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教育秀秀看

    這個問題中我能更多的感受到家長的焦慮,您需要做深呼吸,先讓自己平靜下來再去看待這個問題。三歲的孩子的確有可能出現分離焦慮的問題,因為你要上班,她就會認為每一次上班就是一種分離,一旦分離她就會產生媽媽不要我了這樣的感受,所以作為媽媽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

    首先當孩子因為想媽媽而哭這是被允許的,您做的很好,哭是她的情緒表達,我們也可以跟老人溝通好,下次她要再想媽媽就可以讓他哭一會。

    其次我們每天回家以後要經常的陪伴她,在上班的八個小時我們離開他了,那麼回家以後就要儘量把一些事情安排開,擠出時間來多陪伴她,而且要高質量的陪伴,不是坐在一邊看著她玩,而是陪伴著她一起玩也就是要把孩子想象成自己的朋友,把自己想象成她同年齡段的孩子。同時要多擁抱孩子,對她說媽媽愛你、媽媽喜歡你這樣的話,鼓勵她表揚她,起到正向積極的推動作用,讓她感覺到媽媽是愛我的。

    最後,作為媽媽來說我們要注意一點,就是我們不能因為沒有陪伴著孩子而有負罪感,帶著負罪感陪伴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用另一種模式跟我們進行互動,這很不好。我們要告訴她我明天幾點會走,幾點回來,這樣她就會明白分離的時間有多長。也不能因為孩子的某一次情緒感到焦慮,所以作為媽媽來說一定要理性。總而言之,要杜絕由於情緒產生的各種的心理狀態的陪伴,否則這樣對孩子的發展才是不利。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2 # Miss張小豆

    其實孩子有類似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小孩一般都會依賴母親,因為一般來說陪伴小孩身邊時間比較長的都是母親,但是做好防止孩子有過多的理念性行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當代社會當中,很多家長都會過分的遷就孩子,小的時候小孩想要什麼東西大人都會立刻讓他們滿足,所以在他們的意識當中很少會被別人拒絕,特別是自己的父母。但是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那麼這種意識一旦伴隨著他成長的過程,在以後遇到挫折的時候他們可能第一時間就會想到想自己的父母尋求幫助, 而不是嘗試著自己去解決問題。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來說,市面上並沒有任何一種教育方式可以說是最好的,我們不要去盲目相信那些讓自己的孩子早日獨立的心靈雞湯,我們在教孩子不要過度依賴父母的同時也要知道,建立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關係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過度的排斥孩子,讓孩子產生了你對她並不關心的意思是,那麼在以後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就會有意識的與你保持距離,甚至於他覺得你們是不關心他的,嚴重的情況還會影響到他以後與伴侶之間或者是和他們自己未來的孩子之間也會存在一定的相處問題。另外,很多母親現在都不會做專職的家庭主婦,在白天的時候也需要出去工作,那麼在維持與孩子之間情感問題上,可以嘗試著和孩子說明自己工作的原因,而且在下班回家的時候可以與孩子多互動,睡前也可以跟孩子談談心,讓孩子們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心,而不是覺得父母在外只賺錢都不關心自己。

  • 3 # Shapiro

    就這事也不用就上升到給孩子貼上“討好型”心理的標籤,這種分類標籤也是人為設定的,心理學上也沒有相對應的測量手段,你怎麼就說孩子是討好型的心理或者說討好型的人格呢?

    孩子就是想得到媽媽的肯定和鼓勵。媽媽就直接肯定她的行為就好了,告訴她“寶貝進步了,媽媽也會很想寶貝。”肯定孩子的進步,同時也自己做好示範,大人也會想念她,讓她知道有這樣的情感是很正常的。

    我想你想要做到的是,希望孩子能保持真實。你的想法沒有錯,心理學上也認為,一個人能夠儘可能地保持真實,心理通常會更健康。那麼作為父母,平時就要給予孩子儘量多的關心和支援。要給孩子表現這樣的姿態,無論你做過什麼,媽媽都會支援你並接納你。我這裡的支援並非表示贊同,孩子如果做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行為,父母當然不能表示贊同,但是我們應給予支援,這個支援是支援孩子幫助孩子用正確的言行來代替錯誤的言行。

    另外,如果你不想孩子一味地討好他人,那麼我們從小就要尊重孩子的意願和選擇,有一條原則你可以遵循,只要孩子的言行沒有違背法律,沒有傷害自己傷害他人,那麼孩子就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平時也要多一些鼓勵和欣賞,才能增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才更有信心和自尊去做真實的自己。

  • 4 # 使用者6821126245

    其實這種“討好型心理”我們可以解釋為“敏感”。

    孩子為什麼會變得敏感?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天性使然,有些孩子生來會有對他人的言行舉動敏感,但換個角度來說這樣的孩子情感更加細膩,也更加通情達理。

    在我看來,題主感覺心酸的主要理由可能是看到了孩子內疚的一面,俗話來說就是“可憐巴巴的”。絕大部分孩子,在經歷了嬰兒期後都會面臨父母上班、親子分離,很多孩子的幼兒期往往是在家裡老人或者幼兒園度過的,“哭著喊媽媽”是一種正常的反應,而這時大人就會給孩子講道理,例如父母需要工作等等,孩子如果理解了,自然就過去了,如果理解有所偏差,就會出現“敏感”。

    根據題主所說,我想,孩子可能是認為:如果自己表現出堅強的樣子,媽媽才會喜歡我,因為這樣的我聽話。

    這也許源於家裡老人傳統的教育方法,他們會認為安靜老實才是孩子應該有的樣子,因此孩子也會封閉自身的情感,偽裝成“大人想要的樣子”來獲得愛,他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愛。

    需要讓孩子明白,她想念媽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是媽媽為什麼要上班?因為很多媽媽都要出去工作啊~因為媽媽努力工作所以你才能吃到可口的飯菜、住在溫暖的房子裡,所以你要給媽媽加油哦,等媽媽下班後我們又能在一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母親節什麼樣的腕錶適合送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