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哥iouyh福小鋪
-
2 # 論史
這個問題不錯。明末之所以沒有形成大規模的軍閥割據大致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明末缺乏軍閥發育的土壤,以至於軍閥化比較遲緩,形成軍閥的底蘊確實差。第二、清軍來勢洶洶,明代各地鎮將還沒正式在某個地盤上紮根,就被清軍團滅,也缺乏變成軍閥的時間。下面就這兩點展開論述:
明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經非常完善,對武將權力限制極其嚴格,軍閥化速度相對遲緩。眾所周知,軍閥的形成是需要時間來發酵的,某位軍將要憑藉自己的軍事實力完全掌握當地的人事權、財權、行政權是要長時間消化的,消滅地方上中央影響力的存在有一個相對長的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或者十幾年才能轉化為自己的地盤。就比如說,唐代的魏博鎮也是田承嗣數年經營才站穩腳跟的。
而軍將之所以能攫取當地的各種權力最後形成地方軍閥,是以中央政府乏力為前提的。典型如唐朝,由於在安史之亂後,中央政府威權墮地,才有了藩鎮割據的土壤,在中央政府長時間無法恢復權威的情況下,各鎮將領豪強透過初期發育,互相吞噬,以至於強藩猛鎮一個接一個應運而生,最後打出了幾個非常牛的軍閥,如唐末經過100多年的醞釀,整出了個五代十國,感覺和養蠱一樣。
但是明朝的情況不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下的分權體制非常已經非常完善了,以文制武的格局已經完全形成,所謂“分佈排程,理餉程功,總督事也;繕邊防,固城守,實行伍,輯士民,巡撫事也;明間諜,謹烽堠,精教練,嚴約束,勒部曲,審機宜,料敵制勝,總兵事也;慎出納,給餉以時,戶部分司事也”。
《明史紀事本末·卷五十五》:總督主徵集官兵,指受方略;巡撫主督理軍務,措置糧餉;總兵主設法教練,身親戰陣。至於有司,責在保安地方,固守城隍。
在這種體制下,方面統帥,即全軍總指揮是做為文官的總督、處置糧餉的是做為文官的巡撫、軍餉來源於中央,最高武官總兵只是一個負責衝鋒陷陣的軍事將領,根本沒有調兵遣將、統籌全域性的職能,別說與當地財權、人事權沾邊,就連在兵權上都被拆的相當零碎,不少地區的總兵自己也是空降的流官,根本就沒有做到兵歸將有這個當軍閥的最基本條件,這個體制本來就是懲唐朝藩鎮割據而設的,絕對不允許有唐末節度使這麼牛的存在。
這個體制維持了有明一代200多年穩定,長時間遏制瞭如唐朝安史之亂後軍將暴走局面,哪怕是在崇禎十六年,就是明朝滅亡的前一年,明廷還有拿出10多萬軍隊與李自成會戰的能力,對地方的控制力已經算是歷代王朝之最了。直到北京被攻破,明代中央政府覆滅,進入南明,軍閥化才全面抬頭。
清廷:明朝這個制度特別好,誰用誰知道。
清軍入關後,由於軍事實力過於強勢,南明時期各種軍閥化的武將由於實力太過垃圾,幾乎被迅速消滅,還沒發育完成就已經結束了,這是根本原因。在明廷覆滅後,南方各個勢力擁戴明朝宗室紛紛成立互不統屬的若干政權,這也是後世所謂的南明,在這一時期軍閥勢力是遍地開花的,因為這些小朝廷早就失去了壓制武將的實力,甚至弘光朝廷還議設四鎮來屏藩南京,對抗清朝,在萬般無奈之下還助推了軍閥化一把,史可法的《議設四鎮疏》裡已經很明確了。文如下,弘光朝廷給了四鎮如下權力。
《明季南略·卷一》:一切軍民皆聽統轄,州縣有司皆聽節制,營衛原存舊兵,皆聽歸併整理,所轄各將,聽督師薦舉提用。荒蕪田土,皆聽開墾。山澤有利,皆聽開採。仍許各於境內招商收稅,以供軍前買馬置器之用。每鎮額兵三萬人,歲供本色米二十萬,折色銀四十萬,悉聽各屬自行徵取。所取中原城池,即歸統轄。
就問這難道不是鼓勵軍閥化麼?正如當時的前商丘令所言史可法是“仿唐宋節度招討之制”來設立四鎮的。唐朝所謂節度使是啥德行,想必大家都懂吧?如果沒有外力來干涉,四鎮加左良玉部一定跨入軍閥的行列。
但是,好死不死,清軍來了。此時的清廷實力更為強大,既有原來滿、蒙、漢八旗軍和外藩蒙古的老家底,全部佔領關外、華北、山西等地後,還吸收了明朝在遼東和北方的邊軍。順治二年三月,多鐸率軍5萬左右南下討伐弘光政權,高傑、劉良佐、劉澤清、黃得功四鎮迅速土崩瓦解。五月,弘光政權覆滅,清廷收編四鎮降兵238000多人,左夢庚部投降阿濟格也被清廷收編。至此,埋葬了四鎮和左良玉部割據一方的企圖。
後清廷進軍湖南,湖南的何騰蛟讓當地的大小軍閥勢力組成十三鎮,也毫無意外的被清廷迅速打崩,像其中一個實力頗強的軍閥劉承胤簡直就是來搞笑的。具體過程如下:
清軍來前,先吹一波:“我兵多,他(清軍)決不敢該。”
然後,清軍:“爺來了。”
結果:“承胤與部下密議投降”,還想捉住永曆帝當投名狀。這……”
所以,明末那些軍閥還沒來得及發育成熟,就被清軍掃平了,既然掃平了,自然就沒有什麼軍閥割據了。
我要特別吐槽一下,明末那些個軍閥相比於其他時期由於發育不足,和唐末、五代十國那些軍閥從軍隊質量到個人素質完全不能相比。就比如說唐代魏博鎮的田承嗣,他在自己的地盤上“修繕兵甲,計戶口之眾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壯從徵役,故數年之間,其眾十萬”。人家在自己的地盤上是有經營能力的。不僅如此,戰鬥力還都挺強,像後唐在滅掉後梁之前,李嗣源三千騎兵大破契丹萬人。可以這麼說五代十國能夠出頭的軍閥們不是民政能力強大,就是軍事能力強悍。而明末大部分軍閥面對清軍既沒有戰鬥力,也幾乎沒有對屬地的經營能力,究竟是些啥牛鬼蛇神?
所以,明末之所以軍閥化程度低,一是因為受到了制度的長期限制發育不完全,戰鬥力特別差。二是因為清軍特別強勢,在他們成為長期割據的軍閥之前,迅速被消滅。所以,軍閥割據才沒那麼嚴重。
引用文獻:《舊唐書》、《舊五代史》、《明季南略》、《明經世文編》、《明史紀事本末》、《鹿樵紀聞》
-
3 # 唯慕雲長
如果軍閥割據,何懼外族入侵,軍閥是個雙刃劍,一方面善於外戰,同樣也善於內戰。封建社會過度專制,同樣也削弱了地方上應對外族入侵的能力,這就是為何三國時期,魏國為何可以既能在中原稱霸,還能騰出一隻手來解決外族入侵。雖然軍閥割據的民國實力遠不及日本,但各地軍閥們的抗日意志卻非常堅定!所以軍閥就是個雙刃劍
-
4 # 一覽眾眾山小
主要是清朝的八旗部隊戰鬥力太強大,明朝的部分有戰鬥力的部隊又投入到了清朝的陣營,比如吳三桂,尚可喜等等。。剩餘的部分根本不是對手,所以沒有形成軍閥割據的條件。
-
5 # 微風細浪
因為自從清軍自入關後,有包括吳三桂在內的7個明朝投降將領助力,使清軍推進的速度很快,南明各路軍隊根本就不是清軍的對手,基本都被打的落花流水,根本就不具備軍閥割據條件和能力,所以明末軍閥割據不嚴重。
回覆列表
軍閥割據是有條件的。
首先是地方擁有相對獨立的權力,比如利用地方的財政用於經營地方,還可以擁有相對靈活的募兵許可權,能夠招募軍隊服務於地方。
這樣的措施是統治階級不可能給予的,除非是統治核心發生大問題,或者是統治核心給予的授權,否則,如此作為就等同於擁兵自重,很容易招來統治核心的討伐。
漢朝之所以群雄割據,很大程度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強同統治核心產生了對立,加上黃巾起義撼動了統治核心的基礎,導致統治核心被大幅度削弱掌控地方的能力,地方勢力趁機坐大;
唐朝更是建立在統治核心的授權,節度使制度和藩鎮制度就是統治核心給予地方合法營建地方勢力的制度,導致後來的軍閥割據,比如西夏就是源於唐朝的節度使,遼國便是昔日唐朝的一個契丹藩鎮;
近代的軍閥割據亦是如此,曾國藩便是軍閥割據的源頭,他之所以能夠建立湘軍,無非就是清王朝無法對抗太平天國,這和漢王朝時期,漢王朝無力對抗黃巾起義一般,只能寄希望於地方自救,允許大臣利用地方財政招募鄉勇對付太平軍,所以曾國藩的出現便是打破清王朝統治核心對天下,包括地方的絕對控制。
後來湘軍是解散了,但李鴻章頂替了曾國藩,他舉辦洋務運動,大搞新軍建設,哪怕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滅了,但地方新軍卻成為了對抗清王朝統治核心的最堅決的力量,可也是如此,這些地方軍也是近代史上的軍閥割據的產物。
明王朝不一樣啊,它的統治核心一直存在,直至突然滅亡,一點也沒有給地方任何反應和緩衝時間,導致地方為了爭奪皇權的繼承權而陷入了內鬥,加上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撲滅了這些作精,所以呢,作精們還來不及成長為地方的軍閥便扼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