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純鈞RHGL

    《孟子》原文就是“是人”,而非“斯人”。

    不同年代的很多人都給《孟子》做過注,無論是朱熹的注,還是吳邑吳英伯和氏的注,《告子下》裡原文都是“是人”。

    “斯人”這種說法流行起來,是被《論語》帶的風向。

    比如《論語·雍也》裡有: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後世封建禮教的那幫迂腐文人,迷孔老二迷上了頭,就認為《論語》才是最標準的語式和用詞,故而隨著《論語》的普及,“斯人”也成了主流。

    “是人”“斯人”意思的確差不多,但孟子那時候,還是更咬文嚼字一些。

    孟子為什麼不用“斯人”?

    因為“斯人”隱含“人民”“百姓”的意思。

    聯絡前後文,天將降大任於百姓……?!有罔顧王權的意思,甚至有造反的意味,孟子當然不可能用這麼容易被曲解的字。

    誰不知就裡,用了“斯人”?

    封建時期的古人犯的錯且不提,只說現代人犯的錯。誰犯的?

    這是在眾所周知的悲劇時代,當時,真正的專家學者,要麼已經因悲劇而亡故,要麼還被關在牛棚裡呢。

    當時負責編撰教科書的,都不是真正的專家學者,都是二把刀、半吊子。

    他們的水平太差,不懂“是人”“斯人”的分別,以錯為對,就把“斯人”這個說法安排到教科書上了。

    後來雖然有些專家學者平反了,從牛棚裡出來了,但是嚇怕了,不敢說真話,不敢糾正那些假學者的錯誤,導致“斯人”的錯用流傳廣泛,誤人子弟。

    並且造成了如今的情況——很多人在當初學的時候,學到的就是錯的。今天,他們見了正確的,已經不認識了,不知好歹、不分是非、不辨黑白了。

    沒錯,曾經有很多人學這篇課文的時候,學的都是“斯人”——這正是被錯誤的教科書帶到溝裡的證據。

    想起古龍先生的《絕代雙驕》。

    屠嬌嬌阻攔其他人殺死小魚兒的時候說:“這孩子現在是什麼都不懂,咱們告訴他什麼,他就聽什麼,咱們若說烏鴉是白的,他也不會說不是,是麼?”

    小魚兒沒有認為烏鴉是白的。但曾經被錯誤的教科書坑了的人,卻一口咬定烏鴉是白的。

    這事還真麻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的年味如此淡薄,是什麼原因造成的?