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明確一點:“間”的概念在古代和今天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經常說“兩間平房”、“一間臥室”等等,這裡的“間”,是建築的計量單位,指的是物理分隔出來的相對獨立的空間。
古代的“間”字原本是“閒”,從門從月,“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本義是指空隙。
用在建築上,兩根柱子之間、兩架房梁之間就是一間。
(張掖大佛寺大佛殿)
在古代的用法中,一般說“間架”。“間”是指梁與梁之間,也就是橫向的寬度;“架”是指桁與桁之間,也就是縱向的深度。“桁”是指房梁之間的橫木,與房梁縱橫相交,將整個屋頂構成一個牢固的整體。
與“間”類似的還有一個“楹”,楹就是柱子。
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有“屋幾楹”一節,這樣解釋什麼叫做“一間”:“世謂屋若干間者,取兩柱夾覆之中,故曰一間。”
就是兩柱之間為一間。慢慢地,也把幾間稱為幾楹。但是,如果把一間屋稱為一楹屋,就不太準確,因為單獨一根柱子是支撐不起屋子的。
回到問題本身,現在的文獻在提到古建築時,一般會說:面闊幾間,進深幾間。這個“間”可以是互相通連的,也可以是彼此分隔的。那麼一間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古代建築》一書中,有大量古代建築例項,摘出其中幾例,我們計算一下。
張掖的大佛寺,是西夏的建築,其中的大佛殿,面闊9間(49米),進深7間(25米)。
秦州天靖山的玉泉觀是元代全真教建築,有一處玉皇殿,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1.7米)。
(天水伏羲廟太極殿)
甘肅天水的伏羲廟中有一處太極殿,面闊5間(17.7)米,進深3間(9.4米)。
甘肅天水有一處胡氏故居,是明代建築,其中一處正廳樓,面闊5間(13米),進深4間(5米)。
對照資料發現,寺廟道觀等公共建築,因為制度宏大,樑柱的規格比較大,承重能力更強,能夠把間架做得更大一些。平均算下來,面闊每間為三到六米,進深每間為三點多一點。按現在的方法計算面積,大約每間十到二十個平方。
胡氏故居是民居,每項數值更小一些,平均每間面闊兩米多,進深每間一米多,面積大約三到四個平方。
回答問題之前,首先明確一點:“間”的概念在古代和今天是不同的。
我們現在經常說“兩間平房”、“一間臥室”等等,這裡的“間”,是建築的計量單位,指的是物理分隔出來的相對獨立的空間。
古代的“間”字原本是“閒”,從門從月,“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本義是指空隙。
用在建築上,兩根柱子之間、兩架房梁之間就是一間。
(張掖大佛寺大佛殿)
在古代的用法中,一般說“間架”。“間”是指梁與梁之間,也就是橫向的寬度;“架”是指桁與桁之間,也就是縱向的深度。“桁”是指房梁之間的橫木,與房梁縱橫相交,將整個屋頂構成一個牢固的整體。
與“間”類似的還有一個“楹”,楹就是柱子。
宋代程大昌的《演繁露》中有“屋幾楹”一節,這樣解釋什麼叫做“一間”:“世謂屋若干間者,取兩柱夾覆之中,故曰一間。”
就是兩柱之間為一間。慢慢地,也把幾間稱為幾楹。但是,如果把一間屋稱為一楹屋,就不太準確,因為單獨一根柱子是支撐不起屋子的。
回到問題本身,現在的文獻在提到古建築時,一般會說:面闊幾間,進深幾間。這個“間”可以是互相通連的,也可以是彼此分隔的。那麼一間的面積究竟有多大?
《古代建築》一書中,有大量古代建築例項,摘出其中幾例,我們計算一下。
張掖的大佛寺,是西夏的建築,其中的大佛殿,面闊9間(49米),進深7間(25米)。
秦州天靖山的玉泉觀是元代全真教建築,有一處玉皇殿,面闊3間(12米),進深3間(11.7米)。
(天水伏羲廟太極殿)
甘肅天水的伏羲廟中有一處太極殿,面闊5間(17.7)米,進深3間(9.4米)。
甘肅天水有一處胡氏故居,是明代建築,其中一處正廳樓,面闊5間(13米),進深4間(5米)。
對照資料發現,寺廟道觀等公共建築,因為制度宏大,樑柱的規格比較大,承重能力更強,能夠把間架做得更大一些。平均算下來,面闊每間為三到六米,進深每間為三點多一點。按現在的方法計算面積,大約每間十到二十個平方。
胡氏故居是民居,每項數值更小一些,平均每間面闊兩米多,進深每間一米多,面積大約三到四個平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