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藻巧翁

    何紹基(11799——1878年)字子貞,號東洲,晚號蝯叟,道州(今湖南道州縣)人,故又稱“何道州”。他學書法“從篆分入手,故於北碑無不習,而南人簡札一派,不甚留意。”“學書四十餘年,溯源篆、分,楷法則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蝯叟自評》)。他臨習碑版十分勤奮,多達近百通。楷書學顏真卿,參以北魏的《張黑女墓誌》筆法。何紹基臨習碑版不斤斤於點畫的肖似,注重攝取神韻,故能陶冶眾碑,鑄成一體,真草隸篆都有獨家新意,尤以隸、草享盛名。他以顏楷筆法寫隸書,點畫渾厚,大氣磅礴;寫草書揉以北碑、篆隸筆書,出神入化,不可端倪。

    李瑞清(1867——1920年)字梅盫,晚自號清道人,江西臨川人。出身於書香名門,其父李宗翰(號春湖)亦為清中期書法名家,與劉墉(石庵)、程春海(恩澤)並稱為“一石兩水”,“書品之深,並世無偶”(馬宗霍《棲嶽樓筆談》)。李氏家藏金石善本甚富,故李:瑞清自幼即浸漬其中,“習訓詁,鑽研六書,考覽鼎彝,喜其瑰偉,遂習大篆”。“長學兩漢碑碣”,“年二十六習今隸,博綜六朝”(李瑞清《鬻書引》)。李瑞清在師法金文、秦漢六朝右刻的同時,也極注意吸收前輩書家學習碑刻成功經驗,把篆隸楷互相參合,其後更以碑入帖,陶冶南北、矯偏碑棄帖之弊,卓然成家。馬宗霍論一具書法曰:“清道人自負大篆,而得名則在北碑,餘愛其仿宋四家,雖不形似,而神與之合,其行書得力于山谷,晚歲參以西陲木簡,益臻古茂”(《棲嶽樓筆談》)。

    李瑞清的書法成就是多方面的,而創造性最強的確是他的大篆,用筆極澀,寓直於曲,挺健而生動。不知者以為做作,實乃數十年刻苦實踐和精心研究所得。他的宻友曾熙評其大篆曰:“仲子為篆則以神遇而不以形遇,其神也若蹲,其仰也若垂,其抱也若背而馳,其激發也若執圭升堂,雍和而有節,其譎變也,海怒嶽嚴,而莫測其蘊也。靜而觀之,宗廟之上,俎豆之旁,欽欽乎其容也。是殆陶鑄文武而糟糠秦漢也。”

    曾熙(1861——1930年)字子緝、季子,號俟園,晚號農髯,湖南衡陽人。書法由帖入碑,自成一家,隸書、章草尤受時人推崇。與李瑞清齊名,世稱“北李南曾”。康有為曰:“農髯於道州(何紹基)為同鄉,其八分可以繼美,而其最得力者在《華山》、《夏承》,皆圓筆也,由圓筆以下窮南碑,故其行楷各體皆逸,體峻者見氣骨,體逸者見性情,所謂陰陽剛柔相濟者也”(《廣藝舟雙楫》)。李瑞清則盛稱曾熙為今之蔡邕,“魏晉以來,能傳中郎之絕學,惟髯一人。”馬宗霍謂章草自唐以來,一直不振,“自曾先生出,知章由隸變,與八分同源,因合分隸以為之,遂爾默契漢矩,奄邁晉規,有清一代,無可位置”(《棲嶽樓筆談》)。曾熙的弟子沈曾植也為晚清一大書家。

    鄭板橋(1693——1765年)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擅繪畫,客居揚州,為“揚州八怪”之一。他的書法學漢魏諸家,古碑斷碣,無不臨習,真草隸篆皆能。他以隸書入行楷,雜以草篆,間以畫法,自名為“六分半書”。字的大小、寬窄無定法,且懸殊較大,通篇章法如亂石鋪街,大小錯落,疏宻相間,呼應有致,生意盎然,對當時流行的館閣體充滿了嘲弄、戲謔的意味。

  • 2 # 手機使用者草塘驚鳧

    清朝時期,隸書書法堪稱一流。自東漢隸書成熟並達到高峰始,後期一直處於 停頓低潮期。清朝出現了以鄭夔,伊秉綬,鄧石如等等為代表的隸書大家,隸變之令人耳目一新,隸書創新層出不窮。至於其它型別的書體,則無大的突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哪個國家的坦克採用了MTU 893發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