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港城偉仔

    二戰時期航母取代戰列艦成為首要火力。5000噸的左右排水量的驅逐艦裝備了大量中小口徑高射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出現了,例如日本的秋月型驅逐艦,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此外,針對嚴重的潛艇的威脅,舊的驅逐艦進行改造投入到反潛和護航作戰當中,並建造出大批以英國狩獵級護航驅逐艦為代表的,以反潛為主要任務的護航驅逐艦。至此,驅逐艦逐漸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這尤以美日兩國海軍對驅逐艦的使用最具有代表性。一般最大裝備128mm口徑左右主炮.所以在理論上是可以擊沉一艘萬噸核潛艇的。

  • 2 # 純鈞RHGL

    也能,也不能。

    二戰時的戰艦,攻擊力沒話說,戰列艦的主炮通常超過400毫米,副炮口徑也達到230毫米,彈丸毀傷力想打傷任何一艘艦艇都沒問題。不管二戰戰艦有多少炮,不管正常命中率是多少,集火在大約160X18的範圍內,殺傷力是極為可觀的。

    但是,擊傷不代表擊沉——炮彈全都恰好轟到反應堆上例外。

    正因為二戰時的艦艇攻擊力雖高,但防擊沉的技術太差,所以現代艦艇的防禦中心都已經做了改動。現代艦艇的防禦重點,恰恰就是防火和增加浮力。

    比起一般現代水面艦艇的薄皮大餡,現代潛艇恰恰相反,很多餃子皮都是雙層發麵的,防禦層和耐壓層是分開的,而非合二為一。雖然裝置密度高,但還是會留出防爆倉。二戰炮艦威力雖大,但打起雙層發麵皮的餃子來也不是那麼得心應手。

    而且,潛艇的損管系統、壓載系統可能是所有艦艇裡最強最先進的。就算圍殼損毀,耐壓殼也受了重創,應該也不至於立馬沉沒。

    只不過,艦艇沒沉沒,也不代表它還活著。

    這個衝擊量,潛艇裡有多少人,也早就被轟得噼裡啪啦往艇壁、裝置、管道閥門上撞過去,一輪下來,潛艇上應該沒有活人了。就算有,也是重傷狀態不能動了。

    這種情況,潛艇雖然沒沉,但船員都掛了,也是一種死亡。就好像人,身上沒事,腦死亡不也是死嘛。

    其實我更好奇的是,什麼情形下會讓一艘現代核潛艇老老實實趴那讓二戰時的廢物打。

    大炮鉅艦被丟進歷史的垃圾桶並不是沒道理的。

    二戰艦艇攻擊力雖強,但有個形容詞形容它,叫“手短眼瞎”。

    題目設想的情況在現實根本不可能出現。正常來講,就算潛艇不下潛,老老實實打水面戰,也是不等二戰的落後貨開進達到射程,這邊就已經能把它祖先牌位都打碎了。

  • 3 # 真正鱷魚不哭

    當然可以,簡直毫無壓力。

    二戰時期萬噸級戰鬥艦艇一般是重巡洋艦,通常配備4-6門203/230主炮(德棍的“袖珍戰列艦”甚至有280炮),這貨近距離(5公里以內)打戰巡也是輕鬆愉快的,打穿沒有裝甲的核潛艇外殼不要太輕鬆。而且別忘了,二戰重巡是有反艦魚雷的,戰列艦都扛不住何論其他?

    你覺得核潛艇外殼挺厚堪比戰列艦?抗穿和抗壓是兩碼事好嗎?

    戰列艦重甲防的是高速飛來的穿甲彈,強調的是裝甲硬度,講究表面硬化工藝。而潛艇耐壓殼體防的是水下數倍乃至數十倍大氣壓強,考驗的質材屈伸效能和焊接縫隙密閉性。二者壓根不在一個頻道上,哪怕是全鈦合金的“金幣艇”也和裝甲不是一回事,不存在可比性。

    核潛艇的戰鬥領域在水下,追求的是長時間潛航效能,除了進港休整維護,人家就不準備出現在水面,要裝甲防禦幹啥?潛艇空間寸土寸金,哪有那個空餘浪費在重甲上?你想讓艇殼去扛重炮那完全是走錯片場。

  • 4 # 薺菜糰子

    很大機率是可以的。核潛艇只有強度但並沒有裝甲。萬噸重巡洋艦通常可以裝備8-10門203毫米的重炮,威力驚人。遠距離還有個命中率問題。近距離直射可以輕易穿透核潛艇外殼把炮彈射入潛艇,嚴重破壞結構並摧毀內部裝置。而且核潛艇內部相對脆弱,大量的導彈、魚雷、高壓管路,命中一發大口徑炮彈都有可能引發連鎖爆炸,多發命中極大機率會爆掉。即便運氣好,沒有彈藥或要害裝置殉爆,也喪失了下潛能力,只能等待第二輪第三輪打擊把它送進海底。另外,別覺得潛艇抗沉性可以和水面艦艇比。大和級戰列艦浮力儲備達80%,軍艦理想浮力儲備在100%,而核潛艇的浮力儲備一般在30-40%之間。抗打擊能力遠不如同噸位級別的水面艦船

  • 5 # 軍武資料庫

    能啊,你說的是萬噸級的核潛艇對吧?

    基本上也就是俄羅斯(蘇聯)時期的德爾特級別核潛艇、英國的前衛級核潛艇或者咱們的094這個量級的。

    排水量在10000噸左右的核潛艇已經是相當大了。不過,這種潛艇的人員區域並不比比它們更小的潛艇大。增加的排水量都用在安放導彈發射管了。

    因此潛艇的耐壓殼並不大,都集中在潛艇的核心部位。這個部分用來承受深海海水的巨大壓力。

    如果看潛艇的斷面就可以發現耐壓殼的位置。

    在耐壓殼之外是通海結構。這個結構是潛艇的水箱。非耐壓,而且會做得儘量薄。用途就是在潛艇下潛的時候將海水注入進去(方法後邊說),加大潛艇的重量(比重)讓潛艇潛入海底。潛艇需要浮起的時候則是在這個殼體內注入空氣排出水,降低潛艇的重量,這時候潛艇就可以上浮。

    注水的方法一般會採用直接通海結構,僅僅是依靠外部壓力來維持潛艇的水箱內水位的高低。這種設計還是相當通用的一個設計。原因就在於很多潛艇如果單獨設定一個管理水箱出水的閥門比這樣敞開還要危險,當閥門失效的時候潛艇就會出現很難排水的問題。這個結構就靠上面的空氣管道來維持水箱內的水量多寡。

    潛艇的水箱一般有幾種不同的佈置方式,除了底部佈置水箱之外更多的時候潛艇的水箱都會佈置在很靠外的部分。這是因為底部佈置水箱會壓縮潛艇的可作業空間。需要將潛艇做的更大。

    但問題就來了。這種靠外的水箱實際上是很容易被炮彈打破的。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水箱就會漏了,水箱上部就很難保持壓力。海水就會不斷的進入水箱內部,導致潛艇一直注水沉沒。

    不過現代潛艇的設計往往會分出多個相互隔離的水箱由獨立的管道進行控制。也就不會太擔心某一個水箱被擊穿。

    但如果是二戰一艘10000噸級噸巡洋艦,基本上也就是輕巡洋艦了。主要的武器就是155mm炮,在適當的距離上很容易直接擊穿數個潛艇水箱導致潛艇的儲備浮力不足而沉沒。

  • 6 # 王司徒吃瓜

    當然會被擊沉。

    無論多麼堅固的核潛艇,它首先是艘船。

    在裝甲防護上潛艇並不出眾,它們輕薄、酥脆,很容易就能被鞭炮打爆,能保護它們的無非是潛入水下,藉助幽深的海水伺機而動。

    我們可以打個比方,水面戰艦是各種戰將兵卒,那麼水下的潛艇就是血薄攻高的刺客、盜賊,它們抽冷子搞暗殺天下無雙,卻不具備也沒必要具備戰陣上與人面對面廝殺肉搏的能力。

    所以,潛艇的進化史其實是一部結構強度的進化史,它們為了像刺客遁入黑暗一樣遁入更深的海底,便需要不斷增加自身的結構強度。

    但這個結構強度不能單純理解為潛艇的“血條”,因為功能出發點不一樣,潛艇的結構只是為了抵擋海水壓力,拿炮去打,結果肯定是炮炮穿發發出暴擊。

    換句話說,耐壓艇殼≠防彈裝甲,它們很脆弱,更像個不鏽鋼保溫瓶的瓶膽。受到炮擊破壞,耐壓艇殼肯定會破碎,輕易被炸出洞或產生裂痕。

    而且耐壓艇殼並非一體成型製造,它們是用金屬板一塊塊焊接上去的,因此受限於焊接質量和整體重量,人們也無法把艇殼焊接得太厚,頂多採用雙殼體技術,增加潛艇的抗壓能力。

    如前蘇聯的潛艇雙殼,一般為33mm上下的外層,70多mm的內層殼體。它們能有效抵抗水壓,但一不小心也會被礁石刺破。

    美國的核潛艇採用了技術更高的超大型卷板機,因此使用了單殼體技術,抗壓效能不俗但殼體更輕薄,僅為50-70mm左右。

    這種程度的殼體,根本無法應對二戰時期萬噸級戰艦的攻擊,會被撕成碎片。

    二戰萬噸級的戰艦雖然不算頂級貨色(大和戰列艦滿排72808噸),但也不是不足100mm的艇殼能碰瓷的。

    這些萬噸戰艦多屬於條約級戰艦,一戰後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限定噸位製造的軍艦。

    如德國的袖珍戰列艦,斯佩伯爵海軍上將號、呂佐夫號、舍爾號等等,標排只有1萬噸出頭,滿排1.6萬噸左右,卻配備了極為兇殘的2x3聯裝283mm大炮,以及8門150mm副炮,3x2聯裝105炮。

    潛艇被這種炮火近距離齊射,就算來個整體100mm裝甲防禦,也實在沒辦法頂住。至少它無法下潛了,結局依然是死。

    還有日本的最上級重巡洋艦,該級戰艦排水量逾1.2萬噸。砂缽大的拳頭見過沒?

    最上級火力極為兇猛,堪稱海上的洗地刷子,它擁有15門155mm大炮(改裝後成為10門203mm炮),8門127mm炮,以及多達12門610mm的魚雷發射器。

    9100噸的“青葉級”巡洋艦也差不多,雖然噸位不到1萬,但青葉級擁有6門203mm大炮,4門128mm加農炮,8門610mm魚雷發射器,近距離誰矮上誰懷孕。

    美軍當年排水量14358噸的克利夫蘭級輕巡堪稱洗甲板的能手,它有12門152mm的大炮,12門127mm的大炮,儘管口徑嫌小,卻能透過瘋狂的火力投送來補。

    所以,以耐壓為目的的潛艇艇殼,並不能頂住這種密集的飽和攻擊。軍艦們要對付的對手,哪個不是重甲目標?側翼的船板都不低於100mm,還有裝甲帶和關鍵防護。

    讓萬噸巡洋艦去近距離噴核潛艇,別說1萬噸級的,就是2萬噸級的也頂不住呀,太殘暴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窮父母不懂子女的壓力,並試圖讓子女重複他們牛馬的一生。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