮,浮於表面,而出於內心。現在的禮儀比較簡單了,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我們不要忘記,我們祖先曾經如此恭敬地制定出各種禮儀,也正反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觀念,對人生的敬重和虔誠。

  • 2 # 王老先僧

    古代的作揖和現代的握手雖然都屬於見面禮儀的一種,但二者還是有差別的。握手對於現代中國社會來說,幾乎可以用在所有的社交接洽上面,所用場合、物件比較寬泛。上司和下屬,工作夥伴之間、陌生朋友之間,當官的和老百姓,酒會、職場。不管雙方是平輩還是不平輩,握手是最基本的見面禮儀。作揖則不然。

    在古代,思想教條嚴重,士農工商階層劃分比較細,三綱五常,條條框框複雜。父子、君臣、師生、夫妻、男女、老少等級不同的人,各自的見面禮也是不同的。比如,師生之間,用稽首。學生屈膝跪地,左手蓋右手,拱手於地,頭著地緩緩跪拜老師。上下司關係或雙方平輩,用頓首。跪地、拱手於地,頭迅速觸地後抬起。女人和女人之間,要用手拜,雙膝著地,雙手著地後,再抬起來拱手,頭微低,高度與手持平即可。

    作揖在古代叫揖禮。現在,我們熟悉的那種見面雙方各自弓腰,雙手抱掌前舉的見面方式只是揖禮的一種。其所用場合為平輩的見面揖禮,比如,張三碰到李四。如果皇帝與諸侯想見,所用的揖禮便應該是時揖。主要為,諸侯拱手彎腰作揖,皇帝直接平推雙手便可。

    準確講,中國近代社會開始後,西方的握手禮儀隨著現代化發展,開始逐漸取代封建社會時的揖禮。但並不是完全取代,平輩互相拱手欠腰的作揖還是有所保留的。比如,現在的北京還是有相當一部分的老人會用作揖來當見面禮儀。

    握手禮代替揖禮,是中國思想自由,人權平等的標誌。舊社會,人與人由於流品、階層、皇權專制、儒家學說等不可抗拒因素,禮儀繁雜,桎梏極多。人權得不到解放,老百姓享有不了基本的尊重。這種禮儀制度的變革,也從側面表現了中國的變革,民主觀念的深入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陸演技最讓你折服的演員是哪一位,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