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aby愛科學
-
2 # 體壇新聲
鍛鍊一個人技能最好方法,不是興趣,而是生存。
當生存的壓力擺在面前的時候,每個人都會竭盡全力的去歷練,去增強自己的生存技能。
對於CBA球員來說,也是如此的。
我們的聯賽球員之所以質量不好,實力不強,說到底還是因為沒有太多生存的壓力。在絕大多數時候,他們不需要跟國外的球員相比,更沒有什麼特別遠大的目標。他們只是要跳進職業聯賽,保持一種適度的訓練強度,就能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
因為青訓的基礎差,我們的選材面窄,沒有特別多優秀的球員供挑選。加上受制於體制,球員流動性差,市場不自由,這就導致了俱樂部想要優勝劣汰難度太大。你想淘汰掉不合格的球員,但是茫然四顧,市場上沒有合適的替代品,有時候根本就沒有球員可選。
這就是目前中國籃球大環境的困境。
說什麼外援蠶食本土球員發展空間,擠佔他們上場的時間,才導致了年輕人得不到成長。誠然,外援的存在確實是影響了球員發展,但這並不是根本原因。試想一下,如果把所有外援都清理出CBA,我們的球員就能迅速的成長了嗎?他們就能自覺的訓練,自律自己的日常,在場上保持對勝利的渴望,不惜力的拼搏了嗎?
最現實的例子就是八一,他們完全沒有外援,年年都是在鍛鍊新人,但是他們鍛鍊的新人質量如何?今年全運會連續慘敗的事實已經證明了,八一式的鍛鍊新人,其實是在毀掉他們。這一代的八一球員幾乎沒有能在國家隊獨當一面的,更不要說像當年劉玉棟和王治郅那樣獨當一面了。
隨著職業化的發展,球員的惰性需要市場去敲打,當生存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們才會自覺去玩命,去訓練,去爭取更多的上場和表現時間,因為那些都是前途,也是錢途。
-
3 # Mars69661967
一場比賽40分鐘,每隊只允許一名外援在場上,並把外援上場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4名在場的國內球員裡最少要有兩名25歲以下球員同時在場上,25歲以下球員的上場時間要保持20~25分鐘,只有這樣硬性規定才能把更多的機會留給國內年輕球員,還能壓縮外援上場時間和薪金,把更多資源投入到青訓裡。。
回覆列表
增加上場時間是鍛鍊大陸球員的不二方式。但是單純的減少外援,並非最佳選擇,拉大各隊外援上場時間和人數的限制是很好的方法。
目前CBA已經有二十支球隊,具備了細化外援配置的基本條件,那麼不妨做出如下規定。
上賽季排名前八的球隊,本賽季實行外援四節四人次,單節最多兩名包括亞洲外援在場,末節不得有外援的方式。同時場上必須有一名球員在22歲以下。
上賽季排名9~12名的球隊,實行四節六人次,單節最多兩名包括亞洲外援在場,末節最多有一名外援的方式,22歲以下球員規定相同。
上賽季排名13~16名的球隊,同樣實行四節六人次,末節單外援,但可以有一名亞洲外援在此規定之外,不限制上場時間及人次。必須有兩整節有22歲以下球員一名在場。
上賽季排名17~20名的球隊,實行四節八人次,末節雙外援,不含亞洲外援且不要求22歲以下球員在場。
港澳臺籍球員算大陸球員,非亞洲籃聯成員及澳洲,紐西蘭籍外援不算亞洲外援。最終實現用外援鍛鍊本土球員的目的。
同時建立類似NBDL的發展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