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亡公子重耳

    首先強調,他倆不是政敵。王安石是堅定變法派,主張改革北宋祖制,搞發展,富國強兵,對外擴張。而蘇軾,既不是變法派也不是保守派,是個心懷天下不結黨,看誰不對就或懟或罵或嘲諷或勸誡的才華橫溢士大夫。因此,倆人根本不算政敵。

    第二王安石的政敵是司馬光。所謂政敵,政治上要拼個你死我活的敵人。王安石和司馬光就這樣,王安石得勢時候,把保守派全部幹掉,氣得司馬光跑回洛陽閉門不出寫了個資治通鑑。後來司馬光得勢,更過分,不但把新法全部廢完,新黨全部打倒,還把新黨支援下邊將們浴血奮戰得的土地全部還給西夏。王安石也可以說是被司馬光氣死的。

    所以王安石和司馬光才是政敵,蘇軾的小打小鬧無論從體量還是能量都差得多,文學地位蘇軾冠絕北宋,可說他和王安石政敵,有點兒太高,最多是他罵王安石兩句,王安石給他點兒顏色看看,不具備當政敵的資本。

    第三蘇軾沒有政敵,這個人的風格使得所有人都愛他的才華,可他沒有統一的政治理念,純粹文人角度的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所以烏臺詩案,從宋神宗老媽到給宋神宗洗腳的宮女,從改革派到保守派,全都營救蘇軾。所以蘇軾作為一個沒有徹底政見的人,就不會有政敵。

    第四王安石譭譽參半,蘇軾依靠才華光照千年,更喜歡蘇軾的會多。

  • 2 # SDLJZ

    王安石和蘇軾都是著名的文學家,都被稱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要說我喜歡哪位?我只能說:我喜歡蘇軾的為人和蘇軾的生活態度。但是,我敬佩王安石改革的魄力和精神。

    蘇軾是古代非常偉大的文學家和詞人,他被稱為豪邁派詩詞的代表人物,他的大江東去,他的對月當酒真的把詩詞的豪邁,浪漫發揮到了極致。

    蘇軾的為人處世和他對人生的態度,是我比較喜歡的。蘇軾為人很好,朋友學生也多,除了年輕人有些驕傲放縱外,沒有缺點。他的人生態度很是淡然,對於升官貶職都能看的開。

    他雖然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是對頭,但兩人在文學上確實朋友,在做人上也是惺惺相惜的。

    王安石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物,他為了大宋的改革不惜得罪很多人,他固執己見,不折不撓,一條路走到黑,不知道曲線救國。最後被罷官,很是悲慘。

    他為人處世不好,有些時候睚眥必報,不能寬以待人,這也是他改革失敗的一個原因。

    現在講一個兩人之間發生的故事,大家可以從中看出兩人的不同。

    據說蘇軾有一次去王府拜訪王安石,當時王安石恰好不在。蘇軾在書房等王安石時,發現桌上有一首王安石寫的《詠菊》詩,詩中有一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在文學上一向頗為自信,他禁不住暗笑當朝王大宰相連最基本常識都不懂,桃花、杏花會被風吹落滿地,而菊花盛開在秋天,花瓣只會枯乾不會飄落

    蘇軾不但自信,而且膽子也很大,他就在王安石的詩下題了一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到書房後蘇軾已經離去,王安石未見到蘇軾,但看到蘇軾題在自己詩後的這句詩。

    王安石連連搖頭,對蘇軾的自負暗自不滿,心想“你這種自以為是的性格早晚會吃大虧!”

    這時蘇軾才想起王安石的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才覺得此詩是如此的傳神,才想起自己留在王安石處的那句詩,才認識到自己大錯特錯。

    這個小故事看到了蘇軾的驕傲放縱,也看到了王安石的計較。

    你喜歡二位中的哪一個呢?

  • 3 # 愛八卦的工地女司機

    必須王安石。其實說蘇軾是王安石的政治勁敵,蘇軾不配。

    王安石和蘇軾算不上勁敵,為啥,在政治上,蘇軾就跟王安石不在一個級別。一個是國務院總理,一個就是個地方或者部門官吏。只能說蘇軾是變法的反對者,但是地位上,司馬光才是王安石的政敵。

    既然問的是政治上的事情,我是更喜歡王安石。

    首先,凡變法者,首先都是有大才者。最早的管仲、商鞅,包括後來的王莽、王安石、張居正等,都是當時的大才子,而且他們的才能決不只是說寫幾首詩或者發幾篇無病呻吟的文章而已,他們是能夠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的。

    其次,變法者都是先天下人之憂而憂者。新的事物、思想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頑固勢力往往都是當權者。變法首先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勢必會動了這部分人的乳酪,所以從古至今,變法者,大都死無葬身之地。而改革者奉行變法,不僅要不畏強權,還要有視死如歸的氣魄。計較個人得失的人,任你如何德才兼備也無法勝任變法者的角色。

    再者,變法者都是剛正不阿者。變法者,得有權。一個合格的變法者,不為權謀私利,才能順利將改革推行下去。就連王莽篡權之前,都是為了正義可以殺子的。嚴明的改革者,要做到責人之心責己,抵擋權利和金錢的誘惑也是對人性極大的考驗。

    所以,就兩人在政治上的立場和建樹來說,蘇軾沒有可比性。蘇軾就是一介文人,首先沒有王安石的認知,其次沒有王安石的能力,最後沒有王安石的魄力。這一點從最後王蘇兩人的金陵相會也可見一般。

  • 4 # 風在等雪

    算不上政敵!蘇軾既不屬新黨也不屬舊黨,新黨得勢時,他指出政策中很多時弊,而當舊黨上臺時,他又反對全盤否定王安石改革,一肚子不合時宜,新舊兩黨都不喜歡他!

  • 5 # 跨過鴨綠江2063

    我不同意王安石與蘇東坡是政敵的觀點,他們只是政見不同,並不影響他們的惺惺相惜,在烏臺詩案中,王安石挺身而出,為蘇東坡求情。他們兩人各有其才,各有千秋。我個人來說,更加喜歡蘇東坡。

    ① 蘇東坡每到一處都推動當地經濟、人文的發展,他離任時,當地百姓都依依不捨。

    ② 他每一次被貶,心態都非常樂觀

    古人云:“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 6 # 多才多藝生活家xV

    說是政敵,不夠嚴謹,司馬光才是王安石的真正政敵,蘇軾並未完全否定王的變革主張,有所保留。談才氣,蘇全面一些,單論文章,王安石更勝一籌。談詩言詞,自然是東坡冠絕北宋。兩人之間,並非劍撥駑張,乃是惺惺相惜,兩位我都喜歡。

  • 7 # 大漠清泉256

    我更喜歡蘇軾。

    我覺得,在文學成就上,蘇軾和王安石不相上下,各有千秋。二人都是大詩人、大詞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二人政見不同,蘇軾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但無私怨。

    蘇軾最打動我的莫過於,他每到一處都有為民著想的人格魅力。

    兩次到杭州,他圍繞西湖做了許多事;在徐州,和大家一起抗洪築堤;到登州短短數日,也留下了“五日登州府,千年蘇公祠”的美名;到惠州,積極修建東江大橋,解決交通不便問題......流放到天涯,仍然視為“天其以我為箕子”,帶著使命去開闢蠻荒之地。

    在被貶黃州期間,他創立“育兒會”。只因他在黃州時,親眼看到有許多家庭因為生活貧困,就將剛出生的女孩子溺死在水裡。蘇軾感到自己有責任幫助他們,他就號召當地家境好一點的人出資成立“育兒會”,幫助貧困家庭撫養孩子。他認為,如果能在逆境之時辦一兩件好事,這也是人生的一大快樂。

    被貶儋州,興辦教育。蘇軾被貶海南是他人生最大的悲哀。可是他仍然在這命運的深淵之中身體力行著自己的所能,他培養出了海南有史以來第一個進士,就是姜唐佐。

    無論是黃州還是儋州,甚至惠州,蘇軾都從來沒有把自己的處境放於眼前,他永遠在關注著身邊的百姓,為他們的生計而奔走。也正是如此,才換來了他在百姓心中獨有的地位。

  • 8 # 董元奔古典情懷

    首先,王安石、蘇軾的政治角色有點像清末的康有為、李鴻章。前者是年輕的皇帝仰賴的改革派,後者是太后所支援的保守派,而且這兩個改革雖然都失敗了,但是卻都對其後的政局起到了數十年甚至更久的深遠的正面的影響。所不同的是,王安石改革失敗了,但是個人卻能夠以富貴翁壽終正寢,康有為改革失敗了,個人也成為喪家之犬;而保守派的個人結局相反,蘇軾是喪家之犬,李鴻章卻以富貴翁壽終正寢。

    其次,王安石、蘇軾的文化角色有點像李白、杜甫。李杜詩歌成就不相上下,二人也惺惺相惜,但是李白稍有自己為杜甫之師的意味,杜甫確實也接受;王蘇的文學造詣不相上下,二人也惺惺相惜,但是王安石稍有自己為蘇軾之師的意味,蘇軾同樣也接受。

    所以,從政治角色上,我對王安石敬佩,對蘇軾惋惜;從文學角色上,我對蘇軾在詩詞、文賦等方面的綜合成就感到敬佩,對晚年才有時間全心全意從事文學研究和創作因而沒有成為北宋文學領袖的王安石感到惋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誰和明星合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