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陽李布衣
-
2 # 瘦馬嘶月
歷史長河水東流,滾滾浪花難淘英雄,他們發於微末,行於逆水,終棹輕舟過重山泊岸停靠。時至今日,雖難見其音容,但其精神仍存,其卓絕之奮鬥依舊值得我們師法。
李斯:從無名小吏到虎狼秦相覺醒:李斯當小吏時看到舍廁之鼠,遇人或狗來,疾而遁走;而米倉之鼠,肥碩悠然,無懼人狗。於是,李斯發出感慨: “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一個人有沒有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
學藝:師於荀子,與韓非是為同門, 學荀子法家之思想,也就是研究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即所謂的“帝王之術”。
佐秦:①秦國小吏:得到秦相呂不韋的器重,當上了秦國小吏有了接近秦王的機會;②長史:提出離間各國君臣之計 和“先滅韓,以恐他國”的吞併順序,得到了秦王的賞識,因而被提拔;③客卿:以金玉去各國收買、賄賂,離間六國君臣之計收到了成效,又被封為客卿;④廷尉:秦王逐客,李斯以《諫逐客書》回之,秦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取消了逐客令,仍然重用李斯封他為廷尉;⑤丞相:秦朝建立後,李斯升任丞相,繼續輔佐秦始皇,在鞏固秦朝政權,維護國家統一,促進經濟和文化的發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結局:秦二世胡亥 下令將李斯等人逮捕入獄,獄中上書皆被趙高扣留。趙高誣其“”謀反對李斯嚴刑拷打,刑訊逼供,李斯被迫承認謀反,最終腰斬而死,夷滅三族。
評價:回望李斯的一生,他的前半生是一部底層人向上的奮鬥史,然而他奮鬥有餘守成不足,從沙丘起墮於名利落了個慘死的結局。
蘇洵:從遊蕩四方到名動京師遊蕩:①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蘇洵出生於眉州眉山,少時不好讀,由於其父健在,無養家之累,故他在年少時如杜甫、李白頗喜壯遊,去了很多地方;②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蘇洵始讀書,學斷句、作詩文但未學會便放棄了;③天聖五年(1027年),蘇洵與眉山大理寺丞程文應的女兒程氏結婚;④天聖六年(1028年),蘇洵終日嬉遊,尚未發奮讀書;⑤天聖七年(1029年),蘇洵仍未發奮讀書,其父“縱而不問”;⑥天聖八年(1030年),蘇洵遊成都,於重九日至玉局觀見青城山張仙師畫像,用身佩玉環換回安置於家中,每日焚香祈求得子。
發奮:明道元年(1032年),蘇母病故,蘇洵第一次上歐陽內翰書說: “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從士君子游”。讀書時晚,開頭敷衍,依仗聰明輕看同輩,不覺讀書之堅難。但第一次應鄉試舉人的落第使他痛自檢討,他搬出幾百篇舊作細讀,不禁喟然嘆道: “吾今之學,乃猶未之學也!”於是他憤然焚稿,決心從頭再讀文之經典,窮究詩書經傳諸子百家之書,以求博古通今。終日端坐書齋,苦讀不休者達六七年,並誓曰:讀書未熟,不著文章。此時,蘇洵已二十七歲。所以歐陽修作墓誌銘,張方平作墓表,史本傳皆言: “年二十七,始發憤讀書。”
增聞:寶元二年(1039年),蘇洵居家竭力苦讀,考究古今治亂得失。是年蘇洵到閬州探望其兄蘇渙,見其治理成效顯著頗受感動,不久東下出夔州巫峽,順流而到荊州一帶,遊學各地,結交有學問的師友,增加不少見聞和人生經驗。
成名:嘉祐二年(1057年),蘇氏兄弟同第進士高等,時任考官觀蘇軾試卷 “以為異人”;言蘇轍“亦以謂不忝其家”。兩人的高中引起了風波,落第的部分考生表示不服、怨謗紛紛。但“三蘇”卻因此成名。當時歐陽修又特別讚賞蘇洵之文,譽為“孫卿子之書”,並獻諸朝廷。於是“一日父子隱然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遂擅天下”。許多考生爭讀他們的文章,學習其樸實高古的風格。故時有諺語: “蘇文生,吃菜根;蘇文熟,吃羊肉。”
評價:年少時的放蕩不羈終是化作了家庭責任的承擔,時年二十七發奮讀書,寫精深有味的文章、生才華橫溢的兒子、成就一門三蘇的美名。
-
3 # 茫茫長夜
教授們總想顛覆人們的三觀,凡是正面的正義的道德的都被他們說成是懦弱的無能的卑微的,,,我們以岳飛為榜樣,他們卻要為秦檜翻案;我們以諸葛亮為智慧的化身,他們卻說笑到最後的司馬懿才是人世間的真正煙火。七和尚八樣腔,每個和尚唸的經不一樣,那造化也就千差萬別了
一切以課本所學,當是正確的奮鬥方向
回覆列表
中華五千年,英雄輩出,無數英雄豪傑演繹了跌宕起伏的中華歷史。在諸多英雄中,最勵志的一位非朱元璋莫屬。
記得小時候有一本連環畫叫做《從乞丐到皇帝》,講的就是朱元璋的奮鬥歷程。朱元璋小時候家境貧困,為了生存寄居在皇覺寺,為生活所迫,外出化緣,雖然這與普通的乞丐大不同,但是出身貧寒,卻是不爭的事實。
元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朱元璋參加了紅巾軍,一起加入到反抗元朝暴政的行列中。1356年攻佔南京,改名應天,1364年稱吳王。他陸續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並在1367年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派遣徐達、常遇春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1368年,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同年秋攻佔大都(北京),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其後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不僅是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更是中國漢文化的復興者。
軍事方面,經過征戰,推翻元朝統治,建立大明王朝。孫中山提出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向朱元璋學習。
政治方面,強化中央集權制度 ,廢除丞相,設三司分掌地方權力,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他創立的政治制度實行明清近600年。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復興了漢文化。我們現在能夠以中華文化為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有了朱元璋。元朝時,中原漢文化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響和衝擊,胡化非常嚴重,甚至連孔子等先賢畫像服飾也改為“被髮左衽”。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制定《大明集禮》,力圖恢復漢族禮儀文化。文化上,緊抓教育,大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透過一系列舉措,朱元璋成功復興了漢文化。
《明史》中這樣評價朱元璋:“太祖以聰明神武之資,抱濟世安民之志,乘時應運,豪傑景從,戡亂摧強,十五載而成帝業。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漢以後所未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