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魯
-
2 # 來自星星的我3631
首先,說集體時就機械化了,有均誇大了,但是隊裡確實有農機,如拖拉機,開以機械化耕地,有隊辦小工廠。其次,每家只少養有一頭豬,這也是隊裡最低要求,兩頭的比較多,也有養三頭的,和養一頭的一樣比較少,所以,平均兩頭豬說法基本準確。
-
3 # 開心的皖河老農
這是真的。但不是每一個地方都是機械化了,只能說是半機械化。每家養兩頭豬是事實,因為養豬可以賣錢,貼補家用。比如說我們這裡上世紀六十年代鏈軌東方紅拖拉機45臺,輪胎拖拉機也是40餘臺,手扶拖拉機幾百臺,脫粒機10臺套,插秧機幾十臺,兩駕農用噴霧飛機,像蜻蜓一樣。儘管如此,我們這邊還是役牛為主,機械不夠用,靠機械耕種會耽誤農時、農事。因為我們這邊有5.5萬畝耕地,機械不夠用,也不適合用機械,田地不規則,沒有機耕路,農機手幹活就像現在的中國男足一樣,沒有效率。所以那時候機械大多容易出故障,又一時半會修不好。索性還是役牛和人工種植。
一、那時候農業機械都是小型機械,手扶拖拉機比較多,大型機械都是給軍墾、農墾了我是農墾職工,以前我們這邊是軍墾企業(生產建設兵團),所以,我們這邊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國家分配給我們的都是大型拖拉機、小麥脫粒機、水稻脫粒機,因為我們這邊田塊比較大,一塊田地60畝以上,適合大型機械耕種,但機械畢竟是少,農業又講究不誤農時,所以水稻田耕種還是役牛,旱地作物使用用機械深翻,耕地的機械(鏵犁)一個連隊只有一套,大家都想先播種,搶農時,但農機手拿死工資的,不願意加班加點的耕地,我們著急,可農機手不著急,他們來我們生產隊耕地,生產隊還是要好酒好菜招待一餐,否則,下次生產隊耕地排在最後。所以那時候的國有農場儘管實現了機械化了,但也是半機械化,還是要使用牛車、馬車、木犁、板車等,農活大多依靠人工,採取“人海戰術”。周邊公社農機比較少,尤其是鏈軌拖拉機、輪胎拖拉機一個公社只有一臺(套),柴油機只能是抽水灌溉,一個大隊一兩臺,手扶拖拉機一個生產隊一臺,並沒有完全實現機械化農業生產,農業還是要肩挑人扛,彎腰卷褲腿。但如果發展到現在可能實現機械化了,可能已經是規模化、無人化種植了,因為集體更有利於標準農田建設,把小田改大田,更有利於大型機械耕作。
那時候農民一戶養兩頭豬,年底出欄賣一頭給供銷社,自己家過年殺一頭年豬我家以前每年養兩頭豬,主要是廄肥,那時候沒有化工廠,化肥依賴進口,集體農業生產用肥靠農家有機肥,農民養兩頭豬可以貢獻幾噸有機肥給集體。另外豬肉憑票供應,農民養兩頭豬可以弄回豬油、豬血旺回來煞饞,油油嘴,見見葷腥。賣掉一頭豬多少還能掙一百塊錢,全家人開開心心過個年。那時候的生豬全國統一的價格0.68元一斤,一頭豬能賣150元,去稅務所納幾塊錢稅就行了。平時農民一次性拿回家150元錢是很難的,150元可以蓋三間土坯茅草房,可見150元當時對農民來說就是天文數字了。所以那時候國家鼓勵一家一戶養豬,農民集體也需要肥料,農民個人也需要用錢,尤其是辦喜事大事必須要養兩頭豬。不養豬是不吉利的,農村人講究六畜興旺,豬斷槽了農村人認為不吉利。但土地到戶後,農民養豬開始虧本了,沒有人願意養豬了。
三、那時候農業沒有實現機械化,國有農場也只是半機械化,因為機械工業剛剛起步,很多農業機械都是坦克、裝甲車改造的記得我小時候聽農機手說過,東方紅鏈軌拖拉機是蘇聯坦克改造的,輪胎拖拉機是南斯拉夫裝甲車改造的。人家戰後報廢坦克、裝甲車送給我們,我們拿回來改造成農業機械,但數量比較少,只供應給軍墾、農墾企業。公社分配到拖拉機指標很難。所以那時候客觀的說,農業並不是機械化,只是某些工序上使用機械,比如說,農產品運輸上使用輪胎拖拉機懸掛4噸車廂運輸。抽水灌溉用柴油機。那時候中國工業非常落後,生產不了大型現代化機械。
-
4 # 濤滔之聲
也可能地方不同,我們這裡沒有,但每家養一兩頭豬,有的有,有的一頭也沒養。沒有機械化耕作,牛就是機械化了,要扁桃做工具是常有的事,每個生產隊大約有兩頭牛,一般用於耕作。
-
5 # 種田老翁
是真實的,我們生產隊規模不大,80多畝水畝,可種旱土50多畝,分田時人口109人。隊裡有動力打稻安裝3馬力小型柴油機,抗旱用190型10馬力抽水機,送公糧買磷肥化肥把10馬力柴油機裝上拖斗搞運輸,清明前後耕草籽綠肥生坯田,又將10馬力裝配鏵犁,又輕又快又省力。年輕勞力個個是機手,姑娘們也學會了,後來上面一夜會議分田到戶,這些公共機械成了公太爺,只用不修,現在屍骨無存。這就是我隊當時現狀。
回覆列表
這種說法多事實,
人民公社代民言,
開始行成機械化,
多地實是水澆田,
普及國寶八字法,
生機勃勃民意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