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懷疑探索者
-
2 # 老爺來自唐朝
你也說曾經,曾經可與美國比肩,現在不能了嘛。這有什麼好奇怪的?反倒是這個問題問得很奇怪。也不想想,距離蘇聯解體已經過去多少年了?如今科技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更何況幾十年?要知道從蘇聯1989年解體到現在已經29年,接近30年了。
30年深圳從一個小漁村,成為了中國四大一線城市之一,GDP過萬億。
30年我們中國從一個落後國家成為了GDP全球第二的國家,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俗話說得好,30年河東,30年河西。30年什麼奇蹟不能發生?更何況區區幾個頂級大學的轉移?
以上。
-
3 # 當狗容易做人難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蘇聯的大學全是靠國家提供經費,大學生也是靠國家供養。蘇聯解體後當年利用民意摧毀蘇聯的所謂民主人士們都在爭權奪利誰還管百姓的死活。不論是大學還是大學生都失去了經濟來源,連飯都吃不飽了誰還管教育啊。再加上經濟崩盤大量高等人才外流,蘇聯曾經能夠和美國抗衡的學術機構都一去不復反了。
-
4 # 明白人
答主主要回答前半句,美蘇的科技發展“稱霸賽”,後半個問題請自行意會:
二戰剛結束時,美國政軍兩界堅信自身對其主要競爭對手,蘇聯的軍事科技優勢是壓倒性的:
美國是第一個試爆原子彈和氫彈成功的國家,並握有納粹德國火箭專案的負責人馮·布勞恩這張王牌。大批歐洲的科學精英離開被戰火摧毀的歐洲,前來美國繼續自己的學術研究。蘇聯直到1949年才進行第一次核試驗,這還是在潛伏於美國的蘇聯間諜的幫助下才成功。正因為這種自信,在戰後數年,聯邦政府各項研發經費都大幅度縮水。
但這段快樂時光並沒有持續太久。1957年蘇聯成功用火箭將人類第一顆衛星“衛星一號”Sputnik-1發射上天,給美華人的自信心造成了成噸的傷害。在Sputnik 昇天以前,美國雖然也試射過兩次衛星,但都以失敗告終,所以美國不能用蘇聯剽竊自己技術的理由來自我安慰了。火箭是當時最前沿的軍事科技,蘇聯人的成功意味著他們在火箭技術領域已經壓過美國一頭。
為了能夠在軍事技術上重新壓制住蘇聯,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和國會商議,決定對空間技術等國防相關領域長期投入鉅額研發經費。1955年美國聯邦政府的研發經費不到50億美元(按2007年美元價值),到了1966年已經猛增到近400億美元,其中逾六投入了空間技術板塊。航天科技是研發投資的大頭,六十年代時政府在空間領域的撥款,超過了其他所有科學領域投資的總和。NASA就是在這一時期成立的:
蘇聯的軍事“威脅”也激發了美華人的愛國熱情,大批年輕人報考科技和工程專業。由於政府的慷慨投資,理工科的畢業生能夠找到相對不錯的工作機會。20世紀五、六十年代是美國理工科教育的黃金時期,當時中小學課本中的理科以及數學的難度,遠高於現在的美國教材內容。美國教育界有條不成文的潛規則:大學同意替美國政府培訓國防科技亟需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師,作為回報,聯邦政府會撥款資助冷門的基礎學科研究。
自冷戰起,聯邦政府逐漸成為基礎學科研究最重要的出資方。美國政府對基礎研究投資力度之大,東西方陣營無他國可以匹敵。直到二十一世紀,只有中國在研究經費方面逐步趕上美國。
國家花血本砸錢拼科技,最終獲得豐碩的成果。1969年,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標誌人類第一次將自己的足跡留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這種吸人眼球的舉動只是美國空間領域眾多成就中的一項而已。
七十年代開始,美國面臨的更大挑戰來自冷戰陣營的盟友——歐洲地區和日本。
為了重振經濟,美國政府決心大力扶植高新產業,希冀技術創新能夠挽救搖搖欲墜的美國製造業霸權。美國國會和白宮一道創立了數個旨在激勵企業技術創新的技術開發企劃,包括:小企業創新研究專案(Small Business Innovation Research, SBIR)、小企業技術轉化(Small Business Technology Transfer, STTR),以及專門針對日本電子業而去的先進技術專案(The Advanced Technology Program, ATP)和半導體制造技術專案(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SEMATECH)。
然而,這些專案本身的成果頗受爭議。八十年代,日本的電子產業絲毫沒有受到美國企業“技術創新”的影響,繼續在美國市場上攻城拔寨,以至於美國媒體不住大呼狼來了。
1989年,日本人收購了紐約地標之一,洛克菲勒中心,東京的土地市值超過了美國全國土地價值的總和。看起來,日本似乎將要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的王者了,然而日本的好運其實已經到頭了。
1985年,日本在美國的政治壓力下籤署廣場協議,同意日元升值,日本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開始下降。同時社會資本在日元大幅升值的激勵下大批湧入房地產市場,催生出巨大的經濟泡沫。而日本的電子產業完全錯估了未來高新技術演化的走向,將大筆資金投入人工智慧的研究,最終被靠網際網路重新武裝起來的美國企業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日本自身市場規模有限,在90年代初地產泡沫爆掉之後又無法開拓新的市場商機,外部又有美國和東亞諸多競爭對手的緊逼,陷入了至今未能擺脫的經濟停滯。
在日本經濟自爆掉的同時,美國軍事上最大的對手蘇聯也轟然瓦解。蘇聯自建國伊始就有很複雜的民族矛盾,經濟上過於偏重軍工業忽視民生產業,蘇共內部亦腐敗不堪、喪失了維護國家統一的意志,這個曾經雄霸歐亞大陸一端的帝國在1991年突然解散,繼承了蘇聯主要軍事遺產的俄羅斯聯邦隨即在美國耶魯大學教授的耳提面令下開始全面私有化,即所謂的“休克療法”,結果經濟全面崩盤,由“休克”變成了“心肌梗死”。國家陷入混亂,無力同美國在國際舞臺上爭鋒。
在漫長的經濟軍事競賽中,美國笑到了最後,對手死的死、殘的殘。美國學界的自滿情緒達到了最高潮。
1991年莫斯科紅場的蘇聯國旗黯然落下,冷戰就此結束,美國成為世上僅存的超級大國。冷戰時基於國家安全理由成立的一系列實驗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與此同時,美國國內對健康和民生相關的科技需求與日俱增。從80年代起,聯邦政府的科研經費就開始向醫療領域傾斜,到了2000年一多半的聯邦研發預算都投給了衛生研究。
by Pansesus
回覆列表
又問“為什麼”。問得好!!!這個問題屬於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作為科學問答,我不從歷史的角度去分析,我只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問題吧。
我們來看看頂級大學的評比標準。USNEWS和QS採用的是相同的標準,其中,學術能力和僱主滿意度分別為百分之40和百分之10。學校引文和師生利率分別為百分之20,國際學生和國際師資的比例分別為百分之5。而在THE排名中,教學和科研分佔百分之30。學校引文為百分之32。
現在,我們圍繞這個,來說說為什麼俄羅斯大學排名這樣的低。
其實,俄羅斯的科技實力,大學教育水平,真實的水平,都是世界頂尖的層次。當初冷戰期間,俄羅斯科技發展受到全面的鼓勵和支援。雖然有斯大林主義,但對科技領域幾乎無影響。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科技水平也回覆的很快,雖然資金可能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但整個學術氛圍還是存在的,也是發展迅速的。唯一的問題在於,俄羅斯的大學並不重視英文的學習,他們有自己的體系。一般都是由俄文發表學術論文,光這一點就大大影響了歐美國家制作的所謂世界大學排名。
現在,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德國和法國學者,為了迎合所謂的國際潮流,在用英文寫論文。自然科學和工程領域的學者尤為普遍,現在已經波及到了社會科學。但是,在俄羅斯,這種情況很少。而俄羅斯學者的主要研究成果,都是用俄語發表的,這自然會有一些對他們不利的因素。
為了避免這些不利的情況,俄羅斯的學者就很聰明,他們會利用英文獲取他國的學術成果,但寫論文又換成俄羅斯語。因為俄羅斯的科學家特別喜歡用俄文寫作論文,所以這些俄羅斯科學家的成果被外華人引用的次數很低。不過,其實也無所謂,這樣可以讓俄羅斯的國家的科技發展不會得到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