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單的平凡境界
-
2 # 史海爛柯人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三國演義》吧!在此可以明確告訴大家的是,真實的歷史並非如此。據《三國志》記載,在諸葛亮第一次出兵討伐曹魏時,先與趙雲分兵,命其與鄧芝統兵對抗曹真,自己則出兵祁山,並任馬謖為先鋒駐守街亭。但由於蜀漢與曹魏實力懸殊,馬謖與趙雲等人均先後失利,此後諸葛亮被迫撤兵。
在撤兵之後,諸葛亮將馬謖斬首,而趙雲也被貶為了鎮軍將軍。不僅如此,諸葛亮還上疏後主劉禪,請求自貶三級。這是歷史的真實情況,與歷史演義小說《三國演義》和影視作品有著非常大的出入。
不僅如此,在大家的印象中,都覺得是馬謖執意前去戍守街亭的,並且立下了軍令狀。但據史書記載,當時張郃率大軍朝祁山奔來,諸葛亮帳下有魏延、吳壹(懿)等大將可用,終將領都不看好馬謖。可諸葛亮平日對馬謖極為欣賞,並常與之探討兵法,於是力排眾議,決定命馬謖前往戍守街亭。
馬謖兵敗,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被簡單地稱為“違亮節度,舉動失宜”。這八個字其實有種美化諸葛亮的意味。其實,諸葛亮的北伐註定難以取得最終勝利,街亭之敗也不能僅僅歸咎於馬謖個人。為了凸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賞罰分明,無論是在正史中,還是在歷史小說裡,馬謖都有種“背鍋”的嫌疑。
所以說,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馬謖和趙雲都兵敗失利,並非但獨處置了馬謖,褒獎了趙雲。相反,在這次用兵失敗後,諸葛亮不僅揮淚斬馬謖,而且也將趙雲由鎮東將軍貶為了鎮軍將軍。
不請自來。要知道為何殺馬謖而賞趙雲,先看看史料怎麼記載的吧。
三國志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眉,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長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邰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邰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 ,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親秉旄鉞以歷三軍,不能訓章明法,臨事而懼,至有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責帥,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於是以亮為右將軍,行丞相事,所總統如前。
三國志諸葛亮傳:詔策亮曰:“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
三國志趙雲傳: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第二年,亮出軍,揚聲由斜谷道,曹真遣大眾當之。亮令雲與鄧芝往拒,而身攻祁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
三國志趙雲傳(雲別傳):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雲有軍資餘絹,亮使分賜將士,雲曰:“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府庫,須十月為冬賜。”亮大善之。
這裡個人是這樣解讀的:此次北伐,趙雲自領一路偏師為疑兵,號稱主力,牽制吸引曹魏大將軍曹真的主力大軍,而曹真上當了,遣大眾當之。後因街亭大敗,諸葛亮撤軍來不及告誡趙雲(不戒之失,戒通誡。如果是不戒備,四處分散的疑兵分分鐘就被曹真大軍吃掉了。),導致趙雲方面沒及時撤軍,稍微失利,而趙雲聚攏收斂四處分散的疑兵起來抵抗曹真主力大軍,略為小敗,將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
縱觀整場戰役,大敗起因是街亭大敗導致。由於(馬)謖違亮節度 ,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勞師北伐,卻因一人慘敗,所以馬謖必須死。
而趙雲一路疑兵因為趙雲親自斷後,兵馬輜重大多安全撤離,把戰敗損失減到最低。也就是陳壽說的不至大敗。在北伐失敗大舉撤軍的情況下,疑兵部隊非但沒有被識破擊潰,反而能建制無損,輜重不失,凸顯了領軍將領的統兵能力。至於諸葛亮說要賞賜也不足為奇了,只是趙雲拒絕了,還跟諸葛亮一起貶職,降為鎮軍將軍。
再請大家陪我腦洞一下當時場景:正當看著眼前潰軍,諸葛亮蛋痛的擦著眼淚時,趙雲火急火燎的帶著部隊趕回來了,諸葛亮一看,當時就淚奔了:“好你個趙雲,居然把軍隊物資全帶回來了,為我蜀漢儲存了一大批精英啊。不錯,爺心情好多了,爺要賞你!”趙雲撇了撇嘴:“賞個毛啊!打輸了還賞?不是丟人現眼麼!!”
感謝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