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醫思倍生物醫學

    科研工作是對學者嚴謹性要求很高的一項工作。然而我們也明白,科研學術類的東西,是很費腦力,磨思維的。

      在進行科研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沒辦法保證每項工作的完全順利進行,我們不免會遇到窘況,如同SCI寫作中,我們常常也會因為科研探索的結果不同而有著不同的寫作情況,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應對?

      1、奮鬥多日得了個陰性結果,怎麼辦?

      即使是陰性結果也別過於灰心,陰性結果也是有很多出處的比如諸如 PLoS ONE 的雜誌提供了專門的欄目發表陰性結果,還有一個科研人員自由分享平臺是 figshare,理念是可發現(discoverable),可共享(shareable)和可引用(citable),它的特色是鼓勵釋出陰性資料(negative data)和圖。

      2參考文獻不是多就是少,怎麼辦?

      參考文獻是不是越多越好呢?其實不然,它一個雙刃劍,太多參考文獻可以理解為相關研究比較熱,同時也可理解為你的論文可有可無,是多一篇不多,少一篇不少。比如,有時候一句話後面添加了10個甚至10個以上的參考文獻,這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的。

      如果這句話內容都有這麼多論文都認識到了,在業界應該成為常識了吧,還需要加上參考文獻幹什麼?而且,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越容易找到相關證據和說法支援的內容,越是已經達到共識的,相反,越是難於找到資料的,越可能是新發現的源頭。所以,不要為了形式而新增任何一篇參考文獻。

      正確的做法還似乎與此相反:不需要參考文獻就能表達清楚的近乎常識性的內容,儘量不要加。當然,另一方面,能為論文的主要內容提供重要佐證和支撐的文獻必須引用。這樣處理,同時也杜絕了那些非相關文獻引用的喧賓奪主,這其實也是規範的科技論文寫作所要求的。

    sci論文翻譯,潤色,修改,編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策劃大學聯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