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國國家地理圖書
-
2 # 社會生活博覽
你好,關於這個問題,我來試著回答一下。
其實,“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一層棉”應該是一句民間諺語,說它有科學道理沒有,肯定是有的。因為它作為一條千百年來老祖宗留傳下來的養生箴言,一定有它的意義所在。不過,它的道理大多都是古人多年來觀察氣候變化的生活經驗演化而來的。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句民諺的主要意思:
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應該這樣解釋的:秋季是一個由夏到冬的過渡季節,每當進入秋季之後,天氣的變化就非常明顯。可能我們都能感覺到,在秋天裡每下一場雨,都會添幾份涼意;而隨著一場又場的秋雨降落,我們所感受的氣溫也越來越低,那麼隨著氣溫的不斷降,人們便會迫不得已的就會新增衣物。
“一場秋雨一場寒”
進入秋季後,天氣變化非常明顯,一股股的冷空氣從西伯利亞和蒙古國南下進入中國大部分地區,所以“立秋”之後的夜間,會明顯地感覺到涼意襲來;而當這股冷空氣和南方正在逐漸衰退的暖溼空氣相遇之後,便形成了“雨水”;而每一次的雨水下降,溫度也會隨之降低。並且,這個時候的太陽直射光線,會逐漸向南方移動,因此照射在北半球的光和熱,也會一天天的減少,這樣一來就有利於北方冷空氣積累增強,那麼也會給我們帶來氣溫下降的變化。隨著冷空氣的多南下,並與江淮地區輻合交匯,就形成了“秋雨”;每當北方冷空氣南下,並在江淮一帶與暖氣團產生交匯,就會帶來一場秋雨、一陣秋風,從百造成一次降溫。這時夏天早已一去不返了,大約幾場秋雨過後,就是秋盡冬始了,人們也就需要加衣禦寒了。
其實,關於“秋雨”的“雨水”,有條“雨線”,其約狀況是這樣的:大概是在7月的時候,它位於北緯25度—30度之間,“雨帶”就在黃河流域;到了8月初的時候,“雨線”會北跳到北緯30度及以北的地區,這時“雨帶”會出現在華北、東北等北部地區;而到了8月底9月初的時候,它又會變為“副高”的狀態而南退的25緯度附近,這時就出現了“華西秋雨”。
上述這就是“一場秋雨一場寒”的道理,再說一下“十場秋雨便穿棉”:
所謂“十場秋雨穿上棉”,這種說法只是形容十場秋雨後,天氣已經比較寒冷了。所以它並不是說下了“十場秋雨”之後,人們就一定要穿棉衣了;而是表示秋天即將走到盡頭,冬天也就要來臨了,人們就需要穿上防寒的衣服了。那麼,究竟何時穿棉衣,是不能一概而論的,還要看各地具體的氣候情況以及自身的素質條件來說的。但是,早些做好充分準備,適時保暖,以防受寒,還是有必要的。這也算是古人對我們的提醒與忠告吧!
回覆列表
秋天一下雨的時候,就會被媽媽嘮叨“一場秋雨一場寒”,要多穿點衣服,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確確實實的感受到了這氣溫的變化,在我們感嘆老祖宗智慧的同時,也不禁疑惑起來,“一場秋雨一場寒”有什麼科學依據嗎?
雲,水為之。雲之變幻,無形而有形,無章而有章,化為雨,冰涼可人,一雨成秋。
“秋風秋雨愁煞人”,一場秋雨過後,伴著寒涼的秋風,滿目蕭然。如此景緻,總會令多愁善感之人輕嘆,彷彿不在秋雨的街頭面對落葉表露愁容,就好像沒有經歷秋天一樣。
然而,第一場秋雨前空氣依然灼人,雖然已過立秋時節,但要到處暑過後,暑氣才能漸消。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然而,退去暑氣與高溫的,其實並非落葉與哀愁,而是淅淅瀝瀝的雨水——正所謂“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下雨便會降溫,這似乎人盡皆知。因為水的比熱很大,與同質量的其他物質相比,水能夠吸收更多的熱量,於是,降水便會降低空氣和地表的溫度。
然而,除了雨水之外,雲朵的降溫作用也功不可沒。為了方便理解,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白天是Sunny普照,大地就能吸收足夠的太陽輻射;到了夜晚,它就會如電熱毯一般反過來給空氣加熱,稱為“地面輻射”,若此時雲朵遍佈,便會阻礙熱量的散失,如同蓋了一層薄棉被,稱為“大氣逆輻射”。
當下雨時,雲層必然要達到一定的厚度,這個厚厚的“遮陽傘”能夠有效地阻擋Sunny,從而使到
達地表的太陽輻射減少,地表變成了不熱的“電熱毯”;而秋雨後的深夜,往往雲消霧散,雨過天晴,這就如同撤走了薄棉被,熱量散失強烈,溫度自然就更低。
不過並非只有秋季才下雨,但為何只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卻沒人把“秋雨”換成“春雨”來說呢?
這主要歸因於日照和冷空氣的作用。因為隨著秋天的來臨,日照會逐漸減少,而西伯利亞冷高壓勢力逐漸增強,冷空氣一次次侵襲中國,當與潮溼暖空氣相遇,便帶來一次次的秋雨。交鋒之後,冷高壓的陣線向前推進,暖溼空氣節節敗退,我們所處的位置,便一次次經歷冷空氣侵襲,加之日照減少,不足以補償熱量,於是秋雨後便一步步進入冬季。
“十場秋雨”過後,終於“穿上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