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摶文氏
-
2 # 禹夫飛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對權利的貪慾是無限的,這是一條常規。所以說,如果李世民再活二十年,結果與李隆基差不多昏庸。
-
3 # TOKYO2022
再給他十年,高句麗就在他手上滅了,國力會更強盛,長孫無忌下場不會如此慘,武則天也不會上位。主要是太宗晚年缺乏約束力,如果不是因為征伐遼東、大興土木,加重百姓負擔的話,基本上沒什麼問題,昏庸談不上,但是有些驕傲自滿是真的。畢竟,你要是皇帝幹了十幾二十年,天下週邊幾乎都被你輪番揍了一遍,國內政治清明,你會不會跑偏?
畢竟玄宗皇帝也是因為前半生太好,後半生因為一個“安史之亂”譭譽參半,如果玄宗一朝國家太平,那他就可以穩穩進入皇帝排行榜前五~前三了。
大鵬展翅九千里,它看不見地上的螞蟻,封建統治者最容易的忽視的就是底層民生問題,貞觀時代,整體還是將隋朝滅亡引以為戒,所以,我覺得問題不大,不是昏庸,是自己太高,而無所約束。貞觀後期,長孫皇后、魏徵等直言善諫已經過世,也有少數如徐惠這樣賢德後宮妃子,但是太宗納諫整體上不如貞觀前中期。永徽年間的陳碩真起義可以說就是貞觀後期埋下的禍根導致的。如果不是太宗吃仙丹吃死,倘若沿著後期進度一直下去,也許貞觀之治的完美性會大打折扣。
但可以明確的是,國家在貞觀一朝是又好又快發展的,給唐高宗李治繼續開疆擴土創造了很好的社會環境和基礎。
先來想一下,李世民去世之前還有什麼事情沒完成,還有多少事情想做?他在生命的最後兩年在做什麼?於顯道門外,見繫囚千餘人,鹹北面。太宗力疾乘輿,諸司庶僚百姓等車馬填噎,顧謂長孫無忌曰:“百姓滋盛如此,誠可哀憐。朕方欲盡心布化,令其安樂,而痾瘵彌積,事不遂心。”因慷慨長息,泣數行下。
貞觀二十三年春旱,三月份終於下雨了,唐太宗李世民要與百姓一起慶祝,遂寫了赦詔;五日後李世民撐著身體爬起來坐步輦出宮,看到百官士庶車馬夾道,他說還有好多政策剛想到沒來及實施,可是身體己經不給他機會了,說著說著便淌下淚來……然後李世民離開長安去了終南山,便再也沒有回來,兩個月後就病逝了……
再來看秋菊落英:貞觀二十二年唐太宗對朝集使的講話;二十二年二月,朝集使奉辭,引五品以上升殿,宴謂之曰:“調風化俗,莫尚於文;潤德光身,孰先於學?是以海蚌不剖,明珠不現;昆竹不斷,鳳音不彰。故髦俊以博識洽聞立名,國家以任賢使能致治。我每殷勤約束,務在勤學,其所貢舉,既得其人。今年貢人不多,升第又少,豈非公等失於勸導所致?”又曰:“育物濟人,必資於食;家給人足,本藉於農。縱使瓦礫盡作隋珠,沙石皆為和璧,珍寶滿目,何解飢寒?比年以來,亦大豐稔,才有一兩州水旱,即須開倉賑給。良以不勸貯積,朕為公等不取。”又曰:“我共公等,三年一度相見,今日所見,或非舊人。我見公等,非常慰意,公等見我,想亦歡忻。宜各為我樂飲會訖。”又曰:“古人贈遺,不貴珍寶,其所重者,相贈以言。公等在州,當撫馭百姓。若能威惠兼舉,信義不虧,奉國之情,無忘忠節,唯以公方為意,不以私務為心,雖不求安而安自至,雖不求名而名自顯。若所行反道,舉指乖方,身名俱喪,危亡斯及。但正塗難踐,斜徑易登,各宜勉遵善道,勿貽咎累。”朝集使等承旨下拜,其預聞詔誨者,並皆悅服。選自《冊府元龜·帝王部·誡勵第二》
第一句:做人以學為先,治國以用人為先。所以我經常督促大家勤學,這樣國家才能得到人才。今年各地貢舉不多,及第者又少,這樣不行,你們回去一定要多勸學啊!第二句:國家的根本在於務農。縱使府庫裡堆滿了珍寶又有何用呢?近年來天下豐收,即便只有一兩州遭災也要及時賑給。有人認為天下太平就可以不重視貯積,公等可不能這樣。
第三句開始有點煽情:我與公等三年一見面,今天來的好多都不是以前的人了。每次我見到你們都非常地開心,想必你們見到我也是一樣的吧?都來為我暢飲吧!(不得不說,這句話真是一語成讖……)
第四句,又想起自己的皇帝身份,繼續訓話:古人相贈,不貴珍寶貴贈言。你們在州里,要好好撫馭百姓,不忘忠節,一行為公,這樣功名自顯。如果忘公肥私,就會身敗名裂。但是堅持正道很難,走邪路卻很容易,大家一定要自勉千萬別自毀啊!
這大概是《冊府元龜》中收錄的李世民最長的一段訓話了。
其實,在這之前一個月,貞觀二十二年正月,李世民已經寫好了《帝範》十二篇,並對太子李治說: “修身治國,備在其中。一旦不諱,更無所言。”——知道自己大限之期將至的李世民,在這段時間裡真是像倒豆子一樣把想說的話一口氣都倒出來了。
看完以上這些,很明顯他還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比如徵高句麗,一直到貞觀二十二年還在做各種準備工作,到身體真的不行了才停的。
假如再給他十年壽命,我覺得可以把高句麗滅國,並且不滅百濟,留著百濟和新羅對掐,以免造成新羅在半島上一家獨大吞併原百濟地盤。然後可以再次釋出求賢令,選一批新的國家棟梁之才出來,(因為此時房玄齡和李靖都已經去世),繼續提拔和培養將才。國內不大耗民力的同時,逐步蠶食西突厥,鞏固原東突厥薛延陀地盤,把陸上絲綢之路打造得更加安全,讓大唐的影響力更加遠播。然而我覺得並不會去打吐蕃,因為松贊干布活著的時候對大唐一直俯首稱臣,聽話的不得了,一點動靜都沒。(我後來發現李世民死後一年松贊干布就死了,死因成謎,年僅34歲,說不定因為他是親唐派呢。)只要打高句麗沒有抽空西邊的防禦力量,吐蕃想吞掉吐谷渾沒那麼容易,假如松贊干布繼續英年早逝,後來繼承人更有野心,那麼李世民很可能會繼續敲打吐蕃,讓他們不敢前進一步。
回覆列表
可能會像漢武帝一樣
他是磕藥死的,還是那種鉛汞丹藥。
這種舉世無敵的帝王,最後的結果都是個秦始皇一樣要麼與天鬥,要麼與天壽。
但可惜了,他家族一直有遺傳病,而且應該還有類似高血壓的問題,所以他肯定比任何人都想活得久,所謂虛無縹緲的仙緣就成了他的精神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