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老沈一

    哈哈,有意思。“知.乎”裡面也有這個問題。看了裡面的回答,好像都沒有說到點兒上。

    “糸”,音mì,有另一種寫法嗎?《說文解字》裡有,寫如以下: 這兩種寫法有何不同?

    《說文》作者許慎的解釋是,後一種是“糸”的古文寫法。所謂“古文”,許慎指的是金文、“籀書”即大篆等。

    清代的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裡給許慎幫腔,說古文的“mì”寫法簡單,到了小篆,有所“增益”,複雜了,寫成了“糸”。

    其實,他倆很遺憾,都無幸見到甲骨文。在甲骨文裡有“糸”字,而且寫的更復雜。見下圖: 多說幾句吧。

    說說“糸”字含義。

    《說文解字》對“糸”的解釋是:細絲也。象束絲之形。

    段玉裁的注也很有意思,他說:絲者,蠶所吐也。細者,微也。細絲曰糸。

    說得很清楚——糸,就是細的蠶絲。

    不過,段氏後面還有話。他接著說:糸之言蔑也。蔑之言無也。

    為什麼如此說呢?

    “蔑”,許慎的解釋是:勞目無精。從苜從戎。人勞則蔑然也。苜,音mò,意為“目不正”。戎,戎狄之人。

    段玉才對此也做了解讀。他說:戎狄之人最為勞累,因勞累則眼睛精光茫然。

    關鍵是段氏接著說的話:蔑和眛是通假字。引申為細。如木細枝謂之蔑是也。又引申為無。關鍵在這兒。南方有一個現在很常用的詞——竹蔑——即由此而來。

    “蔑”,引申為“無”。春秋戰國時期的很多記載,對人命沒了、國家亡了,常常說“蔑”。含義同於“滅”。

    扯得有點遠。是想說明,古人的語言文字,是有很多說頭兒的,而且和我們現在依然息息相關。

    再回來說“糸”字。

    千萬別小看了這個字。在這個字中,包含著太多中華文化密碼。

    甲骨文中,已經有了“糸”字。據胡厚宣先生統計,甲骨文中,從“糸”的字有81個;從“絲”的字有16個。有關紡織的字有231個。

    這說明,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紡織業已發展到了相當水平。 從出土文物看,商代的紡織材料有麻、毛、蠶絲,可能還有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史書上說,黃帝的妃子——嫘祖,是最早發明“育蠶治絲”的人,並把蠶絲作為紡織的原料。

    現在有足夠的考古證據證明,商代已經設有典蠶之官——“女蠶”。甲骨卜辭中,將蠶神與上甲微同祭,對蠶事極為尊崇。當時已有杯蠶(臭椿蠶)、棘蠶、慄蠶、蚊蠶四種野蠶。家蠶稱螺蠶。

    到了周代,有專門的“親蠶”制度。天子和諸侯都有“公桑蠶室”。夏曆二月浴種,三月初一開始養蠶,對浴種、出蟻、蠶眠、化蛹、結繭、化蛾等蠶的生長形態,已有相當多的總結。 據說,直到公元551年,才有兩個外國修道士把蠶繭帶到歐洲。在這之前,絲綢已經傳入古希臘和古羅馬,使那裡的人大為驚奇。只知道這由一個遙遠的東方國度所造,但不知是由蠶吐絲而織成。他們稱這個國度為“賽里斯”。那個時候,絲綢的價格貴過黃金。 前不久,寫了一篇漢字的問答。有人吐槽嫌“囉哩囉嗦”。今天又是了。唐朝楊敬之詩曰:“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我到處逢人說的不是項斯這個人,而是漢字的博大。錯了可以駁斥,但別嫌囉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大學生要4000生活費推上熱點,說說你當年的生活費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